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4年发1次的大奖,奖励给那群默默挖掘

凯尼斯·梅奖是国际数学史界最高荣誉。年,国际数学史学会为纪念著名数学家和数学史家凯尼斯·梅设立此奖,每四年颁发一次,截至年已颁发8次,共有来自11个国家的14位学者获此殊荣。本文从凯尼斯·梅和此奖的设立,简要叙述历届得奖者的生平和贡献,总结梅奖得主的学术素养与治学特点,以期为中国数学史学者提供借鉴与启示。

撰文

应成霞、纪志刚(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一凯尼斯·梅奖的设立

年,国际数学史学会(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theHistoryofMathematics,ICHM)[注释1]为纪念著名数学家和数学史家凯尼斯·梅(KennethO.May,-,以下简称凯尼斯,图1左)设立凯尼斯·梅奖(KennethO.MayPrize,以下简称“梅奖”),每四年颁发一次,以奖励为数学史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史家。该奖包括证书、奖金和一枚由加拿大雕刻家索利乌斯·亚斯库斯(SauliusJaskus)设计的青铜纪念奖章(图1右)[1]。

图1凯尼斯·梅与凯尼斯·梅纪念奖章(右)

凯尼斯是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出生于美国,逝世于加拿大。他在高中时阅读怀特海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PrincipiaMathematica),被数学深深吸引,之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主修数学,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并获得最高奖学金。他的数学天赋引起了数学系主任格里菲斯·埃文斯(GriffithEvans)教授的注意。凯尼斯于年写的一篇论文《伽罗瓦方程理论》(GaloisTheoryofEquations)中,展现出对数学史的兴趣。年,凯尼斯移居加拿大,任教于多伦多大学,专注于数学史、文献学和数学教育等理论研究,如研究高斯的数学成果,并编撰了《数学史文献与研究手册》(BibliographyandResearchManualoftheHistoryofMathematics)。从年起凯尼斯一直倡导成立国际数学史学会,直到年终于在莫斯科成功建立。作为学会的第一任主席,他积极组织学会的运行,作出不懈努力,支持世界各地数学史家的研究工作,并且收获了许多成果。年,他协调出版第一部《世界数学史家名录》(WorldDirectoryofHistoriansofMathematics),其中包含多位数学史家,列出了每人的主要研究领域,旨在让世界各地的数学史家更容易联系和交流,共同推进数学史的发展。年,第一份国际数学史研究期刊《国际数学史杂志》(HistoriaMathematica)发行。凯尼斯创立国际数学史学会和创办《国际数学史杂志》,对于数学史研究及其数学史学科的建制化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为感谢凯尼斯对数学史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国际数学史学会设立梅奖。

梅奖的颁发与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大会(InternationalCongressfortheHistoryofScience,TechnologyandMedicine,ICHSTM)[注释2]同期举行,由国际数学史学会主席颁发给获奖的数学史家。梅奖候选人的推举选定是在举办大会的前一年,国际数学史学会执行委员会(ExecutiveCommitteeoftheICHM)组成梅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国际数学史学会主席和三位国际公认的数学史家。评审委员会在认真考虑国际数学史界的全部研究成果后,草拟一份不超过三名候选人的名单并写成报告提交给执行委员会,以供其审议和投票。报告中包含每个候选人的综合信息,特别是学术成就,如出版的数学史著作和发表的重要论文等。最后执行委员会根据评审委员会的建议进行秘密表决。在此之前国际数学史学会执行委员会和成员可以提出建议,供委员会主席考虑[3]。主席一般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学会成员,有时也会在《国际数学史杂志》上发布通告[4]。截至年,共有来自11个国家的14位学者获奖(表1)。

表1

二梅奖得主的成就简述

14位梅奖得主作为数学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各有千秋,也相互关联,以下分成四个部分论述各自特色。

1.数学史长青树

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岁数学史家德克·简·斯特洛伊克(-)的数学史研究被称为20世纪的经典,他出生于荷兰鹿特丹,逝世于美国。年进入莱顿大学(UniversityofLeiden)主修数学和物理,深受保罗·埃伦费斯特[注释3]的影响;年成为数学家简·舒滕[注释4]的助手并得到许多有益的指导,年完成博士论文;年起在乌得勒支大学(UniversityofUtrecht)任教,同年与捷克数学家露丝·拉姆勒(RuthRamler)结婚;年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Foundation)的资助得以去罗马和哥廷根访问,正是此次意、德之行使斯特洛伊克有机会与众多数学家交流并对数学史产生了兴趣。他于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从事数学与数学史研究直到退休,并在年成为美国公民[注释5]。斯特洛伊克教授在年出版的《数学简史》(AConciseHistoryofMathematics)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清华大学刘钝教授提到此书是他从事数学史研究的原动力之一[5]。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与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合作研究微分几何,并在年出版《古典微分几何讲义》(LecturesonClassicalDifferentialGeometry)[6]。斯特洛伊克教授荣获年首届梅奖后,谈到自己非常开心,因为这个荣誉表明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可[7]。

2.科学史界两大奖项得主

苏联数学史家尤什凯维奇(-)和法国数学史家勒内·塔顿(-)分别在年和年获得梅奖,他们还荣获科学史界两大奖项,即乔治·萨顿奖(GeorgeSartonMedal)与亚历山大·柯瓦雷奖(AlexandreKoyréMedal)。

