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术研究时,不免使用外文文献。而有时候,总会看到几篇重要的、令人激动的,甚至与自己想法不谋而合的文献。这时候,就有了翻译的冲动。那么,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开始翻呗。不然,在正式开始翻译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这篇文章是否已经被翻译过?好文章,大家的眼光都类似,所以,也许有人已经做过这个工作了。所以要查一查文献,网络、数据库等。
第二,我有没有能力翻这篇文章?一方面是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例如你翻译某个哲学家时,是不是对他的其它文章有一定的阅读和了解?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既然文章能令你产生共鸣,那这个条件一般都已经满足。
第三,这篇文章是否值得翻译?换句话说,翻译了这篇文章,仅仅是出于我个人的喜好,还是对国内学界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般而言,评价标准有两个:名家、名文。或者说双一流:一流的作者,一流的文章。而对于具体的文章而言,应该列举出翻译此篇文章的几个理由。能客观说明理由的,就表明该文章的意义不只是针对我一个人的,而是也可有益于他人,得到他人的认可。而这一点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这关乎此译文能否顺利发表。
满足了以上几个条件,就可以进入翻译的准备和落实工作了。
我们知道,翻译别人的著作,涉及到版权(Copyright)问题。那么,如何取得版权呢?
第一步,和作者联系。作者往往是某大学的教授或研究员,可以在网上查到信息,直接发邮件就可。然而,要是作者已经去世,或者联系不上作者怎么办?这时候,可以联系作者的下一代或者学生。作者的下一代虽然不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可能是作者的著作权的继承人;而作者的学生,如果看到老师的文章要被人翻译,那一般来说,都会积极推动这个事情的。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一篇文章是收入在一部论文集里面(会议论文集、年鉴等),那么,在联系不到作者的情况下,可以联系文集的编者。一般而言,版权授予或同意翻译发表的邮件,就可以作为获得版权的证据。
第二步,和出版社联系。在联系不到作者(以及和作者相关的人),或者作者告知,自己的著作权已经转移给出版社的情况下,就要亲自联系出版社。一般而言,出版社有自己的某个部门是负责版权转让的。所以在出版社的网页上找到这个部门的联系人,或者由作者告知出版社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就可以进入正式的版权授予程序中。有时候出版社会要求一定数额的版权转让费。
在解决了版权问题之后,就可以大刀阔斧地进入正式的翻译工作了。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将文章通读一遍,再次领会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谋篇布局,抓住文章的创新论点和具体论证。第二步,译。集中精力,将文章的初稿译出。第三步,改。自己再次通读译文,修改细节,整合格式。如有需要,也可以找同事帮忙通读和修改。经过读、译、改三个步骤,一篇译文就基本成型了。
再下一步,应该是找到能够发表这篇译文的杂志。这方面,首先应该找熟人,例如导师、学友,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收。其次,可以投稿给常发译文的刊物,除了期刊之外,也可以考虑集刊,后者可能对译文的需求量更大。在投稿的时候,就需要说明理由,这篇文章为何重要,为何要发表这篇译文。而这恰恰是我们在开始翻译之前已经思考过的了。
那么,在上面这个过程中,我们到底能收获什么?就结果而言,只是一篇译文的冠名权。而就过程而言,大概可以收获以下三点:第一,锻炼了外语,且在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为自己写论文提供了材料基础;第二,向原作者学习了写论文的技巧,如何提出新论点并进行论证,如何谋篇布局,乃至如何用词用句;第三,在联系作者、出版社、杂志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信息渠道,锻炼了沟通、说服的能力。
附录
外国哲学专业有哪些集刊?
关于我们
作为现当代德国哲学的宣传平台,成立于年的“大道不离万有”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