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长
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教授
谭建光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也是对全国广大理论工作者包括志愿服务研究者的勉励和鞭策。这些年来,我们深入全国很多县区、镇村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美丽乡村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也陆续参与一些志愿服务的研讨交流活动,经常被询问“如何让志愿服务研究做得更切合实际,更贴合志愿者和志愿者的需要?”;也经常被询问“怎样做到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推出富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路?”回顾我从年接触广州“手拉手”志愿服务热线,年接触深圳“义工联”志愿者,年正式从青年研究拓展到志愿服务研究,开展“深圳经济特区志愿服务发展专题调查”,迄今接近30年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尝试深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为志愿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和培训辅导,与志愿者“打成一片”、“交朋友”、“交心”,从而获得广泛和多样的素材,形成一个个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研究成果。如今,我力图做一个回顾和梳理,提供广大志愿研究者分享交流。
1志愿者研究要做到“三个发声”
我想,做一名中国的志愿研究者要有“执念”和“情怀”。因为,志愿服务研究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学科研究,从学术层面上,志愿服务研究没有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那样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技术,难以较快产生很有深度的学术成果;反之,志愿服务研究是追随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服务过程,整理和分析“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点滴变化、细微发展,从而积累对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具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这样,志愿研究者一方面要有“执着的信念”,坚信爱心助人对社会和谐与美好生活一定有价值;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情怀”,心系志愿者以及志愿服务的对象,为他们的一点点发展、细微的快乐幸福变化而欣喜、而自豪。所以,志愿研究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学术前途”和“学术地位”,而是如何为人民发声、为志愿者发声、为党和国家发声,成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布谷鸟、萤火虫、传声筒”。
第一、为人民发声。
志愿服务就是不为物质报酬,奉献爱心智慧,为社会进步和他人幸福提供的帮助。我从开始走进志愿服务领域,开展调查研究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不同的特点。志愿者经常面对不同的的群众,倾听不同的呼声,了解不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关爱和帮助。作为志愿研究者就要及时了解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的群众呼声,发掘和整理,传递和传播。例如在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我陪同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志愿服务队到四川,医院服务之后,我就到各个受灾地区调查研究。如曾经在彭州义务当“搬运工”,帮助将救灾物资装到卡车上,然后跟随卡车进入受灾严重的青川县,半路上看到农村孩子们的质朴。这些灾区的孩子只要看到卡车经过,就张开一张大字纸条,上面写着“感谢解放军叔叔!”还有,在北川县的一辆中巴上,有位女中学生哭了,大家都拥过去安慰她。旁边的人说,“这孩子在北川中学地震时压在下面,救出来时脚受伤了,现在还在惊吓之中。”我既看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尤其是给山区农民带来的灾难;也看到灾难面前人们自救互救、相互帮助的精神。因此,在都江堰、彭州、青川、北川等往返的路上,我匆匆写下见闻和感受,汇集出版《爱在中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服务亲历故事》等。又如在年春季,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我也被困在家里,无法出门开展调查研究。这时候,我通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