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学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问题
吕洪波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在评审地学相关专业不同级别学生的学位论文或者评审相关杂志的学术论文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作者在参考文献引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究其原因,要么是作者没有阅读或理解足够的参考文献,要么不懂引用参考文献的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引用是学术论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学者如果无法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其学术论文的质量就无法提高。经过几十年的科研积累和教学实践,我将一些零星的思考和感悟逐渐积累并归纳成“参考文献引用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问题”,在给研究生讲课时也专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讨论。考虑到博文比纸质论文传播更快且影响更大,以后这类原创性认识也尽量通过博客与同仁们交流而不再投往纸质杂志了。如果有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今天就专门谈一下地学研究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问题,供地学同行们(特别是地学领域的学生们)参考和指正。如有其他专业的学者们将自己的感悟而拿出来交流,本文就具有抛砖引玉之功效了,甚幸!
1、
参考文献的作用
我认为,参考文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展示某研究的工作基础或研究历史,用以说明该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起点。在地学研究论文中,区域地质概况、地理位置、国内外研究现状等都是应该介绍的,而这些信息往往来自于前人的文献或资料,因此这种参考文献主要出现在一篇论文的引言部分。
二是为所做的研究提供旁证或理论支持。这种文献一般在论文的讨论部分出现较多,也有部分出现在现象、事实、材料展示部分,用以作为比较或论据。
三是指出前人研究的某种不足(甚至错误),以便提出新的、不同的认识。
显然,为了完成上述目的,论文作者必须在从事研究过程中甚至研究之前就大量阅读相关参考文献,而不是等到撰写论文时才匆忙阅读几篇文献以应付编辑部或审稿人。科研实践中阅读文献的数量常常数倍于实际引用的文献数,那些没有引用的文献对作者知识面的拓宽和经验的积累同样重要。一个学者只有从深度和广度上掌握足够的参考文献才能全面掌握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发展动向,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并最终通过发表论文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因为如此,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合理地引用足够多的参考文献,而读者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恰恰就是参考文献的引用。当然,不同的学科引用参考文献的多少、程度、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论文对参考文献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就地学领域而言,新的研究往往依赖于前人对地质背景、相关图件、分析数据等各种资料的积累,参考文献引用就显得更加重要。然而,很多作者尚不知道如何引用参考文献,这大大影响了学术论文的质量。根据三十多年科研写作实践的感悟,我将参考文献引用分成三个层次,下面详细论述。
2、
参考文献引用的三个层次
依照国际惯例,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在引文处标注作者和发表年号,称为“作者—年制”,如(吕洪波,),而在论文末尾参考文献标题下依照作者姓氏发音字母次序排列出作者名、发表年号、论文题目、杂志的卷、期、页码范围等明细。文内的作者—年与参考文献列表部分必须一一对应。当然,还有其他参考文献标注方法,但一一对应是必须的。
在仔细阅读了参考文献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参考文献的引用水平呢?我认为有三个层次:
层次一:仅知毛皮—作者标题,是否看懂前人的摘要或结论?
层次二:了解概貌—谁言何道,已经明白前人的工作和要点。
层次三:掌握详情—功过分明,完全清楚前人的贡献与不足。
2.1第一层次:仅知毛皮—作者标题(Level1:Knowingtheauthorandthetitle)。
