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
即指一般期刊、专著、学位论文等进行的理论性研究文章,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一般会搜集理论发展的脉络,
形成文献综述、假设推演、理论框架等的主体内容。
实践文章,
即指如权威报纸、政府政策文件、政府报告、
权威咨询机构报告、统计局统计数据、
权威第三方评估机构报告和数据等等来自于实践的文献。
实践文献成果一般会形成研究背景、结论意义等方面的重要论据。
引用文献也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权威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内容的权威性不好定义,
但形式的权威性是很好定义的,
虽然我们极力反对形式主义,
但是,出于自我判断能力的不足,
以及社会性认定的无奈,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以形式来判断内容的权威性。
比如,首先我们引用的文献来源,
出处要比我们所在的机构要权威,
比如,您是写双一流高校的学位论文,
那么就要慎重引用双非高校的学位论文,(估计这么说会被扔臭鸡蛋、唾弃或者被撕,但是,要注意前面说的无奈和不足。而且再强调一下,如果碰到某些形式主义严重的评审人,那一定要注意所引用文献可能被歧视的鄙视链。再次声明这可不是我的想法,这是社会现象的无奈挤兑,别打我)
同理,期刊一直有三六九等之分,
如果您引用的期刊恰好在评审人鄙视的那一等,
那就自求多福吧。
因此,了解学术界中很无奈的鄙视链,
也是很无奈的一种形式主义熏陶出来的无奈素质。
其实,只要是平时常写文章、常报项目,
对这个应该都很清楚,
主要是新手,最好平时询问学长、师长,
看看他们认为什么期刊、机构、学校算是“权威”,
不要犯错误引用了遭鄙视的文献来源。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一下,
如何找到我们需要的参考文献。
这个问题,可能不能就文献论文献,
而应当回归到选题的适切性和文献与选题的契合性上来。
选题的适切性,
不得不说,
多数新手选题都是同样的一个毛病,
要么大到假虚空,要么小到没意义。
所谓大,是指选题过于宏观,
选题宏观的原因往往是作者对问题没有分解,
对自己到底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没有形成结构化的认识。
一般来讲,选题都会涉及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比如我们要解决品牌问题,
如果题目关键词就是品牌,
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并不清楚自己要研究品牌的什么问题,
也就是没有对宏观的问题进行分解,
导致的结果,就会是我们急于去以“品牌”为关键词去搜索文献,
然后以这样搜出来的文献来去作为研究的背景,
去思考、去组织论文,
结果可想而知,方方面面涉及的会非常多,不够聚焦。
而且这样的关键词搜出来的文献一定会非常多,
比如在知网上以“品牌”为关键词搜文献,
会搜出近十万篇文献。
这么多文献直接可以导致信息超载,
涉及过多方面导致思路混乱,
完全理不出个头绪。
主题分散的信息会导致过载和思绪混乱
所以,搜文献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去找文献,
而是应当先明确我们到底要研究和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到底涉及几个方面,分别都是什么,
这些方面是什么关系?并列?递进?互为前提条件和因果?
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把这些方面都涉及吗?
还是抓住了主要方面的主要过程解决了就全盘皆通了?
接下来,这个主要方面的主要过程又包含了哪些方面哪些过程呢?
继续分解问题,直到我们把要研究的问题真正的深入了,
并且形成了层面分解的结构性问题体系,
以一个大的问题涵盖了这些各个层面体系的诸多附属或分解的小问题,
这样,我们就非常清楚我们到底都研究些这个大问题的什么了。
而且,这些“什么”在我们思维中是呈现体系分布的,
是有组织的,不是混乱罗列的一堆互不相关的碎片,
而是像乐高积木一样,每部分和其他部分是什么关系非常清楚,
整个积木是什么也非常清楚。
在这个基础上,既然每一块积木是什么、起什么作用都清楚了,
那么接下来的文献搜索,就会非常有目的性,
那就是关键词会从宏观变成更为微观的,
也就是会逐层深入到一个场景的模块,直到一块积木,
这样的文献搜索才会有意义,也才不会假虚空,
也才会有的放矢,每篇文献才能够真的给我们解决研究问题提供真实的帮助,
我们在论文中,才会真的“实引”这些文献,
而不是文献引用造假——
只是在文献列表里罗列出来,实际根本就是虚引。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发现我们要研究的品牌问题不是营销决策层面的,
而是顾客感知层面的,那么就应当将关键词从品牌改为品牌感知层面的,
比如品牌形象、品牌体验,然后我们的问题也就进一步聚焦了,
再然后,我们品牌形象的顾客感知又是主要哪方面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呢?
它包含几个方面呢?前后左右和谁有关系呢?
串联这些关联形成主线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是不是应当把这个“主线”作为真正的关键词甚至是题目呢?
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文献的查找和回顾,
不断审视我们的选题是不是合适,
从而在文献阅读和选题间进行不断的互动式优化,
最终选题和文献的筛选是在这种互动中形成的,
一旦形成了,题目和要参考的文献也就同时就出来了,
问题也都分解成问题体系、问题组织、问题结构了,
这样,我们也就才可能非常清楚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
问题是有层面和结构的
问题一开始是模糊而抽象的,
一旦形成结构化的分解,就开始变得清晰和具象,
像一个脱口而出的故事一样存在与我们大脑中,
我们完全可以就这个论文题目,给开题评审老师们,
讲一个非常具有故事性的报告。
这个故事里包含了谁是角色,这些角色有什么问题,
这些角色和问题是什么关系,彼此会如何互动,
现在是什么状态,本来将如何发展,
你的论文或研究过程会从什么方面怎样影响这些问题和角色关系的发展,
最终故事的结局会如何?
你看,这样,这个论文它才有意思,
这个开题报告它才像个会真实发生的故事,
而评审老师们要的就是你给他们讲一个关于论文基础和完成过程、结果的真实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它才刚刚要发生)。
说到底,报告或答辩就是一个传播过程
所以,搜文献,其实不是找到文献堆在一起,
就像我们说煎牛排并不是找块牛排放锅里就可以的,
它得有赖于我们知道我们要一块什么样的牛排(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分几个方面,比如色香味,比如美食美器,
比如美景美味美人美音美好生活的关系,
到底你要解决的是什么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题的关键和边界及其组成部分,
在这诗句里是不是就包含了很多个层次呢?
你能用“美酒”或者“葡萄美酒”作为关键词去搜索文献来了解这诗句要解决的问题吗?那是核心吗?是全部吗?是主线吗?是边界吗?能包含或形成结构性、故事性、过程性的理解吗?
没有帮助理解这些的文献,我们又怎么能了解这首诗的题目和它要解决的问题呢?
凉州词肯定不是为了美食
毫妖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