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博导拒绝高薪邀请,毅然任职母校,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立德树人的成效。在北京交通大学就有这样一位“宝藏”教师,作为学者,科研路上,真理是他的宝藏;作为师者,育人路上,学生是他的宝藏。他就是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章嘉懿教授,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优秀的青年教师——

章嘉懿,北京交通大学年“智瑾奖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国际电信联盟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发表第一/通讯作者IEEE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ESI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7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IEEEJSAC、IEEETCOM、IEEECL、IEEEAccess和IETCommunications编委,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从交大毕业,与移动通信结缘

年,章嘉懿从北京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同年9月,入选德国洪堡学者,赴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和合作交流。年回到母校任教,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并在多天线传输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章嘉懿紧密结合国家“人工智能”、“互联网+”、“5G新基建”等发展战略,面向“4G热点高容量覆盖→5G海量低功耗覆盖→B5G全维度均匀覆盖”的发展需求,遵循从“经典信道到广义信道、理想硬件到非理想硬件、蜂窝到去蜂窝”的发展路线,基于大维随机矩阵和深度学习等理论,充分利用空间自由度,成功研发出了低成本高性能的5G大规模多天线系统,突破了传统移动通信网络多小区间干扰、频繁越区切换以及基站终端能耗大等技术瓶颈,提升了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并应用于中兴5G基站设备研发,为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和标准研发提供坚实支撑。

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有5G网络的边缘覆盖能力,章嘉懿发现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核心方案——去蜂窝大规模多天线系统。然而,目前针对这一系统的理论性能分析尚不完善,传统的蜂窝网络信号处理技术无法直接沿用。

章嘉懿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积极开展去蜂窝大规模多天线系统的信道容量和性能分析研究,揭示了分布式协同、传播环境和系统配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机理,设计了各种实际场景下高效的导频分配、信道估计、功率分配、预编码和接收机等传输算法,本着“够用就好”的原则,在系统性能、复杂度以及成本之间寻求可能的折中,为6G大规模多天线系统提供新颖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同时也为我国下一代6G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任教母校,与学生共同成长

回想自己在北京交通大学11年的求学生涯,章嘉懿感恩于谈振辉教授等老一辈无线通讯领域专家的培养提携,也感动于北交大科研工作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章嘉懿婉拒了国内外众多高校和公司的高薪邀请,毅然选择回到母校任教。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如何通过教学科研,唤起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是章嘉懿从教6年来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索,他构建了科研为学生服务的新模式,通过大创、挑战杯等项目的指导,有效地激活了同学们的创新热情,提升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他注重因材施教,用心观察每位学生,并充分发挥其特长;他乐于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并热情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悟,鼓励学生们大胆探索创新、培养学术志趣。

章嘉懿始终牢记师者的职责,帮助学生获得更专业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去除浮躁之心、踏踏实实做学术。在科研求知的道路上,他始终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在这样的教诲和引导下,学生们在充满兴趣的科学研究中全面提升学术能力,酝酿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学术成果。目前,团队成员已发表IEEE期刊论文2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9篇。团队成员所获荣誉也十分丰富:他们共获国家奖学金10人次,多位同学参加国际通信顶级学术会议IEEE、ICC等并进行论文宣讲。团队毕业生中有6人步入移动通信行业,继续为国家的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热爱科研,热爱学生,章嘉懿笃定地行走在探索移动通信与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也不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宝藏”。未来,章嘉懿教授将继续同北京交通大学其他教师一起,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本文内容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官微、北京交通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wxbz/2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