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袁榭Joey
南大史上首度全奖直博港中文CUDA实验室的陈时鑫,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自己的本科论文致谢后,一夜爆红。
年6月17日,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陈时鑫将自己的论文致谢发在小红书,在网上走红。接着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多家官方媒体报道。
在这篇论文致谢节选中,陈时鑫从童年开始回顾了自己的艰苦童年、辛劳求学历程。
大凉山走出的港中文博士
说实话,「山窝里走出金凤凰」、「贫家学子努力做题改变命运」被全国性官方媒体树作正面典型,上一波热潮还在「希望工程」是热点话题那时候。
二三十年过去,正能量又轮回到这个熟悉的操作上了。
不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正能量操作也要同中存异。在这波贫家学子上进故事中,故事主角本人的社交媒体首发,是走红的第一步。
陈时鑫用「十星」这个网名,分享自己的求学记录和生活点滴。「十星」取自时鑫的谐音。
年,陈时鑫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全奖直博录取通知书。年8月入学后,他将在芯片自动化设计领域继续深造。
所以他的小红书主页适时地加上了「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CUHKPhDStudent」的内容。
按南京大学官方微博账号的内容,陈时鑫还是年南大栋梁特等奖得主之一。
官微对陈时鑫的描述是:「综合成绩位于专业前列,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各项荣誉。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优秀结题,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二等奖。大学中,成绩优秀,勇于攻坚,在学业、科研、竞赛方面都成绩出色。」
童年:家贫,求学艰苦
按各种采访和陈在小红书账号上的自述,他的贫困童年,基本和二三十年前的山沟名校生励志故事可以嵌套。
陈时鑫年出生于四川凉山州冕宁县阿普路村。「家就在山脚下,爬上山可以看到县城的全貌,县城被山包围着,山的那边还是山。」
幼年时,陈父外出打工、陈母留乡种田看家。故事走到这里,毫不意外地会提到陈时鑫幼年帮衬家人做农务:「插秧、拔稗、割谷、喂猪。」
然后是贫家少年努力帮补家计的叙述:「他到山上捡菌子、摘茶叶,到河沟里捉泥鳅到县城卖。」
虽然事情老套,但老套刻板的叙述一般都是真的,因为对他人来说太常见、对当事人来说印象又太深。
陈时鑫忆起这段,措辞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蹲在菜市,卖自己的泥鳅或者蘑菇,赚一两块钱,作为自己的零花钱。」
老实说,这几句话流露的真情,可能比贴出的整个论文致谢词节选还多些。
当然,光说家穷、不说家穷阻碍读书,就失去叙述价值了。陈时鑫自述「奶奶瘫痪在床,看病借了很多钱,家里有三个孩子在读书,也需要钱。」
所以各种报道中接下来的描述,是「攒够了钱,就买书和学习用品。农活之余,他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并顺利考入县城的中学。」
不过,能被央视表扬的人,脑筋总得比常人活络些。
陈时鑫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记得圆了一句:「不过现在家乡已经和当年不一样了,县城里面也建了很多高楼,感觉每回家乡一次,家乡就会陌生一点。」
中学:艰困处境,发奋做题
陈时鑫发奋攻书做题的初步求学故事,也很有熟悉的风味。
陈在接受采访时自述,自己踏上名校生之路的开头,既有家人的扶助,也有自我的立志:
「上学前就跟着姐姐们学习了,从小属于大人口中比较『乖』的小孩……后来上学成绩不错,也受到了老师的肯定。」
「另一方面,我很喜欢读书,小时候在村里的图书馆看了很多名人传记,很佩服那些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等,那个时候就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一定要出去看一看。」
至于两方面哪块起的作用大些,大家见仁见智了。
自然,贫家名校生故事走到中学,正好是强调环境凄惨但主角奋发的时候。因为之前的故事重心还没法挂上做题考试、之后的故事部分是成功青年收获掌声不好太惨。
所以,在各种描述中,陈时鑫的初中生活描述是:「为了多省一点生活费,他选择食宿在家。早上,他从家骑车出发上学,中午再骑回去做午饭,午饭后匆匆忙忙骑去学校,晚上八点又回到家,三年间拼命把自行车骑到最快。」
就算路途其实单程刚超过3公里,陈时鑫的披星戴月、冬天脚生冻疮、夏天雨灌鞋筒的描述也很切实。
这么艰苦的铺垫,如果没有正能量四溢的转折,可就白费了。陈时鑫毫不意外地「中考时考了全县第二。当时一位老师建议我去参加成都市的外地招生考试。我就一个人坐大巴去成都,考过了。」
考入成都石室中学的陈时鑫,回忆仍然真切:「读高中就在学校寄宿,一年只回家两趟,平时周末我就在图书馆度过。」
因为他发现「很多同学在进入高中之前,已经补习过很多次了,甚至老师也会默认大家都有一定的基础。」
为了跨越差距,陈时鑫「捡来毕业学长丢弃的辅导书,每一本都认真做完」。听不懂英语老师的口语,「就打着手电筒,蒙在被子里面背单词,早晨则借着路灯背单词。」
大学:培育气质
励志故事走到主角的大学时光,就该进入从赢到赢的收官阶段,摆脱之前的促迫搏命气息了。不然老是说挣命背书刷题,旁观者都替主角觉得劳累。
虽然陈时鑫强调自己考上南大后仍然努力,「刚入学时延续了高三的状态……人生还有无数个坎等着我,比如绩点」。
不过大学生活显然还是给他带来了之前未有的余裕:「大三加入了学校的吉他社,认识了一些朋友……我们之间就像一个小乐队,一起玩音乐」。
「南京大学有个『雨花斑斓成长计划』,面向全体本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一些能力培养提升的培训课程,包括素描、油画、礼仪课程……全部免费。我也学习过一点素描。」
当然,从陈时鑫的自述可以看出,他这也是在着意摆脱「乡下书呆大学生」的刻板印象:「我们主动了,就会发现大学的很多资源或者说很多可能性。如果不主动,一开始就认为我是个木讷或者自卑的人……最终可能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有句讲句,他的努力很有收获,至少照片上看起来比高中时帅多了。
网友们也是这么说的。
至于选择芯片设计的读博方向,陈时鑫如此解释:「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技术还有差距,我知道这种赶超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很多人前赴后继。如果能为国家芯片事业的进步出一份力,这会让我觉得做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所以,一切「可以靠脸吃饭偏偏靠才华」的人,其实背后都付出了额外的努力,才能做到可以靠脸吃饭,是这样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