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乐种族乎乐种也

北京白癜风研究所 http://www.csjkc.com/m/

乐种族乎?乐种也

由“首届中国汉乐(十番音乐)大赛”引发的乐种定位思考

郭小刚黄燕

缘起:一场民间自发组织的大规模比赛

年9月29日至10月1日,“首届中国汉乐(十番音乐)大赛”在福建省上杭县举行。大赛由民间自发组织,自筹经费,比赛还得到了福建省上杭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的认可与支持。闽粤赣三省客家民间乐人的积极响应,共有49支民间乐队报名,根据比赛《章程》所定规则,经过筛选,最终有39支队伍,名演奏者上台参赛,被汉乐界誉为“中国汉乐第一赛”。笔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全程观察大赛从策划组织到比赛结束的完整过程,期间许多现象值得当下“非遗”传承工作的深入思考。尤其是比赛现场演奏的乐器组合、曲目选择、音乐演奏等特色,引发了笔者对乐种定位的思考。

(参加大赛活动人员合影)

现象:“首届中国汉乐(十番音乐)大赛”简介

大赛的主办者是获得香港注册的民间社团“中国汉乐学会”,首任会长黄伟群。黄伟群是目前活跃在广东汉乐演奏舞台上的名家,由黄伟群、朱卓儒、李德华、邓云嵩、黄声基等人为核心组成的“深圳客家乐团”曾经在年广州亚运会和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演出多场汉乐,并在近年多次受邀前往香港、台湾、四川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星海音乐学院进行专场演出。《首届中国汉乐(十番音乐)大赛纪念特刊》中刊登了该学会的成立背景和学会的职责:以“传承、弘扬、发展”汉乐为宗旨,“艺术范畴包含广东汉乐、福建十番、江西汉调”。39支参赛队伍来自广东省有28支,来自福建省有10支,来自江西省有1支。比较有代表性的队伍如深圳市客家汉乐协会、广州羊城汉乐民族乐团、大埔县城老友汉乐坊、厦门市客家汉乐队、江西省会昌县汉调传习所等。

本次比赛的筹划组织过程非常规范,在通知报名之前就制定了完整的比赛《章程》,详细规定了比赛的时间地点、选手人员、评分规则、比赛流程、乐器安排、奖项奖金等。参赛曲目重复性比较高,其中以《怀古》(5次)、《柳叶金》(3次)、《平山乐》(3次)、《小桃红》(3次)、《落地金钱》(3次)等曲目出现频率最高,《出水莲》、《寒鸦戏水》、《翠子登潭》、《将军令》等广东汉乐的其他名曲也悉数在列。

大赛经费主要为自筹,一为参赛人员的报名费,二为大赛组织者的个人赞助,也包括福建省上杭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免费提供了颁奖晚会的会场以及所有的获奖队伍的奖金。最终,根据事先公布的比赛规则,评出8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19个三等奖。

(大赛现场)

疑惑:这是乐种族还是同一乐种?

根据笔者在现场仔细的聆听与辨别,发现从传统乐种的分类依据去考察本次同场竞技的广东汉乐、十番音乐、江西汉调这“三个”乐种,似乎很难看到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其一,乐队的组合形式基本相同,除唯有一支队伍是古筝、琵琶、二胡的“清乐”组合之外,其他乐队都以“吊圭子”(又称“头弦”)为主奏乐器。其二,演奏乐谱统一化,代表曲目统一化,基本都是使用广东汉乐已经整理出版的乐谱。其三,音乐风格统一。他们难道是同一个乐种在同一个族群(客家人)内部,在相毗邻的区域的流传?它们是否仅仅是因为各自所在地的称谓不同,被人为地划分成了三个乐种?