一般在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相当于项目申请报告或学位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介绍本研究方向的历史和进展情况以及研究基础,当然要提及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了什么研究等,必然要引用参考文献。目前在网上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很多相关文献,如果不详细阅读就将作者名字和发表年号放上去,也可以引用很多参考文献。然而,这样的引用往往无法显示作者对所引文献的理解程度,而且往往造成集中引文。事实上,即使这样的引文,也必须仔细阅读和理解相关的参考文献才能引用,免得出现引用错误。举例如下:
实例:本文作者在年发表在地质学报上的关于原始爬行类足迹的论文的前言部分就有这样的论述:
“作者等在贵州贞丰县龙场乡石灰窑村考察台地相三叠纪沉积时,在新修的关(岭)兴(义)公路旁中三叠统关岭组下段发育泥裂构造的泥质白云岩层面上看到原始爬行类足迹化石—Chirotherium。该足迹在欧洲、北美、南美等地均广泛分布,层位主要为中、上三叠统,已经有一百七十年的研究历史,研究文献很多,重视程度极高(Sarjeant,,,;Lockleyetal,;Tresise,,)”(吕洪波等,)。
一下子列出6篇参考文献,但实际上我阅读了几十篇相关文献,从中挑选了6篇代表性文献列出来。从这些文献中我归纳出“该足迹在欧洲、北美、南美等广泛分布,而层位是中上三叠统”,我们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在中国发现并首次鉴别出同类足迹(Chirotherium),而其层位也是中三叠统,这就是这篇论文的价值。如果读者想继续深入了解,就可详细阅读这6篇代表文献。
显然,上述引文方式本可以更加合理:
该足迹在欧洲(作者,年)、北美(作者,年)、南美(作者,年)等地均广泛分布,层位主要为中、上三叠统(作者,年),已经有一百七十年的研究历史(作者,年)。
然而,我当时将地点和时间等归纳完毕后才将6篇参考文献集中到一起,说明我有点偷懒,有集中引文之嫌。
在地学学位论文中,前言部分往往需要介绍区域地质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需要大量的参考文献。有的作者偷懒,自己仅仅阅读几篇文献,就将这几篇论文的前言(连同所含参考文献)凑在一起稍微改编一下,集中放上几十篇参考文献凑数。事实上很多文献是在网上集中搜索所获,或者直接拷贝某一文献的参考文献,而作者自己并未详细阅读。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读者无法通过这样的引文判断作者是否已经真正阅读了所引文献,因此属于最低水平的引用方式。笔者将其归类为论文引用的第一层次,即:仅知文献的作者名与标题就可以完成引用。在这样的引文中,作者对前人的工作缺乏评述,给读者的信息也较少,建议尽量减少,特别是不要集中引用。
2.2第二层次:了解概貌—谁言何道(Level2:Knowingwhattheauthordid)
这类引文过程中,作者显然已经知道文献的原作者做了什么工作,获得什么样的认识,即:至少已经有选择地阅读了所引用的文献(当然,二次引文除外)。笔者将这样的引用看作参考文献引用的第二层次。
这类引文常常引用文献作者的依据和所持有的观点,或者根据什么材料获得新的认识等。作者有时用这些作为旁证来支持自己的认识等。举例如下:
实例1、年,笔者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中“火山弹”与“喷气锥”景点定名商榷》(吕洪波,)。作者展示了公园内“火山弹”和“喷气锥”的两个景点照片,并展示了国内很多网站和媒体对这两个景点的介绍。然后分别引用了国际上地学权威著作和网站上对喷气锥和熔岩滴丘、火山弹和增生熔岩球的定义和特征描述。例如对熔岩滴丘(hornito)的定义就引用了地质学词典上的经典描述:
“经典的地质学词典上描述:Ahornitoisaspattercone,especiallyarootlessventonalavaflow(Garyetal.,,p.)”(吕洪波,,页)。
通过这样的定义描述与对比,作者明确指出:五大连池景区的“喷气锥”实际上为熔岩滴丘(hornito),而那个在熔岩台地表面展示的大型“火山弹”实为增生熔岩球(accretionarylavaball)(吕洪波,)。显然,作者已经详细阅读了重要的参考文献并进行了详细的材料对比,为新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依据。
实例2、笔者于年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垂直缝合线的研究论文,在第一部分介绍垂直缝合线定义时作了如下描述:
“依据其与岩层层面之间的方向关系,缝合线的类型以平行于岩层层面的为主,称为顺层缝合线(beddingstylolite),而与岩层层面不平行的缝合线称作切层缝合线(transversestylolite),又称作构造缝合线(tectonicstylolite;DavisandReynolds,)。还有人将顺层缝合线称作埋藏缝合线(burialstylolite;Breeschetal.,)。根据与层面的产状关系可以将切层缝合线进一步分成与层面斜交的缝合线和与层面垂直的缝合线。为了便于讨论,笔者将缝合面与层面垂直的缝合线称为垂直缝合线(verticalstylolite)”(吕洪波,)。
从上述介绍中读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是:“顺层缝合线”、“切层缝合线”等命名和分类来源于Davis和Reynolds年的著述,而非作者自己随意划分的,而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定义并命名了“垂直缝合线(verticalstylolite)”。这就给读者清晰的信息,什么概念来源于文献,而什么认识或命名来源于该文作者。
