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做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习做研究工作的方法。所谓“工欲善,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就是讲改进和完善自己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作者蒋百川博士后期间认为做研究的理由就是“前人没有做过”,但是教授Flom一句反问——“世界上有多少事没人做过,你做得过来吗?这不能成为你要做这个研究的理由”,让他开始认识到学习“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之后蒋百川进行了相关课程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年他退休后开始陆续撰文分享积累的经验、心得体会,并汇聚成一本《科学研究的方法》。《知识分子》获作者授权,将陆续为大家分享书中内容,此为该系列的第一篇。
撰文
蒋百川(美国诺瓦东南大学教授)
责编
邓志英
● ● ●
1.
引言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当研究生期间,年春我随导师刘育民先生(三室室主任)及一室的范世藩先生去苏州医学院讲学和交流。一天中午在休息的时候,范先生看见我在看一本书《科学研究的艺术》(英国贝弗里奇著),他对我讲,此书在文革前的上海分院里是人手一册,希望我好好阅读,会对科研有所帮助。在生理所的几年里(-),从未再有人对我说起科研方法的事情。
?图中右二为范世藩。此为年交大届老同学在钱皋韵家中合影,自左至右为章冠人、钱皋韵、范世藩、苏天中。来源:中华儿女报刊社网站
年到休士顿大学视光学院当博士后,导师是M.Flom教授。我第一次涉及到“科研方法”这个概念,是从Flom教授问我的一个问题开始。
有一次我在实验室写一个论文摘要,希望寄去参加一个科学会议,当时正不知如何落笔,恰好被Flom教授看到。他启发我,要我首先写出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我按照在国内时惯有的思维,回答说因为没有人做过,即所谓的“填补空白”的想法。他对我说世界上有多少事没人做过,你做得过来吗?这不能成为你要做这个研究的理由。他这一问改变了我以前关于如何提出研究问题的思路,也开始认识到学习“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正好Flom教授在学院里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研究方法”的课程,那时候其他教授对我讲,我们学院很幸运,有Flom教授可以讲这一门课,由此可见这也不是每个做了一点科研的人都能讲得好的课程。通过他的教材并且结合后来我自己的实践,我才逐步掌握了这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
?蒋百川(右)与导师Flom教授(左)。来源:健康报
年我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诺瓦东南大学退休以后,自觉身体状况尚可,故而萌发了一个想法,把自己的一些经验记录下来,希望这些经验或许能使更多的年轻同学有所得益。于是写成了关于科研方法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大部分曾以我的博客的形式在国内发表,发表后得到许多年轻读者的支持与好评。-年期间,我被应聘为复旦大医院的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顾问教授,也曾用此作为我的一门讲座的教材,给眼科的研究生学习使用。现在将这些文章结集起来,以供更多的读者阅读。
由于这些仅是我本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不能代表完整的、绝对正确的科研方法,所以希望读者以批判的精神阅读与借鉴。若这本小书对年轻学者能够有一点点帮助的作用,我则会感到无限的高兴。
2.
阅读文献与综述的写作
做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习做研究工作的方法。所谓“工欲善,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就是讲改进和完善自己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学习和领悟研究方法的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为学——模仿是学习的开端。学而知之、问而知之,便为学问。
为道——道是指规律或规则。我们讨论“研究方法”,便是讨论在研究工作中的规律性。
为悟——“道可道,非常道”,只有到了“悟”的阶段,才能达到“无为”,即无所不为的境界。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此时老师和书本可以帮助你。但是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要靠各人在长期实践中的“修炼”。所以在研究工作中,要不断地去体会和比较,不断地改进自已的方法。
一般的研究过程通常有如下几个步骤:
确定一个研究范围;
将研究工作聚焦到一个可研究的问题上;
实验、测绘、观察;
数据分析、处理;
得出结论;
将结果推广或联系到更加一般的情形。
研究过程类似于旅行,到哪里去(目的)、走哪条路(方法)。出发前最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的,所以确定研究范围及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整个研究中的第一项工作。
在确定研究问题前要问自己:
我是否对该领域和有关文献十分了解?
在该领域中有哪些重要的问题有待研究?
我的研究会否改进已有的工作?
我的研究是否会填补现有知识的空缺或导致新的发现?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熟悉已有的工作成果,也就是学习和阅读文献。
任何科研工作都是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行进的,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人,以为自己可以抛开别人做过的一切,独创一个门派,这常常是一个非常幼稚的想法。另外,有人说现在基础科研已经走到尽头,剩下的只有搞搞应用研究了。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对于科学发展的历史缺乏知识,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还没有深刻的理解。
举个例子,读物理的人都知道,年新春之际,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在送别旧世纪所作的讲演中讲道:“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美这座大厦了”。他也提到当时物理学的天空还飘浮着两朵乌云,一是以太漂移实验的否定结果,另一是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然而就是这两朵乌云,相继诞生了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给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带来了震撼人心的革命。
?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LordKelvin)。来源:Wiki
还有一个例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踏入光学领域时,光学在人们心目中是一门非常经典的学科,用通俗的话来说是一门成熟的“古老的科学”。但是就在那时候,激光技术横空出世,它所带来的变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是巨大的。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是永无尽头的,这应该是我们搞基础研究的人的一种信念。
学习文献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思索,要通过做文献综述,对现有资料去芜存菁,可以看清学科或领域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文献工作应在研究问题形成之前便开始进行,同时文献工作又应该贯穿于整个研究工作的过程中。
对于初入门者,我以为熟悉并理解所要研究的领域的文献,最好的方法是完成一个文献综述。以我个人经历来讲,我在做博士论文以前,曾花了半年时间,读了一百多篇文献(在数量上读多少文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全面掌握了你想研究的问题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已经作过的工作),写成一篇40多页的综述,从而使我对于这个领域的来龙去脉,理论推导,实验结果都了然于胸。后来我当了老师,它还成了我给研究生开课的教材的一部分。
当然研究生写的综述一般不会用去发表,而是给自己学习用的,或者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到将来你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便会有专业杂志来邀请你写综述的,那时候你的思维的高度,视野的宽广程度都与研究生或一般的科研人员不同。你的综述是帮助别人看清这个领域的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与梳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做一篇文献综述,可以有下述功能:
当你要取得一个较高学位时(如博士),你应该成为所研究的领域的专家。文献综述保证你在所要进行的研究领域有一个广泛的文献基础,并且掌握这个领域的发展过程。
有可能更加精确地和清淅地构思你的研究问题。
在文献阅读和写综述过程中,应当哪里的医院治白癜风好白癜风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