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攒够了一批结果,连熬几个大夜疯狂码字,跟导师一遍又一遍地掰头……「终于定稿了!」
哈哈,你以为终于通关了?挑战这才刚刚开始呢。
很多苦逼学术狗或许都曾深有体会——写文章难,但是投稿更难。
毕竟,实验结果是实实在在不会忽悠人的,但审稿人不是。
有的审稿人恨不得鸡蛋里挑骨头,这里论证不准确那里疑似有问题,压根没提到的内容都能「无中生有」出几处重大缺陷;
还有的搁那cos恋爱中的渣男渣女,「你的文章哪里不好我也说不上来,但我就是不喜欢嘛,哼」;
更夸张的甚至连文章都没读,审稿意见都是不知道从哪抄来的;(可参考学霸君之前报道过的审稿人抄袭事件:太刚了!发现审稿人抄袭后,作者一路闹到Nature,直言:惹到我你算是踢到钢板了)
最可气的是,明知这些审稿意见究竟有多逆天,但为了发表还是得硬着头皮「对对对」「马上改」……
可即便已经卑微到如此「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还是架不住有些审稿人实在「不当人」——那些审稿意见简直离谱到学术圈管不了,得靠法治圈出手了。
没想到吧JOJO,不做人的可不止我Dio一个!
「强制引用」有多逆天?
相信大伙儿见过最多的一类逆天审稿意见,就是「强制引用(CoerciveCitation)」了。
前半段九九八十一条审稿意见都是烟雾弹,到结尾突然来了个大的:「你这些都是胡说八道,建议采用这篇XXX文章里的方法……」,再定睛一看那篇文章,不说八竿子打不着,起码也是南辕北辙。
可怕的是,这种行为简直已经普遍到成为一种学术圈惯例。
年,两名研究者设计了一种算法对名科学家的引文进行检测,就发现大约80人的引文中都出现了「操纵参考文献」的现象。
图片来源:biorxiv
其中就包括那位「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生物物理和生物信息学家周国城。
此人在担任两种期刊的编委期间,审阅投稿论文时多次要求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最多时要求引用超过50篇;
截至事情败露被开除编委会时,他的引用次数就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余次。
图片来源:谷歌学术|被引数还在暴涨
更可怕的是,有调查显示,近1/5的学者都遭遇过类似的事情。即便是像颜宁这样的「圈内大佬」,也难逃被这种事恶心一把。
颜宁还曾在微博上吐槽被审稿人要求强制引用,不引用审稿人的错误论文就不给论文通过的事情。
图源:微博
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颜宁大佬的底气,宁愿把论文往预印本平台一扔也坚绝不妥协。
由于审稿人们往往掌握着作者们的「生杀大权」,很多底层学术小透明面对这样的无理要求往往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在文章中加入那些毫无意义的引用。
图源:Science
甚至当「打不过就加入」的妥协成为习惯后,走投无路的底层学者们开始适应甚至享受这种操作——去年的一项调查指出,那些愿意向「强制引用」妥协的学者往往更愿意在这些「胁迫性期刊」上发表文章……多少沾点斯德哥尔摩了。
图源:Nature
虽然各大期刊都一次又一次地提出对这类现象进行整改和预防,但学霸君只想说,若不对那些与论文引用数量挂钩的学术奖励机制进行调整,怎么都是治标不治本。
审稿人是「法外狂徒」?
如果上面这种还称得上是学术圈讨口子,那么有些审稿人那可真是纯纯的法外狂徒,摆明了是来敲诈勒索的。
比如这位丁香园论坛网友在向期刊投稿之后,收到了一封来自外国某大学教授的邮件,这位教授在信中声称想要和该网友「合作」——也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加进审稿的这篇文章里。
图源:丁香园论坛
好家伙,这是学过中国古话「雁过拔毛」,搁这整一个「文过留名」是吧?
还有的连装都懒得装了,直接撕破脸:不给老子打钱就等着拒稿吧!
图源:丁香园论坛
更搞笑的是,社会上的诈骗犯都知道敲诈勒索见不得光,碰到阿sir更得躲着走,但学术圈的「诈骗犯」这个手伸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知乎上就有很多人分享自己被审稿人私信「要红包」的事情。
图源:知乎
图源:知乎
有人说了,碰见这种事情反手就是一个举报,人间自有正道在!可问题在于,谁也不知道那些阴暗的角落里究竟藏着多少污秽,当一束光亮起时,遭到的却可能是来自黑暗更加沉重的反扑。
图源:知乎|属实给学霸君看得挺无语
毕竟,对于底层学术小透明来说,拿着自己的前途去挑战一片未知的深渊,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太不公平了。
不卑不亢,正道的光
说到底,虽然何为对错的原则问题大家心中都有杆秤,但对于绝大多数投稿人而言,论文见刊才是最着急的。
当我们真的遇到这些无理要求时,如何与审稿人「argue」便成了核心技术。
看一乐就行,咱别真这么说哈
首先便是清晰明确地逐条回复审稿意见。
即便有些一看就相当离谱,也最好不卑不亢地解释清楚为何不合理。总之,不要在基本的回复形式上落入下风。
其次便是学会寻找借口。
有些审稿意见或者要求过于刁钻,可以试着往外甩锅的同时也不撕破脸。
比如当审稿人「建议」某些不合理引用时,可以委婉地反抗:「经验证可能与我们的实验不甚适配,不知您是否有其他类型的建议来达到相同目的呢?」
总的来说,当我们自身尚未掌握足够强大的力量时,不要轻易学那些大佬们跟审稿人互怼。
论文一时之间发不出去,还可以另外想办法,万一惹上别的麻烦事,其中的隐患根本无法估计。
但当我们真的遇到那些过于夸张的敲诈勒索时,最好的办法或许还是不要明确回复,积极保存证据向杂志社和有关机构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即便我们没有能力扭转整个环境,也至少不要放任它变得越来越坏。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世界上那么多杂志,总有一本在等着你「惠赐大作」。最后祝大家,「稿」运昌隆!
欢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给大家避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