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学论文
每天10分钟轻松写论文
视频节选自《选题理论方法与工具(二)》
专家介绍廖建桥,湖北广水人,全国EMBA“十佳”教授、中国著名组织行为学、工效学专家、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EMBA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EMBA讲师。
文鹏,湖北公安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学术论文是知识员工工作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学术论文进行科学的评价涉及到对知识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是知识员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对如何评价学术论文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学术论文是一种知识性的成果,对它的评价比对非知识性成果的质量检验要困难得多,因此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近年来,由于我国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各种学术期刊不断增加,高质量的编辑队伍和审稿人队伍远远达不到学术论文评审的要求,导致学术论文评审的诸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甚至于越来越严重。
1
关于论文评审标准的已有研究
关于学术论文的评审标准,目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概括而言,已有研究主要从评审结果、评审过程和评审主体三个视角予以展开。第一,从评审结果视角研究评审标准。根据结果的好坏,该类研究又可分为两小类。第一类是从被拒的学术论文中反推或归纳出评审标准。例如,Fischer认为投稿人应理解评审专家眼中的高质量稿件标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作者对美国期刊JMI过去13年遭拒的稿件及评审意见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论文评审标准的重要性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理论贡献(原始的)、方法的准确性、概念的准确性、结果的讨论、长度/贡献比率、相关文献的处理、理论贡献(修改后)、逻辑结构、研究目的的清晰性、可读性与研究主题的意义等11项。导致论文未能通过内审的原因源于不符合杂志要求、论文粗制滥造、文献陈旧、未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与应用价值。Bonjean对社科类期刊的多份稿件进行追踪发现,拒稿的原因依次为:贡献不重要、研究方法的缺陷、理论基础的问题、随意的编辑与论证的不足。Townsend等也指出,导致论文需要修改的原因包括:缺乏研究深度、写作的缺陷与无应用价值。与第一类的反推法不同,第二类则主要从优秀的研究成果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结果或特点来探讨评审标准。Dixon认为稿件评审最重要的标准在于论文的分析或结果是否让人们不再一味相信现有的解释、从而拓展新方向上的视野或形成崭新的理论思想与研究方法。王国兴认为研究成果的价值应包含学术价值、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三个方面,其中学术价值应包括新颖性、理论性、效应性和实用性,技术价值包括先进性、可靠性、难易性与适应性,经济价值包括投入成本、直接效益产量价格等。任火认为评价科学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基于问题性、前沿性、实验性与逻辑性四方面原则。此外,陶立方等对国内70多家学报的审稿单进行归纳发现,“选题的新颖性”,“理论依据的正确性”以及“题意的确切”是决定论文是否被录用的重要因素。
第二,从评审过程视角研究评审标准。目前,论文评审一般实行三级审稿制,即初审、复审与终审。此制度集编辑、专家、主编意见于一体,能较公正评价论文。关开澄指出初审的内容包括:类别审查、政治审查、论文摘要、引言、参考文献与其它明显缺项,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创新性、学术性与保密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再现性、准确性与数学公式或模型是否正确等。韦翠芳则认为在评审论文时应对论文的科学意义、学术水平、实用价值等七项进行评价打分和汇总。
第三,从评审主体视角研究评审标准。由于论文评审工作是由编辑及同行专家等评审主体完成的,他们的经验、认知和偏好也会对评审标准形成一定的影响,并进而成为一种隐性的标准。Patterson&Bailar、Over等学者认为,评审主体在评判论文主题、论文质量、论文的创新性、论文长度等方面拥有优越性,因此评审主体的价值取向与主观认知就决定了论文的评价标准。Starbuck也认为,分析评审主体如何看待稿件应从他们主观认知对误差的想象开始。Stuart在一项针对美国核心期刊评审专家的态度、观点与价值观的调查中发现,接近50%的评审专家不使用正式的评审表,他们往往将主题的有效性与创造性认为是评审稿件时最关键的因素。不过,Smith、张揆一都指出,评审主体应尽量减少在评审过程中的主观性,而应该以客观的标准和科学的态度来评价学术成果。
2
我国学术论文评审标准现状
2.1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本研究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年版)为总体,对该目录上共计份核心期刊进行分层随机抽取(每五份期刊中选取一份),最终抽出份样本期刊。笔者于年4月向这些期刊编辑部逐一发放信件,要求回寄其论文评审表。截至年7月,最终回收份有效评审表样本(纸质评审表份,电子评审表22份),有效回收率为44.8%。样本期刊目录分布情况见表1。从该表可以看出,本研究的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每类期刊回收的数量在11-35份之间,所占总体样本的比率在7.43%-23.65%之间。此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研究项目的分类标准,所有期刊又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本次调查分别获得基础研究类样表88份,应用类样表60份,对应的比例分别为40.5%与59.5%。我们采用Excel和SPSS16.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2.2我国学术论文评审标准现状
本文主要从评审指标的数量分布、内容分布和不同类别的论文评审差异三个方面,来阐述和分析我国学术论文评审标准的现状。
(1)评审指标的数量分布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份评审表中,总样本的平均评审指标数为8.32,标准差为4.82。从基础类研究与应用类研究来看,它们的平均指标个数分别是8.86和7.53。从指标的分布区间来看,最少的只有1个评审指标,最多的有22个评审指标,评审指标主要集中于3至6个之间,其中含有10个以上指标的样本数所占比例超过1/3。其分布情况见图1所示。
(2)评审指标的内容分布
由于每种期刊的评审指标名称和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采用了先提炼再归纳的方法。具体的做法先把所有期刊的评审指标提炼出来,然后再对这些指标进行归类。我们发现有22类在内容上存在差异的指标,如表2所示。其中,创新性、学术价值、实用性和选题意义被超过20%的期刊当作是必不可少的评审指标。另外,文字表达、参考文献、论文结论等也被较多期刊视为必要的评审指标。
(3)不同类别的论文评审标准差异
为了探究不同类别论文在评审指标内容上的差异,本研究对基础类与应用类研究论文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两类研究评审指标最大的差异体现在中英文摘要上,有20.45%的基础类研究期刊强调中英文摘要的完备性,而仅有1.67%的应用类研究期刊白癜风精细诊疗山东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