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说写作|周乙华教授——如何撰写论文的“材料与方法”
◆◆◆◆
作者:特约专家——周乙华教授
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教学、研究和预防,曾在日本和美国学习、工作10年,年回国后着重研究围产感染。
正文第二部分——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实施研究工作的具体操作、使用了哪些重要材料、如何统计分析获得的结果等,这些都属于论文的“材料与方法”、“病人与方法”或“研究对象和方法”部分内容,以下简称“方法”。
一、“方法”部分的目的
研究目的是引言部分最主要的内容,即告诉读者为什么要进行该项研究,必须明确。引言另一重要内容是研究背景,即说明该研究的内在逻辑。例如,在年11月17日推送的“易录用论文的前提”中的3个实例,其研究背景和目的都很清晰,论文也容易录用。
除以上内容外,在引言的结尾,可以扼要(通常一句话)介绍该研究的结果或结论,这样能加深读者对主要结果的印象。
如何组织语言,先写哪一部分,后写哪一部分,需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偏好而定,原则是要让读者容易理解,不产生歧义。
二、基本原则
如何做到“方法”部分的详细程度恰到好处,是详述,还是简述,甚至不描述,关键是看具体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大小。如果不同方法导致的结果差异大,则必须详写;不同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小,甚至忽略不计,那么可略写或者不写。具体注意事项见第三条。
另一个原则是论文的“方法”必须与“结果”的内容相呼应,即“方法”部分描述了某种方法,“结果”部分必须有其结果,不能有“方法”但无“结果”。而“结果”部分的某些结果,不一定都要有方法的细节,具体说明见下。
三、目前论文存在的问题
描述过于简单或过于详细。例如,用离心法分离某种物质时,离心条件很重要,必须详细描述,包括离心机厂家和型号、转头型号、离心力、时间、温度等,但许多作者不描述这些细节或者过于简单,读者无法重复。而用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时,反而描述离心力、时间等,这又过于详细,因为这些离心条件对血清或血浆的质量没有影响。实际上分离血清或血浆已经是常规方法,无需描述具体方法,直接描述是使用血清或血浆即可。
三、具体注意事项
那么究竟哪些需要详述,哪些可以简述呢?下面是具体注意事项:
1.不要将研究材料单独列一节“试剂及仪器”。历史上曾流行过这种格式,是因为不同来源的同种试剂,可能会产生不同结果,如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因此有必要将重要试剂单独列出,同时说明其来源。其目的是告知读者,我们是用这个来源的材料完成的研究,你们用其他来源的材料,可能会不成功,要重复研究的话,最好用相同来源的材料。
但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绝大多数试剂都已商品化,质量可靠,不同厂家的试剂性质稳定,其结果的可比性强,所以已经没有必要用单独一节来强调这些试剂的重要性,仅需在第一次提到这些重要试剂或仪器时,在小括号内标明厂商名称即可(如果是国外公司,需注明国名),这样既节约了篇幅,又能提供足够信息。遗憾的是,许多杂志仍然采取这一传统格式,没有什么价值,浪费了很多篇幅。
2.研究中所有的化合物和药名原则上均需使用通用名称,而不能使用商品名,例如,不能用福尔马林,而要用甲醛。
3.研究对象通常需要单独列一节,包括动物实验或临床(人群)研究。需要详细说明是如何设计研究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等。
涉及动物时,除种类(species,如小鼠、家兔等)和数量外,常需说明动物的品系(strain,如小鼠中的BALB/c,C57BL/6等)和其他特性(如月龄、体重等)。如果饮食、光照条件等饲养条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必须注明,如果无影响,则无需描述。另外,需要注明动物福利。
研究涉及人时,还需伦理审批,研究对象或监护人知情同意。
4.在日常工作中广泛使用的常规方法获得的结果,无需在“方法”部分描述方法,直接在“结果”部分描述结果即可。如血尿常规、各种生化检测、心电图、X光、CT或核磁共振成像等。因为这些方法获得的结果稳定可靠,没有读者会怀疑其结果的可靠性。
例如,常有作者描述“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谷丙转氨酶(ALT),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采用贝克曼公司自动生化仪检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或“采用丹麦雷度ABL80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等,这些描述都没有必要,特别是第1句,更无需描述肝肾功能的具体项目,这是教科书内容,学生也应知道。因为肝功能或血生化或血常规检测,医院的检测也是可信的,直接在结果部分描述结果即可。
