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同仁和学友的论著写序,也是个学习的过程,我都会认真地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仅供学友们参考,要了解这本书,还得去自己找来读。延伸阅读中附录了一些为学友们写的序言。和虹在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从事东巴古籍翻译整理和研究已经20多年了,她除了翻译整理东巴古籍之外,还做了很多社会性别、童谣收集整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果很多,是个扎扎实实做学问的纳西学者。现在她又积多年之力,完成了《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一书,本书是作者从事东巴古籍文献整理研究20余年来,对东巴古籍文献进行的一次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是东巴文献研究领域的一个最新成果。和虹请我写篇序言,我这里只是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感想而已。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的收集工作可以溯源到年法国传教士德斯古丁斯收集到一本名为《高勒趣招魂》的东巴经。其后的百多年间,东巴经被很多国家的图书馆收藏。同时,许多学者也开始对东巴典籍进行了整理与翻译,自19世纪40年代到现在,先后有傅懋勣的《丽江麽些象形文字〈古事记〉研究》《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李霖灿的《麽些经典译注六种》、洛克的诸多东巴古籍翻译整理、丽江县文化馆石印的21种东巴经译本、《纳西东巴古籍译注(1—3卷)》《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卷)》《哈佛燕京学社藏纳西东巴经书(1—6卷)》《纳西阮可东巴古籍译注(1—3卷)》等古籍资料整理的成果出版问世,在古籍文献的具体整理方面为我们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对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纳西族古籍文献进行科学的整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需要建立符合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实际的纳西族古典文献学,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探讨,还要有一套相对独立的文献整理翻译的科学方法。东巴古籍文献在长期的整理研究中已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古籍文献自身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有许多空白,迫切需要对此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归纳,并作系统的概括和阐述。和虹这本书对东巴古籍文献的整理和学术探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从记录文献的古文字源流及其特点、古籍文献的传播与集聚、古籍文献的载体、古籍文献的基本特点、古籍文献的分类5个篇章对文献的本体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与阐释,然后将东巴古籍文献整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与汉族古文献的校勘、注释等原则相结合,提出了东巴古籍文献翻译、校勘、注释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方法。比如:该书第一章在
概述纳西族古文字源流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作者在四川省木里县依吉乡争伍纳西族社区调查时说获悉的新信息,对东部方言区所讲的“阿明究”(Amiqjel)即“阿明字”与地方志书所载的“阿明”及不同地域的传说故事中的阿明以及格巴字流行区域等多方面进行了跨时空的联系、认真的考释和比较研究,提出一个新的结论:格巴字即阿明字。作者提出这个新观点是有依据的自成一说,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深入探讨。作者旁征博引不同时期学人关于东巴象形文字产生时期的观点,对东巴字的创制人、创制地域两个方面,提出了新观点,认为东巴字的创始人是祭司“布”(biuq),且与藏北地区的象雄文化有密切关系。在论述中,作者征引了一些新的田野调查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有些资料是她本人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弥足珍贵。比如李静生先生曾提出的东巴字构字的七书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意、黑色字,本书作者是根据自己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红色在文字中也具有示意功能的新资料,进一步提出东巴字的构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借形、以色示义7种。