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24期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主编简介李轶南,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兼任第三届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设计师分会理事及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鉴定专家。—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遴选、资助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访学。在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EI检索来源刊物等发表论文近五十篇,出版著作六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项目九项。荣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紫金文艺评论奖等各类奖项十余项。
《新中国设计艺术七十年回眸》序言《新中国设计艺术七十年回眸》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设计艺术工作者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创建我国自身的设计艺术理论体系、揭示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独特道路、探索总结设计艺术的发展规律、推动设计如何服务人民生活等诸多问题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也存在种种问题。站在新中国设计艺术七十年的路口,我们将何去何从?在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悄然来临,世界的复杂性将与日俱增。而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复杂性,与复杂共存,因为技术的复杂性无可避免。展望未来,设计艺术需要回归初心、重视传统的工匠精神,提升综合国力建设需要新文科,设计艺术作为艺术学门类下设子学科,肩负着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在明确总体目标——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实现新世纪中华文化的全面伟大复兴。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开设跨学科新兴专业和课程,促进学界、业界和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我们期待设计艺术这一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新的航程中乘风破浪、御风高翔。新中国设计艺术七十年回眸李轶南(东南大学,南京)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我国设计艺术波澜起伏的七十年变迁历程,力求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相应经验和教训。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归纳法等。结论七十年的变迁历程启示人们,设计艺术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尊重设计艺术的主要特性、发展规律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开设跨学科新兴专业和课程,促进学界、业界和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在世界舞台上彰显设计艺术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关键词:图案;工艺美术;民族形式;新中国设计艺术七十年设计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方式的更新升级。尽管欧美日等国早在19世纪末就完成了工业化,但后发型国家想要照搬先发型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却绝非易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四次尝试工业化的努力。第一次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虽然终因缺乏社会大生产的广泛基础,脱离国情的移植与借鉴,注定难以获得预想的成功,但包含设计成分的工艺教育种籽还是在料峭寒风中艰难地萌发出新芽。有识之士已开始意识到设计与制作的分工乃大势所趋,新型的工艺(设计)教育与讲究“口传心授”的传统手工艺师徒制迥然有别。第二次是民国政府推动的工业化,即昙花一现的所谓“黄金十年”(—年),这十年间,上海出现了尚美图案馆、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庄俊建筑师事务所等专门的设计组织或机构,商业美术设计和建筑设计等也曾一度出现短暂的繁荣,以“图案科”呼之的设计艺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等地兴起,但分裂的市场和动荡的社会,终归无法形成真正的工业革命。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是走上保护和发展私有工业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1],随后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急速赶超中我国重工业取得很大成就,但也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2]”的现象,因此之后开始提倡以“吃穿用”为先、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稳健化发展方针。20世纪60年代,伴随国际环境的空前恶化,以“三线”建设为重点、以国防工业为主导成为必要的权宜之计,这种旨在应急的工业化发展,围绕战备为中心,因此导致建设过快、规模过大、战线过长,“忽视经济效益和长期生产要求,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管理制度,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损失[3]”。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