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中国学者英文论文的科研经费成本

触目惊心:中国学者英文论文的科研经费成本和发表费相当于每年给美国送去一艘航母来源:哈佛参考;未名读书牛触目惊心的“科研成本”中国学术界把国际期刊与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标杆,每年有大量的科研精力都花在了发表“顶级论文”上。人力物力不折算现金,光光是各种发表费用,足足给美国送去一艘航母!如果折算这里面的人力物力,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说学术界给西方打工,一点不为过。北京工业大学刘彩娥研究员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发表论文称:10年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面上项目经费总额为8,,万元,根据基金委的年度报告,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形式为:国际会议邀请报告、国内会议邀请报告、国际期刊论文、国内期刊论文、专著、发明专利,而国际、国内邀请报告的技术内容往往被另外四种成果形式包含。10年间结题的面上项目中各项科研成果总和为:国际期刊论文篇;国内期刊论文篇;专著部;发明专利项。假设每种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费是均等的,那么,这10年间经费总额度与科研产出之比约为9.23:1。也就是说,每篇论文的经费成本平均为9万余元。(科研项目从立项资助到结题一般3到5年,年度报告中不是当年的经费用于当年的科研产出,文章计算仅仅是粗略的估算),以此计算,年SCI收录中国学者的英文论文,篇,科研经费成本大约为.56亿元人民币(包含少量国内英文版刊物)。单中国学者在国外刊物发表文章的版面费,有专家粗略估计每年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而中国改造辽宁号航母时,购买“瓦良格号”的花费为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3亿元。而中国改造辽宁号航母的花费约2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亿元。此外,我国的科研人员完成的论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国外的刊物拥有版权,国内同行想阅读这些文献,国内的科研单位又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国外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权或者订购国外的刊物。粗略估计,全国高校每年购买国外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权花费大约十几亿元人民币,这笔费用仅仅是一年时间的使用权,并没有购买到永久性的文献。施一公:我们的SCI论文给谁看?实际上都在免费为西方打工!施一公在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上的演讲稿我们的大学在科研上的导向,就是指挥师生在西方杂志出版文章。我们的科研成果写成英文,发表在西方杂志,而我们的工程师反而无法学习我们的最新成果,因为这些西方杂志订阅费用十分昂贵,国内少有企业订阅;而且大部分工程师很难看懂英文文章。因此,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实际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而且有时还付费在西方发表文章,等于倒贴为西方服务,这是我国大学导向的最大问题。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我不知道在座的哪一位可以心安理得的面对这个数字。我们有14亿人口,我们号称我们勤劳勇敢智慧,我们号称重视教育、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还可以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我们还是刚刚起步,“文革”刚刚结束三十多年,但无论怎么样,我希望大家能有这样的意识,就是我们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科技质量在世界上排在20名开外。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20名开外。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请大家别忘了,年我们签订《辛丑条约》赔款九亿八千万白银的时候,中国的GDP也是世界第一,但大不代表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沉重的现实。最高质量的论文都外流了《光明日报》:好论文“肥水外流”严重中国不是没有好论文,但“肥水外流”严重。来自中国科协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年国内科技期刊发文总量.7万篇,在国际科技期刊发文总量约23.3万篇;到年,在国内科技期刊发文总量不到万篇,但在国际期刊上发文总量已超过35万篇,且国际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已位居世界第二。在物理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近10年世界最高被引前50名论文中,我国作者的论文基本上都是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科研评价“重洋轻中”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在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职称、资助、奖励等考核评定过程中,“论文至上包打天下”,在考核评价中主要看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文章,对国内优秀期刊认可度不高。这“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为发论文而写论文,一些期刊为提高影响因子而做影响因子”。而在科研评价这个指挥棒上所形成的对国际数据和期刊的依赖性,直接导致中国优秀论文争相到国外期刊发表,中国的科研成果无偿由国外编辑评判,创新成果最先在国外期刊首发。自然科学类我们可以理解,人文科学呢?为什么人文科学也需要国际顶级期刊?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比中国人高明??人文学科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也成为高端学术水准的标志,也成为评判学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悠久的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使中国社会面临很多独特的社会问题,各个角度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研究并解决中国社会独特的问题,才能体现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而且,其科学性与文化价值判断应该由中国人自己完成,而不应该依托国外的刊物与评价体系。若也要将论文是否发表在国外的刊物上作为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依据,显然是学术导向出了差错。科研的目的是什么?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探索发现真理,并推动社会进步。一切科研评价都应该把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作为其宗旨。如果把国际期刊与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标杆,迷信国外的学术载体,将其权威化、神圣化,而不是以创新与质量为依据,以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水平为依据,以是否推动社会进步为依据,不仅使学术与科研评价体系简单化、武断偏颇,而且使科研与学术偏离了自身的终极目的,走上歧途,即科研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未知,而是为满足指标,这样便丧失了科学精神,并进一步形成西学崇拜与西学迷信的状态。战略资源外流不容忽视每年从经费上给美国一艘航母也就罢了,但是要看送去的是什么?科学论文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实际上比黄金还贵。相当于中国学术界每年自费花一艘航母的钱给美国送去万量黄金!汤森路透发布过一则《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列举了近多位来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Researchers,简称HCR),其中位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科研人员。该报告认为:这些科学家正影响着各自的科研领域,乃至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报告还分析了这位中国科研人员的学科分布,按照人次数量依次为: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地球科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与基因、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微生物学、免疫学。这些论文是什么?是比黄金还贵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就这样自己掏运费,送给了西方!科研成果是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然与世界的认识水平,更重要的是现代尖端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关系着国家的军事、国防、政治、经济与国计民生。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外流,而且是自己花费如此巨大的经济成本,触目惊心之外,全国科研体系,包括期刊论文等单元都要行动起来,保卫我们的核心战略资源!本文参考:1)光明日报:中国何时能有核心期刊?2)北京工业大学刘彩娥研究员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的论文,在此致谢!3)施一公在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上的演讲稿新冠肺炎疫情下关于污泥杀菌消毒的思考来源:颜莹莹,等中国给水排水

