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和英语最好不要一起准备
我的修士考的路程是从学日语开始的。当时是大二,有五十音基础和几年的看日剧动漫给的语感基础,并且在经过几个月的集中学习之后,还算顺利地一次性考过了N2和N1。
然而学完日语之后,我开始考托福就不那么顺利了。年疫情开始之后,我的托福考点被取消了3次,这使得我几乎备考了一整年的英语。年的暑假我还去实习了,能够用于托福的整块时间只有晚上回家8点之后,所以那段时间非常痛苦。在这一年之中我反反复复放弃又重来,怀着对考试费的敬畏之心吊着一口气,终于在疫情有所缓解的间隙考出了还比较满意的托福成绩。
我的建议是,日语和英语最好不要一起准备,并且最好在备考的大前期就解决掉语言这个门槛,这样会在后期减少很多焦虑的(但是英语要注意保质期)!而且如果口语和写作没那么好的话,可能考托业性价比会更高(也要参照学校的要求),我由于是自己练的托福,输出部分没有反馈,口语和写作的分数比起阅读听力差了一大截,在早大面试的时候还被教授提到了一下口语和写作还需努力,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计划书:转变思路,扬长避短
我本科就是经管相关专业的,理论上讲其实学习经营学算是有基础的。但是,我最初准备计划书的时候非常迷茫,只是老师在群里提醒我该准备计划书了,然后我就在各个专业课的第一节导入课上提到的一些热门研究论题中随意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好写的,再随便找了点参考文献,拼凑了一个计划书大纲交上去了。结果当然是被否定了,归根结底当时我自己都不知道想研究什么。
后来,我想到了利用一下本科的优势,将我的计划书和毕业论文相关联。于是在经过将本科课程与实习经历相结合的思考后,我选定了现在的主题。由于我自身对这个主题确实有所体会,所以看文献这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很痛苦,但也有收获新知识,发现新视角的喜悦。
在写研究计划书的时候,大概有部分同学会过于参照教授的方向,或者就想研究热门方向。但是我认为,虽然有方向符合的教授很重要,但毕竟写一篇研究计划书还是要看非常多的参考文献,如果自己完全不关心,真的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在选题的时候还是要好好斟酌一下。
当然,也最好不要写太过于冷门的题目,因为一些学校在出愿的时候需要填志望教授。如果教授认为不能指导的话,笔试答得再好可能也会挂在面试。我早大面试的时候,报的教授一开始觉得早大没有教授研究供应链,还特意向我确认了一下我具体想研究的分野,确认了之后说了句“这我倒是可以指导”。并且,计划书和教授的关联性也是写志望理由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在开始写计划书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出愿哪些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允许颓废,更要抓住机会
在国内的时候,我在网上认识了三个一起备考经营学的小伙伴,并且拉了一个学习群。本以为这个群会像其他网友群一样几天后就再也没有人说话了,但是运气很好,认识的小伙伴都很努力,于是我们开始了每天在群里打卡,隔段时间就开语音交流最近的学习和看到的新闻的日子,这段时间为我之后的冲刺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他们三个当时都在日本,而我在国内,由于疫情,我大概是没有机会去日本参加笔试了。这也让我非常沮丧:我这么努力地学专业课,到最后连参加考试的机会都没有,还是只能被用背景来评价。
于是从大四下学期开始,我经历了考学阶段最迷茫最没有动力的一年,但回头看,这段“摆烂”的日子我愿称其为上帝给的悠长假期。
当确定了这年无法来日本参加夏季考的时候,我几乎就彻底放弃了备考,在学校里和室友一起度过了大学最快乐的几个月。因为参加的都是书类选考加面试的学校,我整个人就是“我命由天不由我”的心态。我的第一篇研究计划书很早就定稿了,但是从定稿后就再也没完整看过一遍了。在惊喜地发现东大的书类过了之后,我大概是惊大于喜的,因为在准备面试稿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计划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自己的计划书没有信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面试时的回答和状态,最后也是毫不意外的落榜了。
后来,重振旗鼓开始准备冬季考了,找了个自习室认认真真地把专业课的基础复习了一轮,可紧接着又是日本封国。再后来,在过年期间,亲戚们纷纷劝我放弃留学,给自己找条后路,我当时确实也这么想了,过完年就开始投简历,留学就随缘吧。
在我投出简历的当天晚上,转机出现了——日本宣布开放入境。
之前的每天学习成为了基础,后面的颓废期也使得我能够喘口气,缓解一直向前冲带来的疲惫,准备着重振旗鼓后的冲刺阶段的到来。