本书还对外来学人对东巴文字规范化、石印技术的传入对古籍保护传承的影响等进行了梳理。作者在书中还提到西方传教士在19世纪20—30年代创制的纳西老拼音文字(是相比于年创制推广使用的拼音文字而言),西方传教士们在纳西族地区传教期间,不仅造了这套文字,还用这套文字翻译了《圣经》。本书作者虽然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但提一下这种现在鲜有人知道的拼音文字,还是很有意义的。我-年在德国访学与雅纳特教授从事当代纳西语文本的研究,当时也创制了一套KoelnScript(科隆文字),用来记录当代纳西语文本,当时的StoriesinModernNaxi(HandbookofNaxiPart1)[①]这也算一种当代采用拉丁字母的纳西文字。将纳西族从古至今产生过的文字梳理一下,这在纳西族文字发展史上还是很有意义的。该书第二章古籍文献的传播与集聚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了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的保存、传承、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途径等内容。我觉得这方面的梳理对深入探究东巴文献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章介绍了东巴古籍文献的多种载体及各自的特点。第四章介绍了东巴古籍文献的基本特点,使读者可以对其有一个全面、立体的了解。第五章作者提出的东巴古籍文献分类,突破了前人以仪式类别为基准的分类法,首次从学科分类入手,尝试将东巴古籍文献分为十一大类别,丰富了东巴古籍文献是“纳西族百科全书”的理论与资料依据。东巴古籍文献的翻译整理是东巴古籍文献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虹在第六章中,利用汉文古籍文献的翻译及校勘、注释等原理,结合东巴古籍文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东巴古籍文献翻译、校勘、注释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方法,这也是作者对东巴古籍文献的理论尝试进行的深度思考,有不少新见,对指导纳西族古籍文献整理和纳西族古代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很有裨益。和虹提出,在将来的古籍翻译规划中,古籍的筛选除了选择具有学术价值和实际运用价值的古籍做底本,若能按学科特点进行分类集中翻译最佳,比如她在书中提出的学科分类包括宗教类、历史类、哲学类、文学类、艺术类、医药病理类、字书类、目录类等大类。其次,和虹提出应在相同和相近的本子中优选年代久远、书写工整、内容完备的典籍做翻译底本。这样选出来的本子错误较少,有利于解读和翻译、注释,也有利于读者了解原著的本来面目。她提出的第三点是,应从同书异抄的本子中优先选择文字脱漏衍误较少的本子做底本。避免选用因多次传抄造成的讹误、增衍、脱漏甚至难以贯通释读的本子对翻译工作造成的麻烦。关于东巴古籍文献的翻译,特别是音译的原则,作者借鉴了唐代译经大师玄奘翻译佛经时就已提出音译的“五不翻”原则,希冀用于解决东巴古籍文献翻译工作中存在的类似情况。同时,还总结了东巴古籍译注者需要具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从校勘学的角度,对东巴古籍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和缺陷进行了总结与概括,并例举了汉文古籍的校勘原则和方法。此外,书中对文献整理研究工作中最基本的替古书作注解这一艰巨而艰难的训诂工作也列举了一些方法和种类。第七章是作者针对东巴古籍文献业已翻译的作品中缺少文书类、医药类、字书类的译作的情况,特意选择了几份文书、医书、字书以及木牌画稿进行了译释介绍,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的多样性、学科性和应用性,为更好地进行学科分类和分学科研究铺垫基础。作者还很难得地还做了一些“补译”,即补译一些已经翻译出版的东巴古籍中被省略的部分,比如她在翻阅《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76卷》中的《超度拉姆仪式·茨拉金姆传略》译文时与原书对比发现,原典籍中的后5页内容被省略未译。这部分与《超度拉姆仪式·茨拉金姆传略》在内容上无直接关联,但这有确实是这类典籍所用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用于《超度拉姆仪式》木牌画的画稿及简要说明。她认为这种被省略的确失去了古籍文献本身的一部分,为反映本典籍的全貌,她认真做了补遗。如和虹所说,这些被省略的部分确实是与该册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全面翻译和释读。和虹能发现古籍翻译中的这个省略问题并进行一些补译,对以后的古籍翻译整理的完整性也是个启示。该书的作者结合她多年的文献翻译整理工作实际,对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东巴古籍文献的形式特征与内容实质,使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得到了较好的展示,反映了它的历史与现状,探析了它的文化价值。