颜莹莹

颜莹莹(-),男,福建泉州人,硕士,北京首创污泥处置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从事污泥处理工程设计及研究工作。导语: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排水系统进行传播和扩散的问题,梳理了病毒在水循环链条中的迁徙轨迹,提出要重视病毒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后通过污泥进行扩散和传播的风险。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是归纳和反思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病原体控制的契机。为此系统梳理了我国的污泥杀菌消毒相关标准和政策,研究了美国和欧盟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污泥是病原体的良好载体,但目前我国对于污泥中病原体的控制标准约束较为宽松,需加强污泥中病原菌灭活的试验和研究,并制定病原体的指标和限值。新型冠状病毒是包膜病毒,容易被杀毒剂杀死,因此在污泥预处理段投加消毒剂是重要且有效的控制病原体的措施。好氧发酵、厌氧消化、石灰稳定、热干化和射线辐射等处理方式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疫情期间,污泥的处置方式宜采取焚烧或协同焚烧的方式。此外,为了减少暴露风险,在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密闭性较好的装置。01

前言

年12月,武汉市发生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随着疫情在全国蔓延,年1月26日起全国多个省份已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月8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英文简称为“NCP”。年2月1日,医院透露,在某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NCP病毒核酸阳性;2月2日,钟南山院士也在采访中提醒,要高度警惕新型冠状病毒粪口传播的问题。这就说明,病毒存活于感染者的排泄物,通过排水系统进入污水处理厂后,可能会转移到污泥中进行传播。根据资料显示,与NCP病毒相似的SARS病毒可以在尿液、粪便中长时间存活。根据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发表在《环境与健康杂志》的论文“SARS冠状病毒的抵抗力研究”,在温度为20℃的条件下,SARS冠状病毒在粪便中可以存活3d,在尿液中可以存活17d。在更低的温度下,病毒的存活时间更长,例如在4℃的温度下,SARS病毒在粪尿中可以存活17d以上。NCP病毒与SARS病毒同属于呼吸道病毒,特性相似,因此,可以借鉴这些数据。国外的相关研究给出了整个水循环链条中病毒的迁移轨迹,以及10个人暴露风险点,如图1所示。图1致病微生物在城市水系统中的迁移轨迹及人暴露风险点通过以上图示可以看出,从感染者(A)到污泥产生的污水处理厂(D),迁移路径并不长。污水从用户大便器汇流到市政污水处理厂,不过数小时的时间,在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停留时间一般也不超过24h,病毒依然可能存活,并在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污泥中进行富集。因此,可以得出以下判断:要重视NCP病毒在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后,通过污泥进行扩散和传播的风险。02