#享受沉浸,才能目标坚定
在6月初入境日本安顿好之后,我知道已经该进入冲刺阶段了,于是开始拟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并且吸取去年的经验,在研究计划书定稿后还反复修改结构、完善细节,直到辅导我的小吴老师说没有什么可反馈给我的了,我也还在自己精练语言问题。
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我将战略、组织、市场三个方向总结了三个笔记本,塾里的课程用最基础的铅笔写,完成一轮的专业课和笔记之后就开始用其他颜色的笔或者便利贴进行补充。并且一旦想到了什么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就在笔记上记一个“link:xxx”或者“思考:xxx”。同时,我没有局限于塾里的课程内容,每天去家附近的图书馆复习的时候就到“经营”区域转悠,针对一些知识点单独看了相关书籍进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接触到不同于塾里课程内容的框架和分析视角,我也会把新的内容补充到我的笔记本上,到最后,我只需要抱着我的三本“宝典”复习,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框架。
“专业课笔记本”-赵同学(以下略)
“备考看的书”
但是我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避重就轻”。每轮复习的时候,我总是在前几章冲劲儿最足,越到后面越是抗拒不想看,可是后面的内容往往是重难点。我也知道不能惯着自己,于是就逼着自己倒着复习,在对所有内容都有一个大概的框架之后便开始交叉着复习,想到哪儿就立马开始复习哪儿。到冲刺阶段后期,我比较喜欢默写框架。在语言学校的课堂上不太方便光明正大地看专业书或者集中精力练题的时候,我也会随机“默写”和“抽背”某个部分的框架或者一些总是记不住的细碎的知识点,在发现漏洞之后立马回家补足。
“想到什么就立马默写什么”
从6月开始,我也开始练习闭卷写题了。最开始是每天写一道题,后来是计时一小时内写一道题,再后来为了习惯阪大的大题量,开始每天一个小时内写3-4个小问,在最后半个月的时候开始每天花两个小时练两道大题(6-8个小问),真题做完之后就把塾里给的其他学校的真题拼成一套题,每套题都当成考试来写。说实话,每天下笔之前都很抗拒,每天写完之后手都很痛,但是不想后悔、不想留下遗憾的心情更强烈。其实在做了一定的题量之后,也不怎么会依赖塾里给出的参考答案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内容占不沾边心里都有数,报考院校的真题做完后继续不停地练习小论文既是能够督促自己复习知识点,又能够保持手感。
“自己练过的小论文”
同时,在考学的时候做好报考院校的时间规划也是很重要的。阪大的笔试一直是不考市场但是要多考一个技术经营,所以在来了日本之后,我是先集中精力复习阪大的考试,暂时搁置了市场。早大的考试距离阪大还有一个月,要考战略、组织、市场三个方向的几乎所有基础内容,还要多看几本参考书。所以我的规划是,先在复习阪大的同时打好战略和组织的基础,阪大考完后立刻开始复习市场。虽然时间还是有些紧迫,但是有之前的基础,加上阪大高强度的复习和练习让我也慢慢掌握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早大的复习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日本的考学的确非常难,也有一些“玄学”。虽然是玄学,但是我生日当天在浅草寺抽到吉签之后,我就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在回报到来的那一天为止我就好好努力就行了。
最后,我想告诉还在备考挣扎的同学们,不要过于纠结能不能考上,会不会考到复习的内容。经营学的知识点和复习是永无止境的,也许笔试会遇到没见过的名词,也许面试会遇到没准备过的问题,但平时我们的思考、练的小论文和梳理的面试稿能过提高我们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任何努力都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在未来引起质变。希望大家永远不要放弃,加油呀~
“书桌前的墙上”
QA
请评价一下东学的服务体系(师资,顾问,教务等),你满意吗?有想喊话的老师吗~
“东学给我最大的帮助我觉得是为我明确了这条路要怎么走,包括留学的相关准备,专业课的进度,计划书的进度等等。特别要喊话组织的小吴老师!我去年和今年两篇研究计划书都是小吴老师辅导的,她无论是上课还是计划书辅导,思路都特别清晰。在写计划书的时候,其实我自己对计划书的理解都是在清晰和模糊之间反复横跳,一会儿一鼓作气写了一大段,一会儿又不能说服自己了。小吴老师就是一直很坚定,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信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