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高产该喜还是该忧中国经济网

最近,南京某高校一名教授因在3年半内发表数百篇论文,引来网友吐槽。据计算机领域的英文文献统计网站dblp统计,年以来,这名教授在各种期刊、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共篇。

从数据上看,可以断定这是一名论文“高产”者。如果水平确实很高,每篇或者说大部分论文都质量不错,那自然是可喜可贺的好事,但如果不是这样,则不一定值得高兴。3年半写这么多论文,有没有“掺水”,是不是浮躁,有没有学生写论文老师挂名的现象?写出来的论文究竟价值几何、影响多大?这些问题恐怕都值得探究。

“论文高产”固然与个人的能力水平有一定关系,但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学术评价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之下,教职人员若有意参与职称评定等各类奖评,论文数量不足往往是硬伤,很难通过质量弥补,容易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失利。某些高校也热衷于追求“学术GDP”,很多学者发表论文时,往往由所在院校公费支付版面费,并且对作者有大额度奖励。这也容易造成科研人员发表论文“重数量、轻实绩”的倾向。

要改变“学术GDP”导向,必须弱化论文数量在学术评价中的位次,转而重视论文质量,增强论文质量的学术权重,降低对论文数量的迷信——可尝试推行论文代表作制度,设定数量上限,引导科研人员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20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