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研究方法(Methodology)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中,最常用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QualitativeResearch(定性研究)和QuantitativeResearch(定量研究),它们分别涉及不同的本体论和方法论。
定性与定量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
定性与定量在哲学上的差异先说世界观的差异。
定量世界观认为在人们的主观世界之外,有一个客观且唯一的真相存在。只要研究者采用类似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严格控制经验事实的情境,就可以达到对经验事实真相的了解。
所谓“真相”即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定量方法论认为,掌握了这个因果关系,对同类的经验事实进行预测和控制就成为可能。
定性世界观则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可供研究者发现的具有可重复性、可公共确认的纯粹客观性的真相。“真”是人们通过经验与主观所建构的,所以真相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并且具有无法分割的整体性。
所以,没有同生活于一定社会共同体的具体个人进行直接、长期的接触,就不能真正了解经验事实中的真相(人为地控制或分割这些情境,也不能揭示其“真相”)。
马林诺夫斯基和土著打成一片的田野工作者形象
再来说说价值观的差异。
量化研究强调的是价值中立,即研究者要尽量保持一种客观的立场,避免自己的主观价值影响研究的结论。
而定性方法论则认为,在研究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价值中立。研究问题的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研究资料的筛选以及研究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研究者价值观的影响。
在技术或操作层面上,二者之间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表1说明了两种方法最为根本的五种区别。正是这五种区别决定了两种方法的抽样(概率抽样或理论抽样)、结果呈现(语文叙事或统计数据)及结果检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与定量研究相比,定性的研究观点更强调当事人的视角。
而研究者本身也被纳入研究过程,与被研究者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但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是研究现场的局外人,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以求达到“客观”或价值中立。
现在学术界有很多关于定性与定量的争论,但我们真正要明晰的是:做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理解世界,这是先于定性与定量方法之争的元问题。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方法,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在学术上不可绕道的大山。
在之前的课程和交流中
我们的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
对定量与定性两种研究方法,
定义并不清晰,
理解也很模糊,甚至有些简单粗暴,
比如:
定量就是搞统计,用一堆数字和表格嵌在论文里;
定性就是搞文字,用大段叙述和引用码出几万字......
很多时候,学校老师的课堂里,因为没有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讲方法只是粗略走过。等到写毕业论文、做科研时,发现自己几乎不会使用。
定量,线性回归是什么?卡方检验如何做?因果推断有什么数理依据?定性,访谈如何设计?样本如何选择?观察记录要怎么写?定量和定性有什么区别,又该如何匹配自己的研究问题?文末彩蛋独家福利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解决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混合研究在实际写作应用当中的问题,我们特意准备了这本《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
免费送给大家!
▼
作者:[美]约翰·克雷斯维尔(JohnW.Creswell)
翻译:崔延强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约翰·克雷斯维尔(JohnW.Creswell),教育心理学教授,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分校(UNL)任职逾三十年。他主要从事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设计,已出版12本专著并多次再版——这些著作主要关于不同类型的研究设计、不同定性研究方法的比较,以及混合方法研究的性质与使用,被称为“质性分析的国际泰斗”。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