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到了新一年的毕业季,同时也到了离别季。毕业生们大多一边实习、一边考学、一边写论文,看别人都在过着各种节日,而毕业生们却在辛辛苦苦码着论文上的每一个字。
在毕业论文中,有这样的一个部分,它不是学术性内容,也不是实验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这个部分具备着丰富的个人情感,表达着鲜明的人物性格。
每个学生的致谢内容都大不相同,或深情款款、或文笔活泼、或直白热烈,学生们的青春,学生时代的热情,或许都在这致谢中,就此终止。
有被感动到,毕业论文致谢部分真用心,寥寥数语打动万千网友
“感谢国家”、“感谢这个世界还有文学”。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能从中感受到文字中对于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还有文学的热忱。
当文字与情感有所联系,才能让人们感受到这些毕业生们心中的真诚、至善、纯洁。毕业生们的致谢或许不必套话,只用感谢二字,就能打动人心。
“大学四年,疫情三年”、“青春一共才几年,疫情就占了三年”。20年入学的大学生,在三年的在校学习生活中,几乎都是在与新冠进行斗争。他们没有疫情前那些学长学姐们恣意的大学生活,没有自由的青春。就连每天奔赴到教室,赶忙上课的日子都少之又少。
但是这位毕业生没有怨言,也在感谢全国人民在抗击COVID-19中所作的贡献。这句话若是让医学生看见了,必然会泪流满面。
感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致谢模板中必备的内容。据笔者了解,这位李老师是一位知名的中科院研究员,学生感谢导师多年的教导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生朽木”真的直击心灵。
有网友说“学生朽木放在前面是自谦,放在后面就是满满的无力感”,“这句真的很心酸,充满了无力和疲惫”。笔者也被中国文字的语言严谨性和逻辑性所震撼到。
为别人的致谢留下感动的泪水,看我的致谢:我真的会谢
前有致谢文案,感谢之语沉重不已;后有“文绉绉的华丽辞藻”,何其有幸,“何德何能”。在求学之路中,学生们能遇见“不偏不倚”的老师,能与老师处成“亦师亦友”的关系,真的十分幸运。
有的同学会问,写下如此“文绉绉”的致谢,会不会与严谨的学术正文不搭配。其实正文是论文的主要内容,而致谢虽然是次要,但也是必备内容,希望毕业生们能严肃对待,确保自己能够顺利毕业。
这位同学应该是《甄嬛传》的粉丝,不然也不能将这句话写在毕业论文的致谢中。不过,它也可能也确实表达了毕业生对于自己求学之路的概况。
从前不好的事已经过去,大学生们也不要沉迷于过去,过度追悔也不会有什么转变,不如着眼未来,“来日之路”一定“光明灿烂”。毕业生们还需要面对就业、升学等等难题,未来的路还很长,毕业既是求学之路的结束,也是立业之路的开始。
选题和参考文献很重要,毕业生们要拿捏好方向,把握好角度
想必诸位毕业生们现阶段已经完成了开题报告,正在初稿中挣扎。在开题之前,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选题,并确定自己的论文题目,有了选题和题目这一指导性的内容,才能保证论文能顺利地写下去。
在确认选题时,毕业生需要根据当前形势和自己的专业,选择合适的题目,在确认选题后与导师讨论是否合适,保证不会与其他人的题目重复。一个好的选题能帮助学生更快确定论文框架,补充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也是论文中的重要部分,高校中的图书馆几乎都有知网、万方等学术平台的资料库,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充分进行检索。另外可以利用的参考资料还包含教科书和学长学姐们的论文。
在完成论文定稿之后,毕业生们要面临的就是查重,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关于重复率的规定,学生们要保证低于这个重复率,但是也不能太低,不然导师可能会认为论文中全是自己在胡编乱造。
说在最后:
毕业论文完成之后,就会面临着论文答辩,在答辩之后,还有毕业典礼,典礼结束,也就意味着求学的一段路程结束了。想当年笔者都没有经历过毕业典礼,也没有好好跟同学们告别,这将是笔者一生的遗憾。#知识创作官#
讨论:你的致谢是怎么写的?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