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转自笔者论文《啰哩山化石资源特色型未来乡村愿景浅析》(《城市建筑》期刊已录用并于近期发表)
澄江县啰哩山村是位于化石类世界遗产——澄江化石地二级保护区内的唯一自然村落,坐拥独特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这一世界级旅游资源,保持着原生的自然村落整体风貌,却因生产观念保守、基础设施落后、产业模式单一等原因而导致业界鲜有人知。笔者基于文化自立自信、维持传统乡村聚落肌理、适度引入现代时尚的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生态的乡居村落等目的,从“博古式”特色利用、“通今式”生活转变、“乐享式”文旅发展和“乡居式”安居之道四个方面提出资源特色型未来乡村规划愿景。
“博古式”特色利用
在以空间、场所为重点对象的设计类型中,单纯的“陈列与展示”在非展览馆等特定场所内往往难以引起悠闲人群的游览兴致[1]。寒武纪古生物化石和自然村落原生风貌是啰哩山村特色发展的重要依托,对特色资源进行概括与提炼,将其融入到空间的被动感知之中,让空间使用人群通过直觉去体会村落特色,转主动接收为潜意识的被动领悟[2],能够加深使用人群的情境记忆,产生轻松愉悦的游览体验。
(1)化石资源的景观化
使用人群以视、听、嗅等五感体验与空间发生互动,并常以视觉体验作为互动的核心要素。将化石资源进行空间的景观化表达,塑造富有吸引力的景观节点,能够直观提升空间互动质量,达到增进使用人群直觉感知和强化情境记忆的目的。
(2)村落空间的创意表达
“啰哩奇缘”入口广场节点以寒武纪古生物的形象雕塑作为核心,以缠绕金属伞廊的攀援植物象征生命的再生与成长,以金叶季相植物隐喻历史变迁中的辉煌,从而运用景观表达的方式使化石资源呈现生命性的演变。“发现之丘”AR广场则对寒武纪古生物、岩石、自然村落整体风貌进行高度提炼,以富有韵律的置石隐喻科研探索的惊奇,以坡屋顶建筑组群的简笔画塑造啰哩山村的风貌标识,以化石元素提炼设计而来的金属廊架构建游憩一体的节点核心,以AR显影技术进行寒武纪古生物的实景还原,从而运用多种方式共同塑造出饶有趣味的村庄节点。
(3)传统生产模式的复合化
啰哩山村现有生产模式传统,农林作物种植类型单一,牲畜棚与民居混杂散布,第一产业经济价值的产生方式仅为农产品售卖,果树林下空间利用率低,人畜未分离导致村内环境有待整治。同时,村内现有水塘(上塘子和下塘子)资源利用率低,未产生多重经济价值。
为整合利用空间资源、整治村内环境、促生第一产业发挥多重价值,应考究啰哩山村传统农业生产过程,将传统生产模式向生产、生活、游乐等综合发展的复合化生产模式进行转变,增加受益群体,创造多重效益。
啰哩山村复合生产模式如下:
“通今式”生活转变
邵钰涵和刘滨谊的照片引导访谈研究成果显示,村民与规划设计从业者之间存在感知差异,村民的审美倾向于现代建筑的形式与立面[10]。然而,乡村旅游市场火爆的重要原因即乡村风貌与城市风貌呈现差异化对比,故规划设计从业者常以维持并发扬乡土特征作为基本准则。但是,在传统建筑形式、立面、村落格局等风貌保护基础之上,村民生活方式可向现代、先进或部分程度与城市生活相接轨的方向演变,从而一定程度满足村民的心理需求。同时,用规划设计带动经济水平提升,给予村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让村民将乡村视为心灵归属,意识到乡村生活不是落后的代表,仅是一种生活、从业形式的不同,从而让村民萌生出扎根的自信与自立。
(1)产业结构的调整
啰哩山村现有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薄弱,未形成第三产业,人均收入较低,亟待升级产业结构以提高地方人均收入。由于《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规定遗产地缓冲区内无工业活动,且啰哩山村二产收入不构成人均收入主要来源,啰哩山村应取缔现有烤烟加工业并以第一产业作为发展根基,依托澄江化石地世界级精品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服务业,将单一的产业结构向“一产根基,三产引领”的特色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互联网+”经营模式将农产品生产、销售、旅游信息宣传、旅游线路推荐等多重环节串联,构建CSA社区支持农业,创立颇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提供完善的设施配套,建立农户与消费者、村民与消费者、农户与村民的互动联系网络,大力发展电商贸易,打造品牌营销,从而形成生产——销售——品牌构建与提升的完整产业链。
(2)生活配套的提升
乡村曾经是村民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乐土,如今乡村人口却向城市人口单向流失,村庄凋敝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城乡生活配套不平衡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啰哩山村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基础之上,村医务室、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建筑的增建应以存量更新作为基本原则,选取村中废弃住宅、公建用房、取缔后的卧室烤烟房进行改造,提升啰哩山村生活配套。同时,在保持传统建筑立面的基础之上,于民居及公共服务建筑之中融入现代时尚的室内生活环境,完善生活设施基础配套,通过室内设计抹消落后观念在村民视觉中生成的常规印象,让建筑在传统的外表之下一定程度地承载城市现代生活,从设计层面上提升村民居住品质,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村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喜爱。从而在维持乡村整体特色风貌的前提之下,将乡村生活进行延续与递进,大幅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让乡村回归到村民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乐土。
