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起源于哪里,东方西方真实情况可能要比

白癜风吃什么药好得快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219/5943327.html

我们要讨论的“姜姓”是先秦至上古时期的古姓之姜姓,与我们今天的姜姓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今天的姜姓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姜氏,其来源的确是以古姜姓为主,但古姜姓分化出来的“氏”除了姜氏外,还有一百多个,常见的如:吕氏、齐氏、许氏、申氏、高氏、谢氏等。

下文所讨论的即是古姜姓的演变脉络,文中所提及的“姜姓”皆指古姜姓。

姜姓一族是炎帝的后裔,《左传》里有明确的记载,其它材料也无异议,这基本可以视作定论,但“姜”作为姓氏符号这件事似乎并不是始于炎帝时代,按《国语》和《左传》中的记载来判断,“姜”的源头应该是四岳。

(皇天)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国语》

这段讲的是四岳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上帝嘉奖他,从而以“姜”为姓,以“有吕”为氏,而大禹是以“姒”为姓,以“有夏”为氏,这是姜姓和姒姓的来源,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距今年左右。

需要强调的是,上古时期的确有“赐姓”一说,但“赐姓”的并不是什么首领或是帝王,而是“皇天”,皇天就是上苍之神,是远古时期的天这个自然神的人格化,《诗经》里称之为上帝或昊天,《山海经》和甲骨卜辞里称之为“帝”,在老百姓口中就成了“老天爷”。

治水之后,大禹称王,四岳为侯伯,他们在晋南建立了政权,向东监视中原,向西掌控关中,这就是最初的夏王朝,所以说,夏朝的早期都城应该在山西南部,至少太康失国之前是这样的,而姜姓的城池在“吕”邑,即“郘”,在今山西省霍州市辖区内。

也就是说,如果仅就“姜”这个符号的起源来讲,其发生地应该是在山西南部,而时间是距今年左右,这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久远。

但部族的姓氏符号的出现显然要晚于部族的出现,而关于四岳的来历,《国语》也有交代,明确地讲四岳是共工的从孙,可能正因为他是共工的从孙,有部族传承的治水经验才得以辅佐大禹去治水。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观点:《尚书》的《虞书》部分可信度并不高,无论是真篇还是伪篇,其成文时间都不会早于东周,甚至就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尚书》中的《夏书》、《商书》和《周书》的成文时间都要比《虞书》早。

《虞书》出于某些目的,将上古时期尧、舜、四岳、鲧、驩兜、共工、禹、后稷、契、皋陶、夔、伯益等众部族首领整合到了一起,的确有些人处于一个集团里,但更多的是彼此之间并不构成直接关系,甚至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

抛开《虞书》,我们找不到其它帝尧同四岳构成关系的记载,按《国语》的记载来看,真正同帝尧构成关系的其实是伯夷,伯夷也是姜姓之祖。

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国语》

“姜,伯夷之后”的说法同“姜,炎帝之后”是类似的,这只能说明伯夷是姜姓的祖先,但并不能说明伯夷时期就以“姜”为姓了。

那么,通过《国语》的这两条记载,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伯夷是四岳的直系祖先,伯夷辅佐过帝尧,四岳辅佐过大禹,而炎帝又是他们共同的更古老的祖先,但炎帝并不在晋南。

炎帝的后裔有很多,姜姓仅是其中的一支而已。

自炎帝至四岳,有一条延续了数千年的部族脉络,而在这条脉络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即是祝融,这个祝融是一个具体的人,是《礼》中所载的三皇之一的祝融,而不是楚人的先祖祝融,楚先祖祝融是一个职务概念,最早担任这个职务的是颛顼的后裔,晚于炎帝后裔祝融千余年,后文提及的“祝融”皆是指炎帝的后裔。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山海经·海内经》

“祝融降处于江水”,先秦文献中的“江水”对应的是今天的长江的中游地区,祝融所迁居的地方大致是今天的江汉平原,并且在此开创了一个新的部族。

作为祝融的后裔,共工开创了更大的基业,即北上中原、征服“九州”,成为当时的天下霸主。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国语》

共工的后裔——后土延续他的事业,这是“社稷”中“社”的来源。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左传》

以上这些事都发生在距今年前,早于涿鹿之战,逐鹿之战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蚩尤同他的盟友夸父一同被黄帝的部下应龙杀死,而夸父是共工的后裔。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山海经》