5.已经建立且广泛使用的方法,如果没有改动,提及方法名称即可,通常不需描述方法细节,必要时可引用参考文献;如果有改动,则需要说明改动之处。
例如,使用PCR扩增基因,只需要描述具体的引物序列(也可不说明序列,但需引用参考文献,否则读者无法重复实验),无需描述反应体系中的缓冲液、聚合酶、热循环数等,也无需描述引物是如何设计的,是哪个公司合成的。因为PCR技术很成熟,只要有引物序列,公司就能合成,连学生都会做好。
6.对研究中所使用的新方法,则需详细描述,包括所用试剂的具体配方、浓度、酸碱度等。同样是PCR扩增基因,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属于新技术,通常需要描述上述细节。
PCR技术的发明至今已30周年,广泛使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就像烹饪中的炒鸡蛋那么普及,目前已经没有必要详细描述,但实际上目前许多杂志发表的很多论文,仍像二十多年前一样,详细描述PCR的细节,浪费了很多版面,这属于“不与日俱进”吧。
7.关键性材料,可以单独列一节。例如,某种特殊的细胞系是研究成功的关键,最好将该细胞系单独列出,同时描述细胞培养条件。这样给人印象深刻,读者容易抓住重点。
8.在引用已经建立的方法时,最好写出方法的名称,否则读者不易理解。例如,测定抗子宫内膜抗体,方法有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和斑点免疫,前者灵敏度高,但相对假阳性率也高。描述为“根据既往报道方法检测抗子宫内膜抗体[1]”,当然正确,但读者不知道是何种方法,查阅参考文献[1]后才能知道。如果描述为“根据既往报道的ELISA法检测抗子宫内膜抗体[1]”,仅增加极少篇幅,读者不必查阅参考文献就可知道使用了何种方法,有利于读者理解,因此后者描述更好。
9.在引用已经建立的方法时,如果有所改动,扼要说明改动的地方,同时引用参考文献,而不必描述细节。例如:有人研究早产儿脑损伤,其中需要分离新生大鼠的大脑胶质细胞,除了引用1篇参考文献外,还用了近字描述如何分离胶质细胞的,而这些描述与参考文献的内容几乎一致。实际上此处无需描述细节,因为已经提供了参考文献。即使详细描述了这些细节,真正的原代培养操作,仍然需要查阅描述更加详细的参考书,才能够重复实验,单纯根据论文描述,读者仍然无法重复实验。
10.对论文中关键研究结果的方法,都需要适当描述,以利于读者理解。
例如,研究巨细胞病毒(CMV)宫内感染时,其关键性结果是宫内感染。如何确定宫内感染,即宫内感染的指标,虽然教科书或参考书都有描述,但在论文中仍需清楚地描述相应的诊断标准。目前诊断标准有多个指标,各种胚胎组织、羊水、脐血或出生后3周内外周血、尿液或唾液CMVDNA阳性,或者脐血或出生后3周内外周血CMVIgM阳性,任何一个指标阳性即可诊断先天宫内感染。论文中必须说明其诊断标准是哪一个还是哪几个,这样读者才理解,并评价其宫内感染率是否可靠。如果根据出生后唾液CMVDNA阳性诊断先天感染,那么感染率可能被高估,因为生殖道存在CMV,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因吞咽导致口腔存在母体病毒的污染,或者因为哺乳使口腔污染,这些情况都不属于宫内感染,有经验的读者能洞察这一点。
11.如果涉及数据统计,需说明统计学处理的方法,描述何种资料用哪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即可,不必说明其原因。
12.在撰写“方法”时,直接围绕材料与方法展开即可,不需要说明做这些实验或观察临床指标的目的,这是属于“结果”部分。也不需要说明实验的原理,除了是方法学研究。例如,“第2批24只(3组各8只)大鼠在新生期造模,随访至成年期,探索低血糖脑损伤的长期影响,其中低血糖造模后当天死亡4只”,其中“随访至成年期,探索低血糖脑损伤的长期影响,其中低血糖造模后当天死亡4只”属于结果部分内容。这也是我国很多发表的论文,结果部分的篇幅很短,结果很难理解的原因之一。详细说明,请参见随后即将推出的“如何撰写论文结果”。
总之,“方法”部分是论文中相对简单的部分,关键是掌握其详细程度,读者既能重复,评价其结果的可靠程度,又不过于详细,浪费篇幅,始终牢记论文撰写的最高原则是有利于读者理解,且不产生歧义。
往期回顾
1、细说写作|周乙华教授——如何撰写引言
2、细说写作|周乙华教授——提高论文录用率之8个具体写作要点
3、细说写作|国际声明合集
以下几点请悉知:
1、所述内容,时有实例,仅为说明问题。如有巧合,纯属偶然,请勿对号入座。
2、欢迎广大编委、作者、读者投稿,述说撰写论文的心得。
3、欢迎大家提问,对写作方面的疑问或希望本平台提供哪些内容。
投稿和提问邮箱:zhwc_zhangxinyue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