明朝一外国人考中进士,嫌官职低辞职,回国

北京看手足癣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5/8593631.html

众所周知,在古代普通学子要想入仕,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关于科举的起源,史学家们也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科举始于盛唐时期,就好比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天下人才俱入吾彀中。”就是他在见到大唐学子,参加殿试时的感悟。

不过大部分史学家,还是认为科举始于隋朝,为何呢?因为在隋朝之前,人们想要入仕,就要通过“察举制”。所谓“察举制”,就是一个人家里本来就是做官的,那么他便能子承父业,继续做官。如果一个人生在平民人家,除非他在乡里的风评特别好,才有可能被推举,得到一官半职。

而到了隋朝,为了避免有人徇私,加上朝廷希望能够扩大招揽人才的途径,于是就废除了这种制度,开始实行科举制。其实科举制的确为寒门学子打开一扇大门,让无数家境贫寒,却富有才学的人,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也让朝廷能够招揽到更多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直到如今,我们对古代的科举制仍然充满好奇,对于那些高中状元的人,仍会心存敬佩。其实不仅是我们本国人,就连外国人,都忍不住想参加我们的科举考试。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明朝一外国人考中进士的故事。

明朝学子在参加乡试前,必须要经过童试,考中秀才的人就有资格参加乡试,而参加童试,必须要在本地县城报考。换句话说,你必须是本地人,才可以在本地参加童试。既然如此,为何外国人能参加我们的科举考试呢?

这就要说到“宾贡制度”了,这种制度起源于唐朝。都知道唐朝也被称为“盛唐”,这是因为唐朝在当时是世界第一强国,八方来朝,好不威风。周边的小国,无不希望派人到唐朝来学习,就好比今天的公派留学生一样。

唐朝为了招待好这些“留学生”,于是就制定了这种“宾贡制度”,让外国学子到唐朝来以后,可以得到最佳的照顾,同时可以彰显大国风范。而这种制度,也就一直被后世历朝历代沿用,明朝亦是如此。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开设科举,同时向明朝的藩属国下达旨意,表示他们也可以派本国的人,到大明来参加科举考试。从藩属国来的学子,可以不必参加童试,不过仍然要从乡试考起,毕竟国家也是为了选拔人才,不用参加童试,就算是给他们的优惠政策了。

结果没想到,就在洪武四年,就有一位高丽来的学子,幸运考中进士,他的名字叫金涛。史书记载:

“高丽入试者三人,惟金涛登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

就是说当时高丽派了三个人来,最后就只有金涛考中进士,其余两人皆不中。于是朝廷按照规矩,授金涛为东昌府安丘县丞。县丞是知县的辅佐之官,虽然官职小,但好歹也是地方的二把手。然而金涛却嫌官职低选择辞职,史书记载:

“洪武四年,涛登进士,除授县丞,不就,与三人皆遣归国。”

金涛这个人有大志向,其实从他身为一个外国人,能够在明朝考中进士,就可见他还是有些学识的。不过大明人才济济,刚刚考中进士,被授县丞一职已经很不错了。或许金涛认为,自己来到明朝是想做大事的,这几百上千个县丞的职位,的确不是很适合他。不管怎么说,金涛就这样和同伴回了国。

金涛回国以后,高丽王热情宴请了他,并称赞他道:

“名扬一时,使天下知我国有人。”

随即晋升他为正五品右司谏,后来又不断升官,据《皇明奇事述》记载:

“(金涛)归为其国相。”

说明金涛回国后成为了高丽的宰相,如此看来,金涛选择辞官归国的决定还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南雍志》《皇明奇事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cksl/20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