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40篇sci,为中南大学特聘教授,质

北京最佳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311.html

92年出生,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专业,年博士毕业于西澳大学。博士3年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作者31篇。如今为中南大学特聘教授。他就是齐冲冲教授。这些光鲜亮丽的数字和教授称号,对于一个27岁的学者来说,不仅表现出大家从学术层面对他在专业领域的认可,也说明了一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齐冲冲发表论文简介

如今国内很多学者年纪轻轻就很有作为,前几天大家还在讨论的电子科技大学副院长仅仅20多岁,浙大博士生导师26岁……以往,在国内学术界,其实没有30多岁40岁,一般资历都达不到教授、博导水平。而齐教授27岁就成为了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3年发表sci论文40余篇,很多人都对此表示很羡慕,但也有人产生质疑。

羡慕的人

国内高校在培养博士的时候,一般学制4年,毕业要求:两篇一作sci论文。也有些专业类型的博士(论文博士)的毕业要求会更高。但是一般来说,虽然毕业要求只要求两篇sci论文,如果你毕业后想去高校工作或者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两篇是不够的。在应聘的时候,相比于其他“多产”的博士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

所以,齐教授能在3年内发表论文40余篇,这着实让很多博士生心生羡慕,但又望尘莫及。

质疑的人

有的人表示,他身边也有师兄1年发表sci论文13篇(全部一作),影响因子将近。而齐教授3年发了40余篇,31篇一作/通讯作者,影响因子。按这个比例来算,好像他质疑的还挺有道理的。

其实对于不同的专业领域来说,在比较一篇论文的时候就不能只看影响因子。如果是一位材料专业的发一篇sci影响因子低了还好意思拿回来?但是就像齐教授所在的地矿类专业,我也曾听矿业大学一位教授讲到过他们专业发论文,一般来说一篇论文影响因子能到3.+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说,我们在质疑或者作比较的时候,就不能只看单纯的数字,更应该去了解一下不同专业的不同情况。毕竟做调查才会有发言权嘛。

当然也有人质疑说,40篇论文,一区一作能有几篇?这个问题其实被质疑得也有点道理,毕竟一区一作是被很多学者所追求的。

但是,我们又忽略了一个情况:他在西澳大学读的博士。当你有所了解之后,你就会知道其实国内外在发表学术论文上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国外更注重论文的实用性,也就是说我发一篇sci论文在工业上能做哪些实用性应用?或者说能够带来多少实际性的东西。而国内,很多sci论文更注重理论性,理论上是否符合逻辑,大致也就是说,我做出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什么,然后要用什么样的理论去解释我的实验研究,或者实验研究有了新的发现等等。后续的研究也会去注重论文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国内的学者更像是一个开拓者,理论性与实用性都会抓。

既然国外(并不是指所有国家)有时候会更加注重论文的实用性,所以有的时候,他们做出的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最后写成论文,无论在投稿的时候投到几区,只要能带来实用性的效果,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这一点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朋友们或许更有发言权。

所以,我觉得如果非要强调是否是一区一作的话,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国外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呢?

如此“多产”的他也并非天才,前期也是困难重重

在外人看来,而且他自己也或许表示到,自己并非天才,在读博的时候,做实验研究和写论文以及投稿的时候,他也是困难重重,他也面临过论文一次又一次被退稿的情况,也曾经一次一次被质疑过。但是搞学术研究就是得耐得住寂寞,坚持你所热爱的。最后,他成了两个sci期刊以及一个EI期刊的编委,国际性会议的主席、编委会主席以及专家委员会专家。这些不正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也不正是学术界对自己的认可吗?

做学术研究有输入才能有输出,厚积薄发是常态

齐教授的经历我知道的其实也并不多,但是从身边的人来看,有时候也能明白不少事情。特别是国内的硕士去看身边的博士,才会理解到厚积才能薄发、有输入才会有输出。

曾经一个博士师兄在读博之前在工厂呆了几年,之后又回去读博士,关键是学制3年,第一年在现场还没去学校做实验研究,在第二年竟然一年发表论文10余篇。后来去了一所普通高校当老师,当时的职称也评到了副教授。他那一年是怎么做的呢?

课题组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的人,有时候实验室一蹲就是一天,晚上再回到课题组处理分析实验数据。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他走路特别快,一般人要小跑着才能追上他。那一年他研一的小师弟一个月也瘦了不少。而且当年的导师说,你们那个师兄真的是想法也多也肯动手去做,也就是他无论是看文献还是做自己的实验,一旦有了别的想法就会自己去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就这样积累下去,还发愁自己没有idea、发愁发表不了论文吗?

所以,我认为读博期间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大量的输入才会有那一点点输出。

最后,其实27岁做到中南大学特聘教授的人,已经很优秀了。博士3年发表论文40余篇,在他的专业领域,我觉得也算得上“多产”的博士。能做到今天这样,更多的原因还是他个人非常努力。能够得到中南大学的认可,我觉得他也已经在所在的领域出类拔萃。而且他确实赶超一大批博士发论文的速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质疑和说话的权力,但是我们质疑的时候也应该多做一些调查研究和结合实际的情况,这样或许我们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对彼此都比较公平。

我还是坚持认为,有的时候,我们不妨以此为例来鞭策自己,做学术研究的我们给自己一点鼓励和动力,在自己的道路上更好更快地走下去,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就对自己毕业以及就业都是很有益处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cksl/20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