书中总结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东巴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是有指导意义的,并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古籍的版本和功用、鉴别方法等是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本东巴古籍文献学的专著,本书在这方面的分析、论证以及材料和依据还显得不足。此外,对东巴古籍文献的调查和基本方法以及东巴古籍文献的保护等方面也还欠缺深入的探讨,留下了一些遗憾,值得作者今后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这本书从文献学的角度对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学理分析,是很有价值的,谨此写下如上感言,就正于方家。杨福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生导师。[①]StoriesinModernNaxi,byYangFuquan,PrefacedandeditedbyKlausLudwigJanert,VGHWissenschaftsverlag.Bonn,.延伸阅读治学之路上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文、视频)虎年的祝福兼谈纳西人的虎崇拜(文、图、q曲)漫漫寻祖路——纳人祖先文化考察记(前言、目录、封面、图)
《纳西族童谣》序言(文、图、曲)
纳西族“賨”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纳西族妇女口述史》《丽江妇女口述史》序言(文、图、曲)
《纳西谚语集》(Naqxikoku)序言(文、图、曲)
《纳西语快板》序言(文、图、曲)
“丽江研究丛书”序言暨《守望丽江》目录、后记
《文峰生辉》序言(封面、图、目录、曲)
许存仁《八旬拾花——丽江古寺文化》序言(封面、目录、曲)
重温与教益——丽江老科技工作者访谈录(序言)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新主村志》序言(封面、目录)
《丽江玉龙山区域村寨发展与生态调查》前言
《纳西族生态智慧故事》序言(目录、封面、曲)
《策划丽江——旅游与文化篇》(前言、目录)
丽江市和迪庆州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封面、后记、目录)
《丽江地名故事》序言(封面、目录、曲)
关于丽江白沙镇发展的几点思考(文、图、曲)
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白沙完小乡土知识教育的实践(文、图、曲)
沉潜学海,求真求实——杨杰宏著《溪村社会》(序言、封面、目录、后记)
杨杰宏著《东巴叙事传统研究》序言(封面、目录)
王俊《散居民族认同的艺术表述——昆明西郊白族霸王鞭舞的个案研究》序言(目录后记)
《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研究——以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例》序言(封面、提要、目录)
和品正《东巴经典名句欣赏》序言(文、图、曲)
尘缘片羽识周霖(文、诗、图)
《纳西语快板》序言(文、图、曲)
一部科学人类学拓新之作——《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传统自然观、宇宙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序言、封面、目录等)
共同的记忆——张宇丹《生命在于折腾》序言(文、图、曲)
纪录片《乐土古乐》及其影评(视频、文、图)
简评《云南文化史丛书》(文、图、曲)
冯晓华等著《匠心?云之南》序言(文、图、曲))
《云南雕塑与民族文化》序言(文、图、曲)
《石林阿诗玛文化发展史》序言(文、图、曲)
《中国西南文化研究》序言(文、图、曲)
《民族、宗教与云南的和谐发展》(封面、目录、后记)
在中央文史馆第八届国学论坛上的发言(文、图、曲))
《东巴教通论》简评2则(文、图、曲)
《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第三版本后记(封面、目录)
《纳西族文化史论》目录和封面
《忠臣雅士:木增》(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目录、后记等)
《杨福泉论文选》(前言、封面、目录)
《杨福泉作品选集》自序与后记(文、图、曲)
《大江高地行——从云之南到青藏高原》(前言、后记、封面、目录)
改革开放给了我走出国门治学的机会(《域外访学记》代序)(文图)
东巴文献及其当代释读刊布和创新(后记、封面、目录等)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武定彝族聚居区卷》(后记、目录等)
云南国家公园社区带动研究(封面、目录、后记)
探访木增的遁世之所(《忠臣雅士:木增》选载)
异乡客融入的乐土(《古王国的望族后裔》节选)(文图曲)
转:立足本土走向国际的少数民族学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杨福泉研究员简介
杨福泉简历和论著简介(论著封面)
学人访谈
杨福泉:单一文化很难促进社会繁荣
杨福泉李世武:民族艺术的滋养与国际视野的形成——人类学家杨福泉教授访谈录
沉潜学海三十载寻径问学度华年——我的老师杨福泉印象
全国地方社科院名家:杨福泉
杨福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nr/19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