(3)“新农人”的引入与转换
“新农人”是指与三农相关的企业家、返乡创业青年等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组织或个人,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在乡村发展历程中,“新农人”往往在农业品牌设计、生态旅游策划、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懂得如何利用自媒体等方式传播乡村文化,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与编辑,提升文化艺术性和视觉冲击力。
“新农人”的引入离不开经济利益的驱动。因此,啰哩山村在生活配套提升的基础之上,应尊重“新农人”对事业发展的追求,在保持并发扬乡村整体风貌的基本原则之下,允许其出于经济利益的角度从事涉农行业,让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吸引“新农人”下乡、返乡,在实现事业的同时带动乡村文化的传播,构建事业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播的良性互哺循环,为乡村活跃的生产生活提供积极的发展动能。
在“新农人”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乡绅”、“乡贤”和乡村社团的人才培训作用,建立城市技术从业人员对乡村建设的帮扶机制,与各大高校进行下乡实践项目对接,为大学生下乡提供实践场所,增加农业人口与城市人口之间的信息流交换,促使墨守成规的“老农人”向时尚先进的“新农人”转换,拉动城乡和谐高效发展。
“乐享式”文旅发展
文旅(文化旅游)以旅游地的文化差异性为诱因,是游客对旅游地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在“吃”、“住”、“行”、“游”、“购”、“娱”原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之上,文旅能够附加“商”、“养”、“学”、“闲”、“情”、“奇”等体验要素,具备更为突出的旅游吸引力。啰哩山村应充分利用优异的生态基底,依傍澄江化石地世界遗产资源,发展文旅吸引社会资本向乡村集中,促进乡村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整治更新,提升村民经济收入,让村民意识到啰哩山村生活环境的独一无二,促生文化自信与自立,形成“我村我业”[11]的心理认知。
(1)文旅产业的文化IP打造
世界遗产澄江化石地二级保护区内的唯一自然村落是啰哩山村发展文旅产业的核心价值,提炼代表地区形象的文化符号,打造文化IP是提升文旅产业活力、扩增产业价值的有效手段。“啰哩奇缘”IP将寒武纪古生物形象进行提取,以青山绿水生态背景作为栖居环境的载体,用“缘”和“圆”将啰哩山村特色资源禀赋相互融合,提炼得出代表性的“啰哩奇缘”形象LOGO,并以此作为文化IP构建、衍生和推广的基础。同时,运用景观设计的方法构建由主题雕塑、“生命伞廊”、“演进之旅”、“AR”互动、“寒武纪长廊”等组成的IP景观游览序列,创造情侣衬衫、啰哩杨梅酒、笔记本和书签等IP衍生商品,结合“互联网+”的运营,打造“啰哩奇缘”亲子大赛等节庆活动进行事件营销,建立IP衍生商品的线上、线下经营平台,通过民宿、农产品销售等电商运营,对“啰哩奇缘”IP进行全面推广,并定期举办公益活动积累社会价值,促进文化IP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IP。
由于持续的吸引力促就文旅产业长久的生命力,在文旅产业的文化IP打造基础之上,啰哩山村应不断进行文化创意与创新,持续提供旅游新体验,增加游客重游率,创造可持续的文旅收益,充分发挥IP打造与运营带来的综合价值。
(2)“5+2”旅居模式的塑造
“5+2”旅居模式是城市居民将一周7天进行分解的旅居模式,即周一至周五“5”天在城市工作,周末“2”天在旅居地生活,是短途游的一种周期性行为,旅居地与现住地应具有鲜明的特征差异,从而能够给予游客“交换生活”的旅居体验。
城乡差异化的旅居环境和澄江化石地世界遗产是啰哩山村发展“5+2”旅居模式的资源背景。为扩大村民人均收入,定向于周边城市营销“5+2”旅居的生活理念,应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在现有民居基础之上积极开展民宿活动。视民居的实际情况,可将建筑底层作为村民居住生活的主要空间,对二层、三层进行起居空间改造,于公共空间内划分独立交通空间将村民流线与游客流线分离,同时延续当地“一颗印”式建筑布局,将中央天井作为游客与居民交往的活动场所,满足两类使用人群居住、生活、交往等多重需求,为啰哩山村“5+2”旅居模式的长期运营提供硬件基础。同时,对村民进行服务业的从业培训,提升乡村旅居服务品质,以给游客一个悠闲恬淡的“家”为目标,打造“宾至如归”的旅居体验,让“交换生活”成为一种城市居民的生活时尚,从而为村民创造在家就业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伴随游客与村民之间城乡信息流的交换,给予村民更广阔的乡村发展视野,提高村民发展个人事业的可能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居式”安居之道