国内污泥杀菌消毒的相关要求梳理

2.1污泥杀菌消毒的必要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是污水处理的产物,主要来源于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等工艺环节。未经处理的污泥中含有较多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在污泥的处理处置过程中,它们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如污染土壤、空气、水源),并通过皮肤接触、呼吸和食物链危及人畜健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植物病害的传播。通常用卫生学指标来衡量污泥中病原体的数量。根据住建部和发改委于年联合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污泥的卫生学指标主要包括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数、寄生虫卵含量等。初沉污泥、活性污泥及消化污泥中细菌、粪大肠菌群及寄生虫卵的一般数量见表1。表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细菌与寄生虫卵均值(以干污泥计)污泥类型细菌总数(个/g)粪大肠菌群数(个/g)寄生虫卵(10个/g)初沉污泥...3(活卵率为78.3%)活性污泥...0(活卵率为67.8%)消化污泥38.31..9(活卵率为60%)2.2泥质标准中关于病原体的要求污泥中存在大量的病原体,被检出的病毒超过种,但病毒和其他病原菌的培养检验十分复杂和困难,因此目前执行的泥质标准中,均无明确的病原体指标要求,而以较易检验的粪大肠菌群数和细菌总数来表征。①粪大肠菌群数粪大肠菌群和病原菌都存在于人类肠道系统内,每人每日排泄的粪便中含有粪大肠菌群数约(1~4)×个,数量远远高于病原菌,但对人体无害;由于粪大肠菌的数量多且容易培养检验,因此,常采用粪大肠菌群数作为卫生指标。污泥中存在粪大肠菌就表明受到粪便的污染,并可能存在病原菌。②细菌总数细菌总数是粪大肠菌群数、病原菌和其他细菌的总和,以1kg干污泥中的细菌总数表示。污泥中细菌总数反映了污泥受细菌污染的程度。细菌总数愈多,表示病原菌和病毒存在的可能性愈大。细菌总数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必须结合大肠菌群数来综合判断。表2是目前国内执行的污泥相关泥质标准中对卫生学指标的要求限值,其中最严格的泥质标准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GB/T-),粪大肠菌群菌值要求大于0.01,细菌总数要求小于MPN/kg干污泥,但仍无关于病原体,如病毒数量的限值要求。表2污泥泥质指标中关于卫生学指标的要求限值标准名称限值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MPN/kg干污泥)蠕虫卵死亡率(%)《城镇污水处理污泥泥质》(GB—)0.01(菌值)—《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个/L(菌群数,一级A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GB/T—)0.01(菌值)—9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GB/T—)0.01(菌值)9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0.01(菌值)—9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林地用泥质》(CJ/T—)≥0.01(菌值)—≥9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单独焚烧用泥质》(GB/T—)———《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制砖用泥质》(GB/T—)0.01(菌值)—95《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0.01(菌值)—≥9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水泥熟料生产用泥质》(CJ/T-)————2.3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病原体控制方法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包括以下三个环节:①污泥预处理(污泥贮存、浓缩、脱水等);②污泥处理(深度脱水、热干化、消化、好氧发酵等);③污泥处置(土地利用、焚烧、建材利用、填埋等)。为了保证病毒在污泥处理处置环节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在全流程中都应考虑病原体的控制。①污泥预处理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研究,冠状病毒是包膜病毒,这意味着它们是最容易被消毒剂产品杀死的病毒之一。冠状病毒的结构见图2。图2冠状病毒的结构仍以与NCP病毒极为相似的SARS冠状病毒为例,根据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发表在《环境与健康杂志》的论文“SARS冠状病毒的抵抗力研究”,SARS冠状病毒对常用消毒剂的抵抗力明显低于其他微生物,污水中加氯量在10mg/L以上时,冠状病毒就可完全杀灭;二氧化氯加入量达到40mg/L以上时,冠状病毒也可完全杀灭(见表3)。表3氯和二氧化氯对污水中SARS冠状病毒、f2噬菌体、大肠杆菌的灭活率消毒剂加入量/(mg·L-1)游离余氯/(mg·L-1)SARS冠状病毒灭活率/%f2噬菌体灭活率/%大肠杆菌灭活率/%氯50...910.4027..5079.09400.82二氧化氯50.00000.......1960..46注:微生物加标量SARS冠状病毒为.75TCID50/mL、f2噬菌体为1.1×PFU/L、大肠杆菌为1.3×CFU/L;水温为20℃;消毒时间30min。因此,作为源头控制,在污泥含水率较高且仍处于液体状态的预处理阶段投加消毒剂,是重要且有效的控制病原体扩散的措施。国家环保总局年发布的《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第六章“污泥、废气处理”中提到的具体要求如表4所示。表4《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中关于污泥处理的要求项目说明工艺流程污泥处理工艺以污泥消毒和污泥脱水为主。在污泥消毒池内投加石灰或漂白粉作为消毒剂进行消毒。若污泥量很小,则消毒污泥可排入化粪池进行贮存;污泥量大,则消毒污泥需经脱水后封装外运处置污泥消毒①污泥首先在消毒池或储泥池中进行消毒,消毒池或储泥池池容不小于处理系统24h产泥量,但不宜小于1m3。储泥池内需采取搅拌措施,以利于污泥加药消毒。②污泥消毒的最主要目的是杀灭致病菌,避免二次污染,可以通过化学消毒的方式实现。化学消毒法常使用石灰和漂白粉。a.石灰投量约为15g/L污泥,使污泥pH值达11~12,充分搅拌均匀后保持接触30~60min,并存放7d以上。b.漂白粉投加量约为泥量的10%~15%。c.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紫外线辐照消毒污泥脱水①污泥脱水的目的是降低污泥含水率,脱水过程必须考虑密封和气体处理。②污泥脱水宜采用离心脱水机,在离心分离前一般采用有机或无机药剂进行化学调质。③脱水后的污泥应密闭封装、运输以医院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制定的,但在NCP疫情期间,建议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可参照上述要求适当放宽执行。作为疫情期间的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应急消毒处理方式,医院污水污泥的处理方式,将污泥贮池作为污泥消毒池,通过投加石灰或漂白粉作为消毒剂进行强化杀菌消毒。②污泥处理污泥脱水后一般尚不能满足污泥处置的泥质要求,需要进一步处理,以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这个环节称为“污泥处理”。依据住建部年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稳定标准》(CJ/T-),污泥稳定是指“污泥通过生物、化学或物化处理,使处理产物达到不易腐败发臭、控制病原体等要求”。污泥稳定生物处理工艺包括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和好氧消化等;污泥稳定化学或物化处理方式包括热碱分解、石灰稳定、热干化和焚烧等。表5是其中部分工艺的污泥病原体控制指标及限值,包括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好氧消化、热碱分解和石灰稳定。表5污泥稳定化后的病原体控制指标及限值污泥处理工艺病原体控制指标限值厌氧消化粪大肠菌群菌值0.5×10-6好氧发酵粪大肠菌群菌值1.0×10-2好氧消化粪大肠菌群菌值1.0×10-3热碱分解粪大肠菌群菌值1.0×10-3石灰稳定粪大肠菌群菌值0.5×10-6以上工艺均可实现脱水污泥中的病原体控制与减量,需根据污泥处置方式进行选择和工艺设计。对于仅有污泥脱水设施的污水处理厂,在疫情期间,可将石灰稳定法作为污泥的应急消毒处理方式。石灰稳定法的投产速度快,通过在脱水污泥中投加石灰,使温度和pH值升高,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尤其在pH值≥12的情况下效果更为明显,从而保证污泥在后续运输和处置过程中的卫生安全性。③污泥处置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分类》(GB/T-)的规定,污泥的处置方式包括:土地利用、污泥填埋、建材利用和污泥焚烧。参考国家环保总局年发布的《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第六章“污泥、废气处理”中提到的“医院污泥必须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要求进行集中(焚烧)处置”,考虑到最大程度杀灭病原体,避免病媒的接触和病毒的传播,对于具备条件的城市,NCP疫情期间的市政污泥处置应尽量选择焚烧,建议采用污泥单独焚烧、燃煤电厂掺烧、水泥厂掺烧和垃圾电厂掺烧的方式。疫情期间污泥土地利用的,应避免污泥施用土地的作物进入食物链,并在污泥施用的土地上设立醒目标识,减少人的接触带来的暴露风险。03

