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王立芳)临近寒假,身边的同学都在准备回家过春节,李由(化名)却每天还在自习室里忙碌着,作为南京某大学哲学系博二的学生,她的小论文发表一事还没有着落,因此也无心考虑假期。
根据我国高校的普遍做法,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等级的论文,才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另外,发表论文是学生评奖学金、本科生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重要指标。不过,这一要求给有的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也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
学生为发论文苦恼
“我们学校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两篇C刊论文,或者一篇C刊论文加两篇C刊扩展版论文,这是毕业的硬性指标,但是到现在,我一篇都没发出来”。李由口中的C刊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的,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核心数据库。
李由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他们习惯把这类论文叫做小论文,与未来十万多字的毕业论文相区分。“小论文虽然字数少,但是很重要,是考验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李由向记者介绍,小论文发表起来非常棘手,“符合条件的核心期刊就那么几本,栏目是固定的,不光在读博士盯着,青年教师们也有发表需求,可以说是‘僧多粥少’,像我们学生如果没有导师的帮助,海投被录取的概率非常低。”她说。
与博士生李由相比,北京某高校新闻学硕士生张晶发表论文的压力要小一些,她所在的学校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篇论文,并不要求期刊等级,公开出版即可。
“我比较幸运,刚上研究生就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很快就发表了一篇论文”。不过,张晶随后发现,只发表一篇论文是不能满足学校要求的。“发表的论文代表学术成果,是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在研究生阶段,大家的课程成绩都差不多,拉不开距离,想要获得更高等级的奖学金,就只能在论文发表数量和等级上想办法”。
张晶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为了在评优评奖中获得更多加分,她支付了元版面费发表了另一篇论文,顺利得到当年的一等奖学金0元。“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在论文发表量化指标的考核下,只能遵守付费发表的‘潜规则’。不光是我,身边有不少同学都是这样做的。”她说。
建议取消硬性要求
为了所谓的“学术成果”,一些学生剑走偏锋,进行有偿发表、伪发表,这种现象引起了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