乡村与城市在城乡风貌、邻里交际、生活节奏等方面呈现鲜明对比,乡居对于村民是一种传统生活的延续,对于市民则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调。乡村振兴背景之下的啰哩山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活配套提升等“通今式”生活转变之下,经济收入、配套设施、事业发展等方面与周围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乡村不再是“脏乱差”的落后象征。同时,由于“博古式”特色利用和“乐享式”文旅发展大幅提升了啰哩山村旅游与栖居吸引力,促生村民扎根的文化自信与自立,乡居具备了延续传统生活的基础。对于市民,乡居则不再是仅仅于此住宿一晚就因生活设施配套程度过低、环境“脏乱差”等原因而逃离乡村的一次性行为,而是一种可玩、可赏、可居、可品的悠然生活。为保障乡居的持续活力,构建生态可持续的安居格局成为乡居的必要条件。同时,农忙生产,农闲旅游的乡村生活模式也为啰哩山村村民和周边市民提供共融、共居、共发展的安居基础。
(1)构建生态可持续的安居格局
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啰哩山村进行径流分析,依据高程数据得出降雨期间地表径流走向并以此作为设计依据,移位、拆除阻挡径流路径的设施构筑,从而避免地表径流冲刷造成安全隐患。同时,在现有农田基础之上进行地形梳理,强化梯田地貌特征,通过多级梯田对雨水进行调蓄利用。并且,应用生态沟等手段增加雨水和土壤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使自然土壤和植物能够更好地发挥对雨水“消纳滞蓄”的生态作用[13],以一种柔性的策略构建生态可持续的安居格局。
由于文旅发展为村庄带来大量人流,为维持生态可持续的安居格局,啰哩山村应配套人流监控系统并在旅游高峰期进行游客管理,避免文旅发展对乡村生活环境造成干扰,防止“因乡村建设而致乡村破坏”[14]现象的发生。
(2)“农忙生产,农闲旅游”的乡村生活模式转变
多元发展之后的啰哩山村已不再保守,村民生活模式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简易农家乐经营组合而成的单调模式,而向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特色强化等方式营造的复合生活进行转变。为保证乡村整体风貌和生活特征的延续与可持续发展,“农忙生产,农闲旅游”的生活模式应运而生。
“农忙生产,农闲旅游”生活模式强调乡村的农业生产基本属性。传统农业生产塑造了半人工化的乡村环境,集中体现出啰哩山村村民的传统劳动智慧,是乡村文化、乡村景观、乡村生活产生的本源之一,应在啰哩山村乡村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持续,避免乡村发展因脱离原乡生活本源而造成原乡风貌的消失。同时,在保护本源基础之上,依托澄江化石地世界遗产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是啰哩山村旅游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塑造村庄特色的核心手段。但是,旅游扶贫本身不能替代乡村生活的本源,脱离乡村生活本源的发展是一种破坏性的谋略。一产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根基,三产是乡村经济提升的引领,文旅产业的发展应依据传统农业生产进行适时调整,“农忙生产,农闲旅游”的乡村生活模式符合啰哩山村的多元化发展,通过乡村本源的维持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培养村民扎根的自信与自立,切实有效提升村民生活水平,避免“空心村”的产生。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资源特色型乡村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啰哩山村作为澄江化石地二级保护区内的唯一自然村落而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成为特例,对其未来乡村愿景的考究具有极大的科研、经济、公益等综合价值。本文对啰哩山村发展现状和资源特色进行解析,基于资源利用提出“博古式”特色利用愿景,基于乡村生活品质提升提出“通今式”生活转变愿景,基于村庄发展、旅游扶贫提出“乐享式”文旅发展愿景,基于维持原乡风貌、构建和谐生态的可持续乡村提出“乡居式”安居之道愿景,之后对四类愿景的实现方式进行分类阐述,得出啰哩山化石资源特色型未来乡村愿景,力图促生和培养村民扎根的自信与自立,从而打造心灵有所安放,以传统风貌建筑承载现代时尚生活,从事创造性劳动,如诗一般栖居的“未来乡村”[15]。
全文转自笔者论文《啰哩山化石资源特色型未来乡村愿景浅析》(《城市建筑》期刊已录用并于近期发表)
参考文献:
[1]张洪洪.澄江啰哩山村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及规划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1.
[2]澄江县委宣传部.中国首个化石遗产——澄江帽天山[J].旅游研究,(1):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云南澄江动物群[EB/OL].-1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