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样的引文显然要比第一层次深入得多,作者对前人的研究有了大致的了解,前人的工作要点或观点陈述得比较清楚,为论文的叙述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3第三层次:掌握详情—功过分明(Level3:Understandingtheinsandouts)
在详细阅读了参考文献所列出的文章后,作者知道文献原作者在哪方面做得好,哪个方面值得商榷或确实错了,根据是什么,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样的引文放在论文的深入讨论部分特别有用。笔者将这样的引文称为参考文献的第三层次,乃参考文献引用的最高境界。举例如下:
实例1、笔者于年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一篇文章,对壶穴的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说法进行了质疑。在讨论到风化说时笔者引用到:
崔之久教授认为巴林左旗七锅山上的壶穴是风蚀的结果(崔之久等,);……风的作用并非由高空垂直向下吹蚀,而是沿着地面横向吹蚀的。由于在近地表处携带细砾和砂子等,风的吹蚀作用在地面以上几十厘米高度以内最强,而且是横向吹蚀,因此才容易形成风蚀蘑菇等特殊地貌形态,才能造成强风沙区电杆根部的细颈化现象。此外,风力作用总是造成障碍物的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笔者等考察赤峰北部勃隆克沙地地貌区发现:强烈的西风作用于突起的花岗岩山脊上,在迎风面上形成密集而定向的蜂窝状凹坑(图版I图8),而在背风坡则形成连片的沙丘。碰巧山脊上也有壶穴,但西风却对其造成了破坏并给穴内充填了沙土,说明风与壶穴的形成无关。从作用力的方向上分析,横向吹蚀的风如何在山脊上侵蚀出向下凹进的近圆形壶穴呢?壶穴内有黄土等沉积物恰恰说明:壶穴不是风蚀的产物,而恰恰是风积物的场所。那么,在壶穴接受黄土沉积之前,是什么力量将其掘深的呢?显然不是风(吕洪波等,)。
作者在文章中质疑崔之久教授关于赤峰北部七锅山壶穴是“风蚀”的观点,而这个观点来自于他年发表的论文。显然,作者已经详细阅读了崔之久教授的文章,然后明确指出其观点不妥。甚至利用崔老师论文中提供的材料—壶穴中沉积的“黄土”证明壶穴形成后恰恰成了避风的场所,因而不可能是风蚀的结果(吕洪波等,)。
实例2、笔者在研究胶州湾的成因时,引用了几位作者对胶州湾沉积物的测年数据:
“TheearliestsedimentsinJiaozhouBayindicatethatthemajorerosionperiodended20kaago—LatePleistocene.BoreholedatashowsthattheoldestsedimentsinJiaozhouBaywerefluvialdepositswithanageof18,±aBPandformedunderacoldanddryenvironment(Zhao,).AdetailedstudyontheQuaternarySysteminJiaozhouBay(Wuetal.,)suggestsfourdivisionsasfollows:……”(LUHongboetal.,)。
两位文献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到胶州湾的地层和对应的年代,没有讨论第四纪冰川问题,表面上与我的讨论无关。作者在这里主要引用他们文章中所提供的事实,并非他们的观点。用胶州湾底最老的沉积层为两万年前的沉积物这样的事实推测,在此前该处只能遭受剥蚀而没有沉积,就与末次冰川作用联系起来了,再结合青岛海岸带花岗岩山上的冰川剥蚀标志,提出了第四纪冰川借助于两组断裂在胶州湾口开凿出向东的通道,对胶州湾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剥蚀作用(LUHongboetal.,)。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这种引文的关键不是引用作者的观点,而是引用其提供的重要材料。哪怕文献作者的观点与本文作者观点相对,文献中提供的材料却可作为很好的事实支撑作者的认识,甚至以此作为证据指出前人的错误,真正做到“用其矛戳其盾”。显然,这才是参考文献引用的最高境界,因为作者已经将前人的工作彻底弄清,做到“功过分明”。
3、
参考文献引用的三个问题
事实上,参考文献引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我们讨论下述最常见的三个问题:二次引文、偏好引文和故意不引等。
为了说明这三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原创引文(Primarycitation)和二次引文(Secondarycitation)。
3.1原创引文与二次引文
原创引文(Primarycitation)是指作者引用的材料、观点或结论直接来自于自己阅读的前人发表的文献。也叫一次引文,或称作:引用一手来源(Citingprimarysource,或Citingoriginalsource)(白癜风医院名医齐聚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