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晨阳
在《自然》上以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后,侯书国一时间成了学校的「红人」。因为这是山东建筑大学自年成立以来发表的第一篇《自然》论文。
工作群里,不断有人把相关的新闻链接丢进来,「重磅」「零的突破」「打破校史」……吸引眼球的词汇一遍遍刷屏。紧随其后的,是一排排点赞的「大拇指」。
侯书国的心情,却从最初的喜悦,逐渐变得「忐忑不安」。
在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里,侯书国所从事的生物工程研究并非优势学科。但作为42岁的副教授,在这个学校就职15年后,他终于在顶刊发表了论文。
然而,面对《中国科学报》的专访,侯书国没有表现出太多「逆袭」的快意。
「因为成果是属于过去的。」而对未来,他还不是那么有把握。
从《自然》启程,再抵达《自然》
侯书国等人的发现,揭开了植物中一对新「搭档」的故事。
当病原菌入侵植物时,植物细胞会分泌名为SCREW的植物细胞因子,这种小肽类物质被细胞表面的受体NUT识别后,就会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这项研究的一大亮点,在于揭示了「气孔」在这个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遍布植物表皮的气孔,是水分与气体的交换通道,也是病原菌的「方便之门」。
年,还是《自然》杂志上,一篇论文讲述了病原菌从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后,如何促使植物细胞间产生更多水分,为自己创造适于繁衍的环境。
而侯书国等人的这项研究,从植物的角度,补上了双方博弈的另一块拼图:植物没有坐以待毙,它们会通过细胞因子释放和受体识别这个过程,把气孔打开,让细胞间的水分迅速蒸发出去,从而抑制病原菌生长。
「令人兴奋。」「这项工作非常有趣,拓宽了已知植物细胞因子及其功能的组合。」在评审意见中,审稿人们这样写道。
对大多数科研人而言,在《自然》《科学》这样的顶刊上发表论文,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侯书国的背景和经历,这件事则更难。
侯书国
侯书国的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他喜欢在图书馆里翻阅各大学术期刊。某期《自然》杂志上,两位植物免疫学的顶尖学者撰写的综述,把他「锤」进了这个研究领域。
「那是年。从那时起,我就对这个研究领域非常、非常感兴趣。」
年硕士毕业后,他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技术员的身份继续开展植物免疫研究。在这片著名的科技制改革「试验田」上,他最初体会到了科研的无尽乐趣和满足感。
然而,面对偌大一个陌生的北京城、无处不在的孤独和压力、已知和未知的忧虑,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没能积聚起足够的信心。
他最终选择了放弃,回到山东老家。
刚好山东建筑大学新成立了生物工程专业,亟需相关背景的年轻人,他留了下来。因为当时只有硕士学历,侯书国只能从助理实验师做起,主要工作是为本科生准备实验室。
但科学探索的乐趣,不曾尝过也就罢了,食过髓知过味的人,总是难以舍弃。
在这个没有科研任务的岗位上,侯书国仍然坚持以前的习惯,每天清晨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阅最新的文献。
年,符合在职读博条件的第一年,侯书国迫不及待地申请到山东大学在职读博。在这期间,他发现了多种不为人知的、由植物分泌的小肽类物质,他推测这些物质可能参与了植物免疫调控。后来,才有中国学者正式提出「植物细胞因子(Phytocytokine)」这个概念,这个领域也逐渐变得热门起来。
侯书国提前一年博士毕业,研究成果还被评为当年山东大学的「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经过一番天人交战,我还是回来了」
在年,侯书国迎来了科研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机。这一年他34岁,赶在「男性35周岁」的年龄红线前,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年科学基金。
一名来自「建筑大学」「工科学院」的「实验师」,申请一个「植物抗病、植物免疫」课题,乍看之下实在有些不搭调,但所幸成功了。
当年侯书国写在申请书上的研究设想,正是酝酿出如今这篇《自然》论文的idea。他想,或许就是这个点子打动了评审专家吧。
「没有这笔基金,我后面的一系列机遇都无从谈起,也没法完成后续的研究。」
年2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山东建筑大学共同资助下,侯书国前往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在何平、单立波这对夫妻教授的实验室里做访问学者。
侯书国与何平教授合影留念
这期间,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侯书国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在这里的一系列科学发现,正是年这篇《自然》论文的基石。
约定的回国期限很快就到了,而研究还远未达到发表程度。山东建筑大学的领导在了解到侯书国的研究需要后,同意为他延期几个月。
「那时候,我非常希望能留在德州农工大学继续做博后。但是我申请的这种访问项目有规定:项目结束必须回国,至少在国内做3年以上的工作。」侯书国打听到,身边也有人违反规定坚持留下来,但这种做法对学校乃至国家都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经过一番天人交战,我还是回来了。」
回来后,科研平台落差很大。好在第二年,赶上学院实验中心仪器采购,侯书国借这个机会买了价值几十万的仪器,有了初步的科研条件。
但最「卡脖子」的是,当时他作为一名高级实验师,无法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
管理实验室之余,侯书国会为自己收拾出一方小小的实验区,坚持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
很多时候,哪怕是一瓶试剂,也要自己亲手配制;哪怕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法,也要从头开始摸索。
而他无法继续开展的那部分工作,主要由德州农工大学的一名中国博士后刘尊勇接手。他与合作者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线上联系,通过视频的方式讨论实验进展。
论文在《自然》上线那几天,学校受疫情影响,还处于封闭状态。校领导和学院领导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