作为一名享誉盛名的数学史家,尤什凯维奇掌握多种语言包括拉丁语,翻译和出版多部经典科学著作,是研究中世纪数学和欧拉的权威学者,被瑞士数学史家埃米尔·费尔曼(EmilFellmann)誉为“所有学习欧拉的人的老师”(theteacherofallthosewhostudyEuler)[8]。他生长于学术环境浓厚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数学家。尤什凯维奇年进入莫斯科大学(UniversityofMoscow)物理与数学学院学习,得到迪米特里·叶戈洛夫[注释6]和尼古拉·鲁津[注释7]等数学家的教导。他在博士期间研究18世纪俄国数学史,毕业后任教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MoscowHigherTechnicalSchool),年入职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技术史研究所(InstituteofHistoryofNaturalSciencesandTechnology),年发起创办俄国数学史期刊《历史与数学研究》(Istoriko-matematicheskieissledovaniya)。年出版《中世纪数学史》(HistoryofMathematicsoftheMiddleAges),这本书成为研究中世纪数学必备的参考文献;年出版《年之前的俄国数学史》(HistoryofMathematicsinRussiaBefore)。年获得柯瓦雷奖,年获得萨顿奖以及年欧拉奖[9]。

塔顿是20世纪法国数学史界的代表人物,他在加斯东·巴什拉[注释8]的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分析法国数学家加斯帕尔·蒙日(GaspardMonge)和吉拉德·笛沙格(GirardDesargues)有关射影几何的工作。此后,他重点研究17-18世纪的数学,其参与出版包括帕斯卡、莱布尼茨、惠更斯、达朗贝尔、欧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著名数学大家的著作,尤其对富有创造力的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varisteGalois)的戏剧性故事特别感兴趣,志在解开伽罗瓦的传奇历史!塔顿接任柯瓦雷担任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并在年将其改名为亚历山大·柯瓦雷研究中心(CentreAlexandreKoyré)。他不仅在数学史中有着出色的成就,而且对科学史也有很大的贡献,在-年间担任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IUHPS)的副主席,-年任主席,年获得萨顿奖,年获得柯瓦雷奖[10]。

3.德国数学史大本营

德国有着良好的数学史研究氛围,在30年里就有4位来自德国的梅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约阿希姆·斯克里巴(-)和汉斯·伍辛(-)在年获得梅奖,以及分别在和年获奖的门索·福克特斯(-)和埃伯哈德·克诺布劳赫(-)。其中福克特斯和克诺布劳赫都是斯克里巴的学生,真是名师出高徒,他们四人对于德国数学史研究的发展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斯克里巴出生于德国黑森州,毕业于马尔堡大学(UniversityofMarburg),他进入数学史领域,源于学生时期被埃贡·乌尔里希(EgonUllrich)教授讲授的数学史内容所吸引。乌尔里希也非常欣赏斯克里巴,并邀请他做自己的博士生。斯克里巴在年完成博士论文《詹姆斯·格雷果里关于微积分的早期著作》(JamesGregorysfrüheSchriftenzurInfinitesimalrechnung),之后专注于17世纪的数学史,同时也研究高斯和数论[11]。在约瑟夫·霍夫曼[注释9]的支持下,斯克里巴获得德国研究基金会(GermanResearchFoundation)的资助,开始全面研究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Wallis,-),年出版《约翰·沃利斯的数学研究》(StudienzurMathematikdesJohnWallis)。他延续霍夫曼在奥伯沃尔法赫(Oberwolfach)组织召开数学史会议的传统,并使该学术会议走向国际化。年,斯克里巴接替凯尼斯成为国际数学史学会的第二任主席,他在年组织出版了第二部《世界数学史家名录》。年卸任之际,斯克里巴对大家的支持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希望并祝愿学会在今后能够开拓新领域[12]。

伍辛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年入读莱比锡大学(UniversityofLeipzig),由于偶然因素他主修数学,辅修物理。从年起开始任职于卡尔·苏德霍夫研究所(KarlSudhoffInstitute)[注释10]研究数学史,在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抽象群概念的起源》(DieGenesisdesabstraktenGruppenbegriffes),年出版成书,年译成英文出版,年重版[13]。伍辛在格哈德·海里[注释11]逝世后接任研究所所长,年担任《科学技术史和医学史》(SchriftenreihefürGeschichtederNaturwissenschaften,TechnikundMedizin,NTM)的主编,并积极支持此期刊的出版发行[14]。为感谢伍辛对数学史领域的贡献,由来自10个国家或地区的36位著名数学史家合作编写的《安法拉:纪念汉斯·伍辛诞辰65周年》(Amphora:FestschriftfürHansWussingzuseinem65.Geburtstag)在年出版[15]。

福克特斯出生于德国埃施维格(Eschwege),年获得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ofGttingen)数学博士学位。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受益于杰出的数学史家库尔特·沃格尔[注释12]、霍夫曼和斯克里巴的引领。福克特斯早年在柏林工业大学(TechnicalUniversityofBerlin)和奥登堡大学(UniversityofOldenburg)任教,-年一直在慕尼黑大学(UniversityofMunich)。他主要集中于中世纪拉丁数学史的研究,其博士论文在年出版并成为研究中世纪拉丁数学史的必备书目;他完成了0多份欧洲中世纪数学手稿和超过封高斯信件的电子数据化;另外,他还担任过德国医学史与科学技术史学会(GermanSocietyfortheHistoryofMedicine,ScienceandTechnology)主席[16]。

克诺布劳赫出生于德国格尔利茨(Grlitz),-年在柏林大学(UniversityofBerlin)和柏林工业大学学习数学和古典文献学,年获得柏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自年以来,他一直担任柏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史教授直到年退休。克诺布劳赫针对莱布尼茨的数学工作,发表了许多开创性的文章,取得了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如他在莱布尼茨的大量手稿中发现了有关养老保险的文献,将其整理发表后受到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nr/21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