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府“放管服”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的资金供给模式和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激发事业单位自主运营的积极性,文章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提出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事业单位双预算系统管理模式并对其框架进行了设计,以精细化反映政府资金和非政府资金的配置、使用和绩效情况,有效建立起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双预算系统;整体框架;自主性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科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新时期我国高校收支管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FA-()01--05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质量和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要解决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势必要强化供给侧的改革。事业单位承担着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职责,然而,由于事业单位市场定位不明确、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社会公信力差等问题饱受诟病。事业单位的转型改革不仅成为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路径,而且成为优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顶层设计的改革战略规划,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多项政策要求给予事业单位更多的运营自主权,放开市场管制,让事业单位充分拓展市场边界,以激发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包括放宽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市场化运营的审批权限,鼓励事业单位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因此,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政策主要呈现出重视厘清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重视扩大事业单位的自主权、重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重视加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重视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等特征(胡税根等,),也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基本方向。与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转变相配套的是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与调适,然而,现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与改革目标的要求相比存在差距,基于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建立的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只反映政府对资金管理的需要,难以反映事业单位自主性拓展专业服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也难以形成对不同类型资金的运动过程与绩效评价的需要,需要在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理论体系予以变革和创新,以指导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实践。事业单位的本质在于其公益性,国家、政府举办和设立事业单位的目的是提供公共服务(左然,)。和企业相比,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cksl/1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