尽管蚩尤和夸父被来自北方的黄帝一族杀死,但其部族势力已经渗透到包括汾水中下游流域、渭水中下游流域的大中原地区,考古学上与之最接近的新石器文化应该是庙底沟二期文化。

结合上面的分析,至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距今年前,有一支祝融(三皇之一)的后裔自江汉平原向北迁徙至大中原地区,征服并融合了该地区原有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体现的就是屈家岭文化对仰韶文化的挤压。也就是说,距今多年前,姜姓的祖先们自江汉平原迁徙到大中原地区。

我们在前面也提到了,炎帝与祝融之间还有多个节点,自祝融开始才迁徙到江汉平原的,也就是说,那位更古老的炎帝并不在江汉平原,按《山海经》的记载来推断,炎帝应该生活在大海的边上,这是《精卫填海》传说中女娃淹死在东海的前提。

而通过考古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屈家岭文化的最重要前驱应该是来自东方的大汶口文化,而非江汉平原的更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如果我们上面的推论合理,那么,姜姓的那个可追溯的最古老的祖先炎帝,应该是生活在距今年以前的一位部族首领,大概率会更为古老,对应的是考古学上的大汶口文化的早期或中期。

那么,从炎帝至四岳,我们可以粗略地整理出一条姜姓祖先的迁徙脉络。最早的炎帝生活在东方,距离大海不远的地方,在距今年左右的时间点上,炎帝的一位叫祝融的后裔率领族人迁徙到了江汉平原,在距今年左右的时间点上,祝融的一位被称之为共工的后裔北上征服,建立了一个影响广泛的部族联盟,而在距今年左右,共工的后裔夸父与蚩尤的联盟败给了黄帝,部族联盟土崩瓦解,但作为共工的后裔,共工氏族延续下来,并同黄帝的后裔们纠缠了数百年。

顺便说一下,传说中的那个怒撞不周山的其实是共工氏,而非最早的那个共工,可以简单地将共工氏看作是共工的后裔。

除了共工氏之外,祝融还有一支后裔也延续了下来,这就是伯夷父,在先秦文献中,关于伯夷父的记载仅有两处,一处在《吕氏春秋》,一处在《山海经》。

在《吕氏春秋》里,明确地讲伯夷父与帝颛顼同时代。

帝颛顼师伯夷父。——《吕氏春秋》

如果《吕氏春秋》的记载可信,那么,伯夷父显然不是伯夷,并且还要早于伯夷,但二者都同姜姓存在关系,《山海经》里记载了伯夷父同西岳和氐羌的关系。

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山海经》

这个“西岳”其实就是《国语》里的“四岳”,《左传》里的“大岳”,显然,伯夷父是姜姓早于四岳的一位祖先,介于祝融和四岳之间,与帝颛顼同时代,可能早于伯夷,伯夷父同共工为同源的两个分支,因此会有四岳为共工“从孙”之说。

而《山海经》里同时也交代了一个问题,即“羌”的来源,明确地说“羌”也是西岳(四岳)之后,如果《山海经》的记载可靠,那么“姜”与“羌”应该是同源的,但他们并不是起源于西部,而是在距今年左右,或是稍晚一些的时候,由东向西迁徙而去的,也就是说,先秦史料结合考古学而得出的结论是:“羌”的源头应该是源自东方的大汶口文化,至少上古时期的“羌”是这样的。

那么,西周建立之初,太公吕尚在东方建立齐国,某种程度也算是部族重返祖先故地。事实上,吕尚并不是第一个重返故地的姜姓部族,夏代甚至更早的伯陵就在此建立过姜姓逄国,而姜姓逄国同姬姓部族的起源密切相关,这个问题会在另外的文章中单独讨论。

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左传》

至于周代的纪国也是比齐国更早的东方姜姓诸侯,至少商代就存在了,无论是夏代的逄国还是商代的纪国,他们应该都是四岳之后,是自晋南返迁至山东的。而在西方,戎人中有一支姜戎,也是以四岳为祖先,应该是自晋南向西迁徙至陕西、甘肃等地的一支。

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左传》

以上文字是对古姜姓的脉络的简单梳理,是本人当下的结论,后续可能还会有更正和纠错,也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指出错误。

参考文献:《左传》、《国语》、《诗经》、《山海经》、《吕氏春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21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