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3.1美国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曾于年组织编写了一份基于法案的关于污泥中病原体和病媒控制的研究报告“ControlofPathogensandVectorAttractioninSewageSludge”,现将报告中的要点摘录如下:①污泥中的病原体病原体是一种有机体或物质,能够引起疾病。病原体通过几种不同的途径感染人类,途径包括摄入、吸入和皮肤接触。人类四大病原体(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蠕虫)都可能存在于污水和污泥中,不同的污水和污泥中的病原体种类的数量有很大的不同。②病原体通过污泥进行传播的途径a.直接接触:接触污水污泥;穿过一片刚施用污水污泥后不久的区域,比如田地、森林或填海区;处理来自于已施用污水污泥的田地的泥土;大风、犁地或者耕作土壤,使污水污泥通过气溶胶或灰尘扩散,并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b.间接接触:食用在污水污泥改良土壤上种植的受病原体污染的作物;食用受病原体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这些食物来自于受污水污泥改良田种植的饲料污染的动物;摄入受污染的饮用水或娱乐用水,污染原因是从施用污水污泥的土地中渗透到地下水含水层,或者通过流过的地表径流转移;生吃或者食用未煮熟且受污泥施用场地污染的水体中获取的鱼类;通过啮齿动物、昆虫或者其他媒介接触到污泥中的病原体。③污泥中病原体的控制控制污泥中的病原体和病媒的常用方式如表6所示。表6控制污水污泥中病原体和病媒的常用方法方法效果对应工艺高温(通过化学、生物或者物理过程产生高温)取决于温度和时间。足够长的时间保持足够的温度可以将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蠕虫卵减少到可检测水平以下。其中蠕虫卵对高温的抵抗力最强①堆肥(利用生物过程产生热量);②热干化(利用物理过程生成热量,如热气直接加热或间接加热);③巴氏杀菌(物理热);④好氧消化(生物热);⑤厌氧消化(物理热)辐射取决于剂量。足够的剂量将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蠕虫卵减少到可检测水平以下。病毒对辐射的抵抗力最强伽马射线或者高能电子束辐射化学消毒剂大大减少细菌和病毒,以及病媒的接触可能。可能会减少原生动物,但不能有效减少蠕虫卵,除非与热法共同作用石灰稳定降低污泥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微生物食物来源)减少细菌,以及对病媒的吸引好氧消化、厌氧消化、好氧堆肥去除污泥中的水分减少病毒和细菌。只要污泥保持干燥,就能减少对病媒的吸引。可能对消灭原生动物有效,需与热法相结合才能有效减少蠕虫卵空气干化或者热干化3.2欧盟欧盟在年发布了一份关于污泥中病原体减量的研究报告“Evaluationofsludgetreatmentsforpathogenreduction”,分析了不同来源的污泥中的病原体,包括市政污泥、化粪池残渣、肉类加工业、制革废水、蔬菜加工和造纸废水,提出了影响污泥中病原体数量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含水率、pH值和停留时间,并总结了降低污泥中病原体数量的主要方式和参数控制,如表7所示。表7污水污泥减少病原体的方法概述工艺参数条剁式堆肥污泥和辅料混合后使温度达到55℃以上,堆肥至少4h为一个工作批次,每个批次完成后翻抛一次,完成3个批次后,通过一段熟化期以完成堆肥过程槽式堆肥每一批污泥应至少在40℃下堆肥5d以上,这期间至少要使温度在55℃的时间超过4h,随后通过一段熟化期以完成堆肥过程热干化污泥加热到温度超过80℃后停留10min以上,含水率下降到10%以下高温消化(好氧或者厌氧)污泥温度应至少达到55℃,进料和出料之间的时间间隔至少要4h热法处理后接污泥消化在70℃下至少停留30min,然后立即在35℃下进行中温厌氧消化,平均停留时间为12d生石灰处理污泥和生石灰充分混合后使pH值上升到12以上,并使温度达到55℃以上至少2h04

