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学派的“道德物化”思想旨在通过对“物”的设计布置来影响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的期许。荷兰学派继承了后现象学的技术哲学思路,并对其进行了伦理转向。后现象学认为,人与技术是高度互构的,人的生活经验时刻受到物的调节。在此基础上,荷兰道德物化学者维贝克考察了道德能动性是如何通过人与技术共同完成的。其核心观点是,道德行为是人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的一种决策行为。技术与人总是一道参与道德决策,因此通过技术物的专门设计可以规训人的行为,帮助人更好地践行道德理想。丨与谈人黄柏恒(德国汉堡大学信息科学系)洪靖(高雄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张卫(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庆峰(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闫宏秀(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丨学术策划王小伟丨主持+整理孔晨佳“道德物化”这一概念近来成为技术哲学界的热点。王小伟老师专门组织了这场学术对话,能否请您先谈谈“道德物化”是什么?王小伟:“道德物化”指的是通过设计将特定的价值嵌入技术人工物中,从而通过物的使用、布置与流行来践行道德。这几年,“道德物化”作为国际技术哲学界的前沿热点,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wxbz/2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