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学术期刊是展示科研成果、发布与传播学术信息的重要园地,担负着推进科学研究、繁荣学术事业的使命。因此,其刊载的研究成果,首要的条件是具备原创性或创新性。
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具体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观点、材料、方法。一篇学术文章,既有新观点,又发掘了新材料,采用了新的分析方法,三者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被有机地捏合为一个整体,自然是难得的佳作,但这样的学术精品,可遇而不可求。通常情况下,一篇学术文章,就其观点、材料、方法三者而言,能占其二甚至其一,就可算作有其刊用价值的成果了。
完成一篇上乘的、入得了学术期刊编辑法眼的学术文章,对于作者来说,有两个前提:有相当的学术素养;知悉学术文章的写作规范。此外,延伸开去,作为一种追求,欲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还要形成自己为文的个性化风格——独特的文风。看起来似乎就这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是“简约,不简单”。
一、关于学术素养学术素养,简单说,就是学养。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从业者来说,学术素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就是相应的理论素养,较高的学术训练与遵守学术规范的程度,以及独立地开展创造性学术研究的能力。
(一)关于理论素养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宋朝大诗人陆游给其子传授作诗经验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诗的大意说:他初作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
同样,写学术文章,功夫也在文章外。在哪里?在理论素养。也就是在所从事专业的理论素养。研究者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对于本专业或者研究方向的学术源流、主要流派及其发展演变、经典作家及其代表性著作,都有清晰的把握,才算是奠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与学术基础,而不至于说外行话,提假问题;也才不至于犯“错把旧闻当新知”的错误。比如从事西方民主政治研究,必须追溯其源流,找到它的古希腊源头,分析它在近古的流变,由此顺流而下,才能理清它的发展演化脉络,及其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简言之,所谓理论素养,也就是要具备起码的“跟着说”的能力。不具备起码的“跟着说”的能力,或者说不会“跟着说”,体现创新与发展的“接着说”就无从谈起。而脱离开“跟着说”的专业理论梳理,另起炉灶,自说自话的所谓学术文章,恐怕难入一个优秀编辑的法眼。
为什么人们普遍感觉写文章难,写好文章更难?根本原因还在于,在现有不合理、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的逼迫下,研究者不是基于积淀、缘于兴趣、带着问题去做学问,而是背负着急于出成果的心理压力,“为赋新诗强说愁”。理论积淀不足,学术准备不足,思想资源不足,写作冲动不足,在“四不足”的状态下仓促动笔,结果必然是才思枯竭,思路受限,左支右绌,有劲儿使不出。对于讲求传承的人文学科来说,学术积淀尤其重要。任何试图脱离开前人的学术积累,抄近路、走捷径的所谓学问者,凭才气可能会偶有闪光,但因为缺乏“后劲”,终至回归平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东晋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①从才智中等的人来说,北方人读书,好像在敞亮的地方看月亮;南方人的学问,则好像在门缝里窥视太阳。就是说,一个广博开阔,一个深入具体。但不管哪种路数,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储备,都是难以做到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事学术研究,一定要把本专业甚至相近专业的经典著作予以精读,次一级的著作起码要予以泛读;一定要搞清楚所研究专业或方向的源流与来龙去脉。如此,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关于学术训练与遵守学术规范
本质上,这是个求真的问题。“学术贵真。”求真求实,就是最为崇高的学术规范。而外在的形式化的规范,倒在其次。真正的学问,是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是出于兴趣,对世间万物,不论涉及何方神圣,保持批判和批评的态度,“不虚美,不隐恶”,不是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所以,遵守学术规范,根本所在,就是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求真求实,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对话——当然不是自说自话;也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做“阐释学”,为他人作注解;更不是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在笔者看来,做学问就是做人。所以,由一个人的学问,可见出其为人。
当着一个人失去治学的兴味,为了生计和升迁等功利目的做学问的时候,写文章就成为了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而不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而处在痛苦的心境中做出的所谓学问,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吗?能成就真正的大学问家吗?只是浪费纸张、破坏生态而已。前些时,一句半是认真半是调侃的话,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