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工业的长期表现及其全球比较

徐毅巴斯·范鲁文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国民收入账户体系的部门核算法,结合当今联合国与世界各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业增加值数列,尝试修正上个世纪80年法国学者布洛赫(Bairoch)提出的世界工业分布模式。

关键词:中国工业化增加值世界

一、问题缘起

从世界工业化的进程来看,发端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工业革命在随后的19世纪里逐次扩散到欧洲大陆、美洲与亚洲。启动工业化的各国也随之开始记录与核算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加上指数编制技术的开发,使得估计复杂的工业总量成为可能。虽然当时对工业增长的估算不断增多,但是在估计质量与可比性方面却没有太多的改进(Wagenfuhr,)。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民收入账户体系(SNA)诞生,世界各国的学者开始尝试使用这一可以跨国比较的体系核算各国工业的长期表现。根据国民收入账户体系的规范定义,核算工业化的核心指标主要有三项,分别为工业增加值、人均工业增加值以及工业增长率。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n,)在20世纪40、50年代相继出版了两本著作中,已不再局限那些不可比较的产量指标,而是尝试使用上述三大指标,核算了英国~年的工业增长和德国~年的工业增长,对推进世界工业化的量化研究贡献巨大,以至于他的著作现在还是欧洲工业化史中的经典文献。

中国尝试使用现代统计方法进行经济调查肇始于晚清的最后十年。清朝覆亡后,民国元年()十一月,北洋政府工商部(次年改称农商部)以部令颁布农工商统计表式和调查章程,开始在全国实行大规模的经济调查。农工商调查从民国元年始,一直持续到年,最终形成了民国元年至九年共九次“农商统计表”。在这批统计表中,专辟《工业》与《矿业》两章记录有关企业(雇佣7人以上的企业)、劳动和各种工矿业产能等信息,弥足珍贵。可惜这批中国最早的工业统计资料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其统计数据缺漏、谬误甚多,时至今日仍然很少有经济史学家使用这批统计资料。(Chang,)

年,刘大钧出版了《中国工业调查报告》,此次调查“其普遍性及精密性皆远过以前所有之工业统计,即较诸英美工业普查之项目,亦有过之无不及也”,成为了后来学者估算年代中国工业产值的主要数据来源。(刘大钧,)以此为依据,刘大钧在英文版的《——年的中国国民收入》一书中,开创性的使用增加值的方法测算了年代中国工业增长。

(Liu,)嗣后不久,巫宝三等人在年出版的《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更为全面估算了年中国机器工业与手工业的增加值。同年,巫宝三在他发表的两篇论文中,一方面对年工业产值,主要是对机器工业的增加值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以修正结果为基础,建立了年、—年和年的工业增加值数列。(巫宝三,)年,刘大中与叶孔嘉在合作出版了《中国大陆的经济:国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一书中,采用了新的测算口径,得到了年中国工业产值的新估值,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LiuYeh,)尽管如此,由于资料与方法所限,几乎没有华人学者将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回朔到19世纪,更不可能测算中国工业在不同时期的世界所占的比重与地位。

在西方学界,年,法国经济学家布洛赫发表了他对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和年等9个年份世界主要国家工业(主要是制造业)增加值的估算,并以此测算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工业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他的主要结论是,至18世纪中叶,中国依然是世界的工业大国之一,欧洲在18至19世纪的某个时段内则超过了中国;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又后来居上。(Bairoch,)布洛赫有关世界工业化进程的量化研究一经提出,在国际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并逐渐成为了被各国学者广泛引用的重要文献。尽管如此,布洛赫的量化研究,特别是对年之前的估算,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因为他的许多估算或完全是建立在简单的假定之上;或没有详细介绍他使用的资料和估算方法。(Bairoch,)事实上,最近的十年间,国际学界出现了一批研究各国工业化的量化新成果,其中也包括我们最近对中国清代工业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利用目前各种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布洛赫在30年前给我们展示的世界工业化的宏观图景,更重要的是重新评价中国在世界工业化的长期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

二、概念、方法与资料

根据国民账户收入体系(SNA),工业化定义为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提高以至于超过农业;其直接指标即表现为人均工业产值的快速提高。因此,在工业增加值的核算中并不考虑具体生产过程与技术的差异,即机器工业与手工业的差别。(UniteNation,)因此,前辈学者们在使用增加值核算工业化时往往将当时并存的机器工业与手工业一并计算其增加值,继而加总得到工业的增加值;本文的核算亦是如此。另外,在其核算中,布洛赫仅仅核算了制造业的增长;而我们按照国民账户体系对工业的定义,依次核算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等三大部门的增加值。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使用目前国际学界最可靠,最流行的国际货币结算单位——年美元作为估算各国工业增加值的统一货币单位。按照所得数据的难易程度,我们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依次收集与重建世界各国工业增加值的长期序列。

首先,我们直接从联合国的国家账户统计数据库中提取~年统一用年美元价格表示的个国家工业增加值数列。[1]其次,对于~年这一时期,我们从《国民账户年鉴》(UnitedNations,-)和《联合国统计年鉴》(UnitedNations,-)提取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增加值指数。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年鉴在处理这一时期的数列时,并没有统一按照年美元价格表示,而是根据各国当时的货币价格与各国工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权重,建立起以各国当时不同价格表示的工业增加值数列。因此,我们需要将它们统一转化成年美元价格,以链接年以后的增加值数列。通过链接具有不同部门权重的数列,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所谓的“格申克龙效应”(GerschenkronEffect)。这一效应认为,在一个长时期内,增加较快的部门在工业中会占有一个较高的权重,如果我们用某一年份上既定工业内部的部门权重去建立增加值的长期数列,我们容易低估这一增长较快的部门的增加值。因此,最理想的增加值长期数列便是通过每年价格与产量不同而改变不同部门的权重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仅仅依靠于某一年份的价格和部门权重。但是,作为经济史的研究,囿于资料的局限,做到变化每年的价格与权重是不太可能的,只能在几个价格与产量资料比较集中的基准年份上变化权重。如上文所述,我们尝试链接具有不同部门权重的增加值数列,这就尽可能地减少了“格申克龙效应”。

第三、至于年之前的年份,我们依靠于国际学界对于单个国家工业增加值的研究。最近数十年来,国际学界产生了一批研究年之前欧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国家工业增加值的研究成果,见表1

[1]参见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好
白癜风医院天津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nr/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