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军旅作家刘猛,其小说《狼牙》笔下有一个青年才俊,叫做陈勇,是豺狼队的大队长。
有着令人敬佩的品格,一度虏获了许多少女的芳心。
而陈勇的原型,则是刘猛的好友——“蝈蝈”。
刘猛表示,陈勇的传奇经历大部分都取材于“蝈蝈”。
那么“蝈蝈”到底是何许人也?
少林出身十几岁成为特种部队一员,身负重任前往异国担任教练
年,6岁的郭小俊被家人送去了大名鼎鼎的武学圣地——嵩山少林寺。
郭小俊的童年时光就是在不断地习武中渡过的。
郭小俊在少林待了十年之后,学成下山。
那时候他的人生很是迷茫,同龄人都准备考大学了,他却空有一身武艺。
现实让郭小俊明白了,自己的“大侠梦”实在是太过遥远。
但是,事实又一次证明了,行行出状元,哪怕只是一介武夫都可以。
年,郭小俊进入部队,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冒险。
当时,他被分配进了石家庄陆院侦察连。
侦察连需要刺探军情,渗透到不同的位置,还要避免正面冲突,这需要侦察兵身手矫健、随机应变。
在这段时期,郭小俊还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二条道路:学习。
25岁那年,郭小俊不仅成为了特种部队的大队长,还是西安政治学院的法学硕士。
年的某一天,大队政委突然找上了郭小俊,将一个难题抛给了他。
原来,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特种部队的士兵将会前往南美进行军事留学,和南美国家进行军事交流。
大队政委就是找他参加留学考试的,这次并不是短期交流,足足有两年。
这意味着郭小俊的仕途将会又进一步。
但是政委又给了他另一个选择:由国防部亲自下命令,让郭小俊去马其顿共和国担任特种部队的教官。
马其顿共和国,位于南欧,属于内陆国,当时刚刚结束内战。
士兵们是在血与汗中淌过来的,可以预想到马其顿士兵——尤其是特种部队的精锐程度。
为了仕途?还是去当老师?就在他犹豫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告诉他,他这次去马其顿的意义非同小可。
如果他去了,那么他就是解放军第一个派向海外的武术教官。
这是郭小俊发扬武学的好机会。
事实证明,郭小俊的选择是正确的。
但是新的尝试注定会带来新的挑战,郭小俊刚到马其顿就遇到了一个大挑战。
初来乍到对方强壮不把其放在眼里,最终凭武术让对方心服口服
郭小俊的学生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他们来自马其顿的国家特种部队“狼队”和马其顿的国家特警队“虎队”。
这两队在刚经过纷飞的战火的马其顿来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郭小俊到了马其顿之后,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狼队和虎队的地位之高。
他在路上遇到个五六岁的小男孩,长大问他想做什么。
他想也没想就说:“我要进狼队!”
在大街上看到有士兵带着狼队的徽章,有人会颤颤巍巍地对着他们敬礼;
在军队,这种率先向狼队成员行礼的做法已经成为了他们对狼队尊敬的最高体现。
而最让郭小俊尴尬的是,由于他只有不足米72的个头,再加上他的翻译张宇的个头有米8。
在来的路上,许多人都误以为张宇才是真正的教官。
当郭小俊去到狼队训练营,看到那些学员的时候,更是令他赧然。
因为对方都有将近两米的个头,足足高他一个脑袋。
郭小俊思忖着,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而且他教习武术,说白了就是格斗,对双方体格也有一定要求,如果教官无法对着学生进行成功示范怎么办?
就在这些惴惴不安中,来到了第一天训练。
在马其顿的军队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便是强者为王,亦即只要郭小俊用实际的武力战胜了队员们,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听他管教。
第一个挑战对手叫奥立鲍,是马其顿国家自由搏击队的教练。
在裁判还没喊开始之前,就猛地上去给郭小俊来了两拳。
郭小俊顿时两眼冒金星,眼角还留下了一道伤痕。
但是他很快便好整以暇,迅速地反客为主,一个直钩拳,一个左边腿扫过去,奥立鲍就这样顺势倒下。
周遭人惊讶不已,没想到这个中国人这么厉害!
竟然把那么厉害的奥立鲍给打倒了!
郭小俊刚打倒一个,第二个又上来了。
这人叫亚雷,他是马其顿的总统卫队的卫队长。
郭小俊一开始以为,亚雷的高大身形必然在腿脚功夫方面有一定限制,但是在交锋之时,他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只见两百多斤的亚雷上来就是一个外摆莲,动作极其轻巧灵活,郭小俊幸好是少林寺出身,连忙一个闪退。
大家都以为郭小俊不敌亚雷,在场的人发出了倒嘘声。
郭小俊却不被环境影响,始终沉着,从亚雷的出招姿势中摸索着他的频率和习惯。
就在这刻,他见缝插针,找到了亚雷出招的漏洞,连忙抱住了他支撑身体的那条腿,向下一压。
只听场地里“砰”的一声,亚雷应声倒地。
这两个高大的外国男人输了,虽然有些赧然,却还是心服口服地对郭小俊喊了一声:“Master(师父)。”
但是,让学员服他,只是第一步。
第二个挑战则要比第一个挑战难得多。
外国人对中国的概念都很是模糊,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信息时代才刚刚起步,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渠道很少。
在郭小俊刚去马其顿的时候,就被询问:“中国功夫是不是都是飞来飞去的?”
