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现象发表看法。材料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到杭州余杭区街道工作引起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有人认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尤其应聘的毕业生们表示这是响应国家的号召,锻炼自己,到基层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写作任务指令非常明确,要以“青年的职业选择与价值实现”为主题,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所以考生应结合青年职业选择的实际,既能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特长,又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要适应国家的需要,把职业选择和社会、国家联系起来,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也做出贡献。也可以认为是“大材小用”,需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

大材在小岗位上也会有大用;

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让高层次人才当教师有利于人才培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草率为师,大材小用。

1.古人云: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话不假,但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去雕刻,那金子的光彩岂不是更加耀眼?教师这一职位固然重要和神圣,但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任教,未免令人心寒:难道中国顶尖高校人才的地位竟已沦落至此?顶尖学子们几年的额外努力究竟有何重大作用了呢?

2.我国以实施科教兴国为立国之基,教育是根本,但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其目的是培育高学历、高技能的知识分子,去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顶尖大学毕业生们已经步入这扇大门,何必退而求其次,做后一代人的垫脚石而不去自行探索?如此下来,一代人的责任推给下一代人,这就陷入了死循环,科技水平何时会有大幅度提高?再者说,我国师范院校数不胜数,每年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类本科生、硕士生也比比皆是,为何需要高校其他专业的顶尖硕士、博士去从事基础阶段的教育工作?究其根本,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名校毕业生自身有很大的关系,也许他们想早日步入社会,获取薪资,忍受不了做学术研究的枯燥,但对于他们来说,既然自身教育已经达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不更进一步,探求更高深的学问,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

3.在教育的深层考量方面,其它名校毕业生未必会比师范专业毕业生更出色,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每种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也许有些名校毕业生因为对教师这份行业的热爱,想要自主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但是,我们想说,他们完全可以继续深造,留在高等学府任教。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一种途径。如果只是担任一名中小学教师,国家对高校精英学子的培育可以说就变成了一种浪费。试问:有多少所中小学的教育会涉及硕士及以上教育水平的知识储备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顶尖名校毕业生也好,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也罢,无论是谁,只有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才能充分利用自身所学,发挥所长。如一味降低对自我的要求,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对自身的提升,只会是大材小用,埋没自己真正的才能。

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街道工作并非大材小用,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工作专业性强,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经济社会的服务管理上做好专业支撑。并且基层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响应国家的号召,也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其实只要青年的职业选择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感,也满足国家的需求。所以我认为择心之所属,也是立利国之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择业观,我们这一代无疑是幸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电竞选手、AI设计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越是多元的选择,越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原则。正如伟大哲人马克思告诉我们的:“职业选择应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认为,职业的选择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才能既无愧于心,又实现价值。

作家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了解自己兴趣,发现自身特长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很多人对高材生到基层工作有偏见,认为这是浪费人才、大材小用,他们总是把高材生和名企、名校、高收入划等号,其实青年毕业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工作,更可以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外,他们对“基层”职业的认识有失偏颇,只看到在名企、名校等工作轻松获取高收入的舒适和惬意,却看不到任何职业成功背后的漫长奋斗与艰辛付出。其实,没有哪份职业是轻松的,只有内心真正地热爱,才能不惧工作中的困难,坚持到底;也只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才能做成、做好一番事业。

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人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58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贫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诚如马克思所言,在职业的选择上,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敌对、互相冲突的。时代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职业选择,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成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

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更希望青年们能够响应国家号召,去基层锻炼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做时代中的一颗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分享璀璨星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2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