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厦门大学
本期《博士论文背后的故事》专栏,继续邀请那些优秀的博士论文作者,来给大家分享博士论文创作背后的故事。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刘子曦博士。
刘子曦,厦门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香港政府奖学金获(HKFPS)”和“ICS香港中国研究奖学金”获得者,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先后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感谢石头君的邀请,让我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博士论文,不只当其作一份文稿,而是一段成长经历。
我有一个习惯,拿到一本博士论文首先看致谢部分,然后看附录部分。读前者会大致明白作者师从哪门哪派,学术网络大致如何,读后者,尤其是质性研究的附录,则会生动呈现研究的操作过程,如《LonePursuit》中SusanSandra对如何选择案例,接近受访者都有详细的说明,甚至附上了所有的访谈题目。
而《GenderandtheSouthChinaMiracle》中,李静君对她如何进入田野,作为研究者在两个田野中的不同经历、应对策略和反思进行了探讨。田野如何出现又如何消失,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和弱势被她娓娓道来。
与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正文部分不同,前言和附录往往会透露出那些创作过程中曾出现的错误、迷茫、失败与艰辛。而这些,往往被定稿后精美的论述擦除,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这份对学术作品生产过程的兴趣,来源于我在写作博士论文的两年里的所思所感。
对我而言,这个过程是研究者探索自身的过程,有泪有笑,生动具体,高度个人化。也许,并非每份论文都能在知识累积的永动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认真完成的作品却一定能在博士生涯中留下深刻印记,甚至可以串联起十几年的求学时光,独一无二不可取代。对我而言,尤是如此。
甲、引子:为何是法学教育
选择研究法学教育源于长期以来我对法律现象的兴趣。从大学第一学期的第一堂《法律基础》开始,法律史、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就强烈吸引着我。记得当时老师推荐了一本《西窗法雨》,里面是一些短评或随笔,如安提戈涅和自然法,恶法是否非法等等。文笔风趣幽默,触及一些重要的法理和法律史问题,却写得深入浅出,自由流畅。
《法律的隐喻》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也是当时让我爱不释手的同类作品。愉快的体验式阅读结束于大一的第一个寒假。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震撼。我发现自己对历史如此无知,但对从法律这条线切入历史深深着迷。醉心于书中描述的各种律例与其背后的制度与文化意涵,我从泛泛阅读转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