这恐怕并不是笔者一个人、一瞬间、一冲动的疑惑。

学术界最早提及此观点的是汉乐名家罗德栽先生:“福建闽西一带…客家流行的器乐曲与广东客家地区流行的汉乐,其曲目《小桃红》、《一点金》…,小调《瓜子仁》...都与汉乐完全一样;他们使用的乐器与汉乐基本一样,也用汉乐的领奏乐器头弦等”(详见罗德栽《汉乐定名辨》,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年第4期,第10页转第6页)。罗德栽是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著名客家筝和竹笛演奏家,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其叔父为“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罗德栽和饶宁新等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录制的一系列广东汉乐的音像资料是目前研究传统汉乐音乐特色的经典文献。比赛组织者“中国汉乐学会”,“中国汉乐学会”所包容的集体会员单位(该学会的集体会员单位包括闽粤赣三省的众多民间广东汉乐社团、闽西十班乐社团和江西汉调社团),本次比赛名称的关键词“中国汉乐”,乃至从本次比赛的《章程》中规定的参赛队伍组织规模、选曲等等细节,都可以使人感受到民间乐人对这“三个”同根同源乐种最朴素的认识。比赛期间,饶宁新先生也说:“都是我们客家老祖宗留下来的,是一家的!”饶宁新也是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著名客家筝和粤乐筝演奏家,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其父为汉乐名家饶从举。

关于乐种的界定,学界早已达成普遍的共识:“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或宫廷、寺院、道观)内的,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规范化的序列表演程序,并以音乐(主要是器乐)为其表现主体的各种艺术形式,均可成为乐种”(详见袁静芳《乐种学构想》,《音乐研究》年第2期第17页)。笔者就以此经典论述为理论依据,从“乐种的基本特征”所包含的主要方面去逐一分析论证,来解答心中的疑惑。

回顾:乐种的划分

根据各省份《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的整理和收录,广东汉乐(广东)、十番音乐(福建)、汉调音乐(江西)被分为三个不同的乐种。如今广东汉乐(广东)和十番音乐(福建)皆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汉调音乐(江西)是江西省赣州市级非遗项目。

(广东五华县汉乐代表队)

广东汉乐

年第一届羊城音乐花会,由于当时被人称作“客家音乐”的丝弦乐和中军班同台演出,专家们观后,研究决定一并冠上“广东汉乐”之名(详见丘煌《“广东汉乐”不是源于潮州汉剧中的器乐曲牌而是源于“中州古乐”》,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年第1期,第59页)。从年赵沨倡议“广东汉乐应该引起我国音乐界的充分重视”(详见赵沨《听广东汉乐》,载于年第9期《人民音乐》第15页),到年“广东汉乐”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编号:Ⅱ—51),“广东汉乐”的这一称谓的“诞生”到如今已逾半个世纪。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广东汉乐是与潮州弦诗乐、广东音乐并列的广东省三大乐种,但同时又认为其包括“丝弦乐、中军班、八音大锣鼓、庙堂音乐”等多种类型。笔者根据丝弦乐和中军班的历史源流、吹奏场合、乐器组合、代表曲目、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明显差异,认为广东汉乐实际上不是一个单独的乐种,而是一个乐种群落。其中,广东汉乐丝弦乐属“丝弦乐”乐种系,中军班属“鼓吹乐”乐种系。故本文其后所谓的“广东汉乐”,如果没有特别注明,笔者所指的仅仅是其中的“丝弦乐”,不包括中军班等其他种类。

(福建永定十番音乐代表队)

十番音乐(闽西十班)