两国之间的文化不同,导致了学生们在学起中国武术的时候,难度倍增。
学员初期难以接受中国武术的概念,特地改造成适合外国人武学
郭小俊以为,只要把招数多耍几遍,这些学生就会懂了。
没想到他的马其顿徒弟却比他的中国徒弟“笨”多了。
马其顿徒弟们觉得Master的招数太复杂,不停地让郭小俊多演示几次。
于是,郭小俊自6岁的新兵训练之后,再一次感受到了“体力不支”四个字。
结果老师累个半死,学生却悠闲得在一旁看着。
当郭小俊气喘吁吁地他的马其顿学生们:你们都看懂了吗?
他们说的不是“看懂了”,而居然是:“学会了。”
原来,在马其顿人眼中,看懂了就等于学会了,根本就没有练习的必要。
郭小俊这才意识到,文化差异造成了多大的沟通障碍。
为此,郭小俊决定因材施教,不能用中国人的思维去揣测他们的想法,而是按照他们的状态去改变教学方案。
郭小俊发现,他的这些马其顿徒弟年纪比他大的大有人在。
最大的居然有32岁,虽然说是正当壮年,却已经过了提高柔韧度的最佳年龄。
而中国功夫,讲究的就是灵活和变通,柔韧度成了重中之重。
于是,郭小俊在足足一个月时间里,都是让他们学习压腿——负责拉开韧带。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练武室时常传来此起彼伏的痛苦的叫喊声。
几个满是腱子肉的大汉浑身是汗、满脸通红地将自己的身子拼命往腿处压腿。
压腿还不算最苦的,郭小俊还让他们在大冬天在雪地里光着脚跑步。
马其顿徒弟们穿着背心,搓着手,哈着气,还要听着郭小俊说着:
“要练习中国功夫,必须得明白一个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生们吃了那么多苦,但是中国武术却依然是个半吊子。
这他们就不高兴了,开始质疑Master是不是用错了方法。
郭小俊在这个时候,趁机让学生们学习中国的“武德”。
他表示,学习“武德”才是真正的学会的中国功夫。
在中国,最受人尊敬的武学家并不是武功最厉害的那个,而是最有“武德”的那个。
学生们似懂非懂地记下了郭小俊说的十六大字:“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
在几个月的教学之下,这些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中国功夫,也渐渐对郭小俊产生了尊敬之情。
在郭小俊即将离别之际,甚至都偷偷地抹眼泪。
马其顿军队其实找过不同国家的格斗教练,有日本、韩国、美国等等,但一直收效甚微。
直到遇到了郭小俊,军队才焕发了生机。
他们知道,郭小俊为马其顿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中国功夫”这种象征意义的词语。
因业务能力过硬马其顿为其颁奖章,在颁奖典礼上宣扬中国文化
为了表达对郭小俊的敬畏和感激之情,马其顿军队在结业典礼上,给郭小俊颁发了“最高荣誉勋章”,由总参谋长亲自颁奖。
而这背后所隐藏的,则是“破例”。
原来,在郭小俊之前,马其顿军队没有颁奖制度,他们是特地为了郭小俊而连夜赶制了奖章。
郭小俊在马其顿居住过的房间,将会被永久保留;
郭小俊所教习的中国武术,将会成为马其顿士兵的入伍必修课。
可以说,郭小俊不仅达到了他最初来时的荣誉——成为中国外派教官第一人;
也收获了更多——成为了第一个在马其顿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中国军人。
即使在马其顿有着种种荣誉,郭小俊始终不会忘记他的根在哪里。
他在军队的结业典礼上,不仅进行了中国武术的大型汇报表演,还打出了弘扬中国武术和文化的标语。
这一举措,引起了许多国外媒体的报道。
有上百家知名的国外媒体都报道了郭小俊的事迹。
而马其顿之前对军队进行过“突袭采访”,这些郭小俊事先并不知情,准备的武术表演也十分仓促。
这让郭小俊不仅时时刻刻开始提防媒体的突袭,也会想到如果要面对媒体,他应该需要做什么呢?
于是,一个计划就这样形成。郭小俊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郭小俊只要遇到记者,就会对中国文化大谈特谈,用他自己的描述就是“跟祥林嫂似的”。
而他的做法真的非常有成效,不仅吸引了媒体的目光,还吸引了联合国的注意。
联合国官员高薪聘请为联合国保镖,七个字婉拒振奋国人爱国心
驻马武官宴,指的是世界各国的外派来马其顿的武官所做创办的一个宴会,主要是进行外交工作,其中可以看到各国飒爽的军人形象。
一名联合国官员上前向郭小俊攀谈,语句十分谦逊有礼,而且不停地称赞郭小俊的武功之高。
郭小俊不解其意,难道所有外国官员都这么热情好客吗?
到后来郭小俊就明白了,这官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对郭小俊问了个问题:
你是否愿意去联合国担任保镖一职?
去联合国当保镖,意味着会遇到更多的人、遇到更多的事。
看官员的意思,薪资似乎也会比国内的要高。
但他微微一笑,拒绝道:“对不起,我的事业在中国!”
“我的事业在中国”这七个字,掷地有声,虽语气温和,却显示出了郭小俊的坚决。
于是联合国官员只能僵硬着笑容,铩羽而归。
完成了“发扬中国武学”的梦想,郭小俊回归了现实,继续了他的特种兵生涯。
在他回国之前,马其顿军队的总参谋长对同行的潘武官千叮万嘱,一定要给郭小俊记一等功。
郭小俊回国后,因为在国外的壮举,一时间被推上了聚光灯之下,国人开始对这个特种兵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