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还在跟许勇辉校长(时任学校教研室主任)一起工作的时候,受徐晓东老师的启发,我们提出了“跨区域校际协作,差异学习、相互启发”的教研理念。囿于条件限制,我们当时只是做了几个课例,发了几篇论文,一直还想多做一点实际工作。
入职讯飞,去到项目上,也做了一次普洱、百色的跨省同课异构。但受疫情影响,百高只是提供了课堂实录,没有去到现场交流。防城港的项目,还是想着做一点跨区域的交流。
年前因为疫情在家办公,刚好顺德的L主任聊到对智学网的使用比较有心得,就到学校跟她聊了一次,鼓动她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一下,然后再补充一些证据,形成论文。这样就可以跟防城港的老师就“智学网应用-案例论文形成”进行完整链条的分享交流。
昨天拿到论文,感觉问题的表述非常具体清晰,一看就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在里面。但在具体的行文上,可能还要按照论文的规范做些调整。
摘要里提到了有四个技巧。这四个技巧是什么,可以点出来。摘要就相当于文章的缩写,不看正文都能大概知道你的研究。所以要把问题、策略、效果这些东西都凝练在这一段里面。
因为不是发在学术性期刊,所以引言的段落、问题提出和后面的国内研究情况,可以合并为问题提出,即从政策导向、实际问题和研究不足三个方面来提出问题。要用政策导向来关照实际问题和研究不足,所以前面的段落,不能只是说有课标或者文件明确了一些东西,而要说出来具体的观点是什么,它跟你的试卷讲评课有什么关联。刷题不灵,要怎么样?课标或者文件里具体的表述是怎样的?不能只是归结为教学改革四个字。
要用[1]的方式做好文献标注。因为是直接引用,参考文献那里,要写上具体的页码。
可以加上图表去对比前后的成绩变化。另外,题目提到,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只是前后成绩的变化,论证是不足的,还要有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证据。比如课堂观察上,学生的一些具体表现: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再有,呈现证据的时候,要想办法回应你提到的实际问题,比如讲基础顾不上大题,讲大题基础不牢的矛盾,用了新的策略之后有什么变化?
事实和观点要分开,你在第三部分,讲每种处理方式的时候,都提到了目的是什么,那些都是观点或者假设。在第四部分提供证据的时候,要予以回应。
钟洪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