暴露风险防范

在疫情防控期间,需要降低与病原菌的接触机会,降低感染风险。年2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其中提及“应尽量避免进行与人体暴露的污泥脱水处理,尽可能采用离心脱水装置。”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年发布的《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第六章的6.1.3章节——污泥消毒中提到的“污泥脱水的目的是降低污泥含水率,脱水过程必须考虑密封和气体处理。脱水后的污泥应密闭封装、运输。”以上标准是针对医疗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在NCP疫情期间,建议市政污泥可参照此标准执行。除此以外,对于污泥处理处置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根据中国环境出版社年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露风险防范手册:环保相关从业人员》,污水和污泥处理工作人员应按照如下规程进行个人防护:①工作前。工作人员开始工作前要准备好医用外科口罩、丁腈等材质的防水手套、工作服、护目镜、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做好体温测量和记录。作业区及各处理单元的厂房、设备机房配备消毒用品。有需要记录登记内容的工作人员自备个人办公用品。②工作中。使用工具检修、操作时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手套、护目镜,必要时带防护面罩,使用前后对工具进行清洁消毒;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当需要检修的部位要求与污泥直接接触时,建议工作人员可以内层佩戴丁腈手套,外层佩戴厚橡胶手套,检修结束后要立即洗手,对检修工具及其他防护用具进行消毒。作业结束之后尽量要进行全面清洁,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外衣等。③工作后。工作完成要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脱下防护用具后放到单独的收集位置。口罩等一次性防护用具收集后集中处理,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必须做消毒处理并风干后才可再次使用。05

总结与思考

国内的城镇污水处理一向是重水轻泥,这也体现在国内研究城镇污泥病原体控制的学者和文献较少上。此外,与市政供排水消毒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对污泥方面的论述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cksl/15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