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学术论文写作上如何进行文献评论呢?曹树基教授认为,可以分别归纳为从资料上把握、从方法上把握、从理论或概念上把握、总体把握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其目的是通过对于已有成果的有条理的思考及批判,探索是否能发展出自己的研究,即有自己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及新资料的新研究。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理应在资料、方法、概念、理论以及写作方面均获得成功。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即便没有自己的新理论和新概念,能够搜集新资料,或采用新方法,印证其他的相关研究也是成功的。
年4月22-23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隆重举办了《民间记忆、地方文献与中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科大卫、郑振满、刘志伟、曹树基、赵世瑜、韩钢、行龍、张乐天、王东、冯筱才、胡铁球、李世众、张侃、刘永华、黄志繁、黄国信、温春来、谢湜等知名专家和学者云集,大家在围绕如何使用倾众多学者半生精力收集的大量民间文献去重写中国史,如何利用文献更好地理解过去、发展未来等议题上做了深入的探讨。
借此文化盛宴,通过《世界客家文库》领衔专家、复旦大学博士后、南昌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黄志繁的引荐,笔者代表文库项目组成功邀请了著名的曹树基教授担任文库的学术委员会委员,领衔编纂重大规划项目《客家契约文书》。前些年,曹树基教授和他带领的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研究团队发布了七年来的“石仓契约”研究成果,包括论文20篇、《石仓契约》系列丛书三辑共24册(收录契约文书图版张),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曹教授团队研究的浙江石仓是完整的客家村落,先祖是从清朝康熙年间迁徙过来的福建客家人,现今依然保存着福建客家方言、生活习惯。
有鉴于此次学术会议探讨的主题为民间文献,以及《世界客家文库》以文献收集和研究为主,笔者在此与朋友们分享一些史家能给我们学术思考带来指引性的好文——前些天分享了陈春声《“世代交替”之下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现分享曹树基教授关于学术论文写作与文献评论的文章一篇。本文来源于网上,标题为编者所加,原标题为《草树基:学位论文的性质、内容与形式》。
钟菱
年4月26日于江西萍乡
笔者与曹树基教授(中)、黄志繁教授(右)在华东师大学术研讨会上
人物简介
曹树基,年4月生,江西南昌人,历史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该系的创系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移民史与中国人口史;环境史与疾病史;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著作:《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第六卷《清民国时期》,《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第五卷《清时期》,《石仓契约》(三辑24册)等。
曹树基
曹树基:学术论文写作与文献评论的方法
最近一些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常审读研究生们撰写的学位论文,也常常为他们在撰写中的随意、草率而感到不安。我这里讲的随意和草率,是指一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缺乏基本的规范意识。这不仅指论文的内容,还包括论文的形式。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我对学位论文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供大家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关于学位论文的性质
学位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与非学术性文章的本质区别,在于学术论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知识创新。所谓“知识创新”,即知识的创造与生产。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是因为人类在维持自己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同时,还在创造并积累着知识。一代一代的人类创造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其中的一部分,或通过文献记载,或通过实物保存,或通过口耳相传,传递给下一代,开启下一代人的智慧,启迪新的知识创造与生产。知识的创造或生产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不断延续的。非学术性文章则大不相同,它不需要以前人成果作为自己的基础,也不需要创新。它可以是个人情绪的流露,也可以是家长里短的唠叨,还可以是工作总结或报告,更可以是学习上级文件的感想。这类文字,既不是继承性的,也不是创造性的。所以,它不是学术性的。有一类文字常被人称为准学术,是由于所涉内容具有知识性特征,虽与个人情绪、家长里短、工作总结及学习体会无涉,但所涉知识是人类既有的知识,即前人创造的知识,而非作者生产的知识。此类文字不可以充当学位论文。还有一类准学术性文章,其中不乏新鲜立论,不乏灵光乍现,但却缺少学术脉络的梳理与把握,缺乏甚至不屑进行严谨而扎实的论证。此类文字不可以充当学位论文。对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而言,追求自身独特的创造性,以此生产新知识,就成为论文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知识的新旧是通过与他人的工作对比来展开的,将自己工作的每一点进展都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是体现学术价值的核心所在。知识之所以新,是通过严谨而扎实的论证来完成的。将自己的每一个立论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明之上,才有可能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
二、关于学位论文的绪论
在规范的学位论文中,此部分不可或缺。在一般情况下,“绪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本文的思路、资料和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本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强调本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以及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以俾读者更好地把握全文,并激起阅读的兴趣。如上文所述,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性质是学术论文。既然是学术论文,就必须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的讨论。不仅要指出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更要指出其不足。所有的成就与不足,大体围绕资料、方法、论证过程等方面展开。完全空白的研究领域几乎不存在。虽然有些领域,研究者涉足甚少,但绝不可以认为研究者涉足甚少的领域,研究水平就很差。事实完全可能相反,在某一研究领域,虽然研究者甚少,却是因为在这一领域,不多的研究者,甚至一个研究者,以几篇甚至一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让后来者叹为观止,无法逾越。在这样的研究领域,后来者暂时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在阅读中,常见有作者申明本项研究涉足者甚少,并以此作为本项研究展开的理由。这种写作方式是不正确的。哪怕只有一篇专门论文,也要认真评述。即使没有专门论文,对于相关研究所涉进行细致的讨论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所有需要讨论的问题,在相关研究中已经得到充分的展示或解释,专门性研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一般说来,前人成果如有不足,总是表现在资料、方法、论证过程及理论的把握或运用中。换言之,后来者超越前人,总是在资料、方法、论证过程或理论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如果发现自己在这几个方面均不能超越前人,这项研究的可行性及学术价值就值得怀疑。在我从事的历史学领域,我们将史料看作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历史学首先是史料学。后代学者对于前人研究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史料上突破的。所以有人说,没有新史料,就没有新史学。对于一篇硕士、博士论文而言,不仅存在史料上的突破问题,而且存在新史料量的突破问题。如果不是关键的新史料,仅凭作者发现的几条新史料,有时候并不足以支持一项新研究,也不足以构造一篇新论文,并推翻成说。史料的质和量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方法上的创新主要依赖于学者的学问素养,但也不是孤立的。这是因为,一个学者,纵然掌握有多种研究方法,但是,如果他所掌握的资料不支持新方法的运用,所谓的新方法,无异于屠龙之术。同样,只有掌握了新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从一般性的资料中,读出前人不曾读出的内容,读出自己的心得。从这个角度看,有时候,新方法也就是新史料。在前人的研究中,如果论证过程疏密不当,条理不清,逻辑混乱,后来者的批评可以针对这些失当而展开。然而,仅仅因为这些,还不足以构成重新撰写一篇论文的理由,尤其是不足以构成撰写一篇硕士或博士论文的理由。一般说来,学位论文是构建的而不是解构的。所以,资料和方法的突破与创新才是学位论文成功的关键。直到今天,有相当数量的硕士、博士论文竟然没有“绪论”的安排。此类论文通常不太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专业北京治疗白癜风费是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