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年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中篇旅游形象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旅游形象研究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突现词、关键词及聚类等知识图谱。结果发现:(1)自年以来,发文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式上升态势;(2)大分散、小集中是旅游形象研究群体的特征,形成了5个核心团队、6个次核心研究团队;马耀峰是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吕兴洋是突发性检测值最大的作者;(3)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是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各研究机构合作强度取决于地理位置远近程度,跨区域、跨部门合作以学缘关系为主;(4)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3个阶段,研究视角偏向于微观,数据来源多样化,研究热点以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感知形象等为主。
关键词:旅游形象;目的地形象;知识图谱;Citespace
Doi:10./lydk.bisu.
邬超,邵秀英,高楠.旅游形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旅游导刊,(5):84~99.
关于旅游形象(TourismImage)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Hunt,)。旅游形象指公众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文春艳、李立华、徐伟等,)。国外学者在研究时多采用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Image)这一概念,国内学者在研究时有多种提法,如“旅游形象”“旅游目的地意象”“旅游地形象”“旅游感知形象”“旅游区形象”等(文春艳、李立华、徐伟等,)。因为这些概念的内涵类似,为了表述统一,本文使用“旅游形象”这一概念。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全域旅游”的推进,旅游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赵磊,),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由过去的资源导向阶段、市场导向阶段、产品导向阶段转变为现在的形象驱动阶段(范业正、胡清平,),旅游地之间的相互“角逐”更多地体现在旅游形象比拼方面,主题鲜明的旅游形象成为提高旅游地知名度、辨识度、美誉度以及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要素。国内学者对旅游形象的研究涉及旅游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等学科,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年是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分界点,在此之前的研究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形象定位提供对策及建议(刘锋,;汪德根、陆林、陈田等,),理论研究较为薄弱;此后我国旅游学者以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拓展旅游形象研究的理论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年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王媛、许鑫、冯学钢等,)、旅游认知形象研究(王纯阳、屈海林,)、旅游情感形象研究(刘力,)、旅游整体形象研究(郭风华、王琨、张建立等,)等方面,也包括旅游形象提升策略(蒋玉华,)、旅游形象定位(彭惠军、黄翅勤、周灵新,)等重要内容;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包括传统的旅游者视角(刘睿文、吴殿廷、肖星等,)、旅游地视角(白凯、孙天宇,)和入境游客视角(白凯、马耀峰、李天顺等,)等;从研究尺度上看,既有从全国(王鑫、吴晋峰、李蕾等,)、省市域(张补宏、惠章银,)尺度展开的,也有从旅游景点(刘智兴、马耀峰、高楠等,)和古村落(雷海燕、赵振斌,)等微观尺度进行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单一的定性研究转变为定性与定量二者相结合(江金波、赫瑞娜,;杨妮,高军,路春燕等,),数据来源从传统的问卷调查转变为利用新媒体(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