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献差错的责任归属严重影响着学术期刊的发展。大数据对核对参考文献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解决参考文献差错的责任归属问题,应科学、合理划定编辑核对文献工作的边界,在不同的评价场合和评价活动中区别采用合格标准、优秀标准、卓越标准。
关键词:核对文献?大数据?文责自负?分级标准
中图分类号:G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学术创作的重要基础,既能反映学术成果的科学性、延续性,反映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有利于其他学者追根溯源、正确评判学术成果并进行借鉴。但可惜的是,我国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有学者从CSSCI来源期刊中选取了六种较为优秀的学术期刊,调查其引文的著录情况,结果显示,引文著录平均错误率高达25.6%,其中高校综合性学报18.7%,综合性社科期刊33.1%,六种期刊中差错最高的达39.3%。[1]这还仅仅只是著录格式和著录信息的错误,尚不包括引文内容的错误。参考文献的差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术道德的缺失。这么多的参考文献差错,责任究竟在谁?纸媒时代,要求编辑核对所有的文献具有很大的困难。网络时代,大数据为核对文献提供了便利,这是否意味着编辑必须核对文献、对文献的差错负责呢?不解决这些问题,不理清编辑核对参考文献的职责边界,就不利于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健康学术氛围的打造。基于此,本文以大数据为背景,分析编辑核对文献的职责边界问题,提出文献差错的分级认定标准及适用的合理化建议。一、核对文献责任归属之争核对文献究竟是否应为编辑的职责,学术界存在编辑职责说和作者文责自负说两种观点。编辑职责说。虽然学界对编辑核对文献的职责有不同的解释,但大多认为编辑有义务核对参考文献。例如,有人认为目前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存在的问题是由“有些编辑对参考文献的著录不重视”所致,建议编辑“对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和内容进行逐条核实”,“并保证每条参考文献都是最必要、最新并是正式出版的文献”。[2]有人认为《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对参考文献差错认定失之过宽是参考文献失真的重要原因,建议将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内容失真的情况认定为知识性差错,“每个著录项目内容失真均至少计1个差错(最多计2个差错),每条参考文献全部著录项目最多计若干个差错”。[3]还有人建议“期刊编辑不仅要在格式上规范论文,还要从学术角度审查论文的引著质量,包括引用的真实性、有效性”[4]。文责自负说。《著作权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图书出版者经作者许可,可以对作品修改、删节。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有学者认为:“作者应该并且必须对自己所写的文章负责,对所表达的观点负责。而作为编辑,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和完善建议,但无权修改文章主题和内容。”[5]从法律的角度看,作者对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和财产权,按照权责相一致原则,作者理应对自己的文章(包括参考文献)负全责。编辑的工作性质是“为人作嫁衣”,对发表的文章既不享有署名权,又不享有财产权,凭什么要让编辑对作者的错误负责?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文责自负既是约定俗成,也是期刊社应对作品侵权问题的“挡箭牌”,大量出现在征稿启事和出版合同中。按照文责自负的观点,核对参考文献似乎不应是编辑必须的职责。实际上,编辑职责说和文责自负说都没有将核对文献的责任完全归到作者一方或者编辑一方,都没能真正解决参考文献错误的责任归属问题。各地图书报刊管理部门在质量检测和审读活动中,对参考文献差错的认定标准也不一致。当然,各方见解的不同,质量检测标准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与编辑对作者创作所依赖的参考文献不好把握、不好查找有关。如今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参考文献的许多信息,甚至参考文献所指向的引文内容相对容易获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是坚持文责自负、减轻编辑的责任,还是将核对文献的责任完全归到编辑呢?二、大数据对编辑核对文献工作的积极影响大数据改变着社会,也在改变着图书报刊业,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各种大数据资源为编辑更好地“为人作嫁衣”提供了便利,为核对文献提供了便利。(一)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为编辑核对文献提供了可能和便利纸媒时代,由于编辑占有资源的有限,不要说核对参考文献指向的引文内容,单是核对参考文献著录信息,也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只能尽力而为,或者与作者沟通、相信作者的“诚实”。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数据库纷纷出现,这些数据库使得编辑核对参考文献著录信息和文献指向的引文内容变为可能。例如,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几乎收录了国内所有期刊发表的论文。国家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其所收藏的中文图书的基本信息和部分学术论文信息。各种搜索工具,如读秀学术搜索可以为读者免费提供论文全文和图书的部分章节。各种商业网站,如京东商城、当当网,可以提供在售图书的作者、出版社、出版年、版次等基本信息。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更是提供了参考文献的审校功能。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只要编辑有足够的耐心、掌握一定的技术,足不出户也可以获取图书、期刊论文等参考文献的相关信息。最不济的,通过百度搜索,或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