从古至今,“十番”所指甚广、甚杂(详见崔晓娜《“十番”释义》,《艺术探索》年第3期第96-页),用于乐种的命名也非常多,著名的有十番锣鼓、十番鼓等等。仅仅是在福建省,以“十番”命名的就有截然不同的数个乐种:闽西十番(班)(丝竹乐)、福州十番(吹打乐)、永定十番调(鼓吹乐)、武夷山十番锣鼓(吹打乐)。参加本次比赛的“十番音乐”,是闽西十番(班),又称“闽西客家十番”。为了行文规范,笔者后文拟采用“闽西十班”为名来称呼本次参赛的“十番音乐”。中国首批非遗目录中,福建省的“十番音乐”名列其中,具体的表述为“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经过笔者调查发现,实际上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和茶亭十番音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乐种。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是客家人(客家人)的丝竹乐合奏,流传在闽西客家人聚集区;茶亭十番音乐是福建人(闽南人)的吹打乐合奏,流传在福州一带。关于这两个“十番音乐”的比较研究,以及申报国家级“非遗”时出现的“强行糅合”现象,需另行撰文。“闽西十班”在福建省龙岩地区又曾经被称为“龙岩静板”,国内早期研究“闽西十班”的论著主要有:王卓模编审、福建省龙岩地区民间音乐编辑小组编印的《龙岩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一)(二)》,3年,油印本;王卓模著有《闽西汉剧与民间音乐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年出版;刘春曙和王耀华合作编著《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上海文艺出版社6年出版。后文笔者拟采用由王耀华执笔撰写的《闽西十班述略》(详见《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第-页)等文献资料为主要参考,来描述闽西十班的乐种基本特征。

(江西会昌汉调音乐代表队)

汉调音乐

江西的“汉调音乐”早期研究文献很少,《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西卷》中介绍到“汉调主要以广东汉剧中的一些器乐曲牌为主,也有一部分是由唱腔音乐予以器乐化而形成。演奏时以马蹄子(小唢呐)为主奏乐器,其他乐器做伴奏,颇似卡戏的形式。流传于会昌县和寻乌县。其主要曲目有《相见》、《剥十字》、《汉调二黄》、《平沙落雁》。”实际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西卷》中也就仅仅收录了以上四首“汉调音乐”的谱例。曲目量如此少,显然还不能构成一个乐种形成所必须的条件之一“本乐种特有的一套曲目传世”(详见黄翔鹏《传统乐种召唤着研究工作》,载于《中国音乐年鉴()》),仅从这一点上看,江西的“汉调音乐”能否称为一个独立的器乐乐种,已经成疑了。

事实:乐种的基本特征

(一)流传区域

一个乐种,首先是“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或宫廷、寺院、道观)内的”。根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各卷中所记录的广东汉乐(广东卷)、闽西十班(福建卷)、汉调音乐(江西卷)的分布区域,笔者将之绘于地图,得到如下结果(见图一):

图一:广东汉乐、闽西十班、汉调音乐流传区域(制图助理:杨宇嘉)

显然,这“三个”乐种集中流传在闽粤赣客家人聚居区。其中,深色区域是核心流传区域,浅色区域则表示有部分变异现象。广东汉乐目前除了大埔县为核心流传区域以外,已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了第二个核心区域,笔者调查到珠三角有40余支民间汉乐乐社。

(二)历史源流与组织体系

乐种“严密的组织体系,系指传承的乐种名称;固定的表演组织。”即研究乐种的组织体系要分析“乐种名称”和“表演组织”两个方面。一个乐种特有的组织体系的形成,必须以历史的目光去考察,因此本小节将乐种名称、组织体系与历史源流相结合来考察。

先考察“乐种名称”。“广东汉乐”是年首届羊城花会之后被专家命名的“新名字”,对这个“新名字”是否能够准确代表广东汉乐本身具有的内涵,汉乐理论研究界一直有不同看法(详见罗德栽《汉乐定名辨》)。广东汉乐丝弦乐历史上又被称为儒乐、清乐、国乐等。闽西十班的名称也有不同叫法,例如又称为“闽西十番”,而在龙岩地区又称“龙岩静板”。至于本次大赛所谓的“十番音乐”,则是年为了撰写国家级“非遗”申报书,强行把“福州十番”和“闽西十番”糅合而“新产生”的。历史上,闽西十班并没有被称过“十番音乐”,这是一个比“广东汉乐”更“新”的名字。相对来说,“汉调音乐”的名称倒是一直比较单一,大概它是因为在江西的流传区域较小、较偏僻,流传曲目也不多,没有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wxbz/17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