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论文“问题”和写作的关联性
在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中,问题会与研究选题、研究的概念或理论、研究内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问题阐述是学位论文研究的需要,因为问题研究和学科研究是研究边界确定的依据,既可以选择问题研究,也可以选择学科研究,但问题研究可以扩大和推进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因为问题研究具有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征。
(一)论文的研究问题和写作选题的关系
学位论文写作选题与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紧密联系。学位论文的“问题提出”首先是基于选题来建构的。不同的学位论文选题会有不同的研究问题,不同类型的研究选题会有不同类型的研究问题,例如“整合学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研究”,以这个选题来提出的研究问题可以表述为“什么是学校资源?什么是办学效益?为什么要整合学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如何整合学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显然,研究问题包括了“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任何一篇学位论文都要根据写作选题来提出这些研究问题。
其实,研究问题被许多科学家所看重,在他们看来,科学研究取得成功不在于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选择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通常比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数学或实验技巧。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可能性或以新的视角看待旧问题,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话是爱因斯坦说的,它表明,提出一个重大课题与提出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问题是一样的,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甚至可以说,课题决定于提出的问题。同样,研究选题与基于这个选题而提出的研究问题同样重要,进一步说,学位论文要基于学位论文研究选题提出研究问题。
(二)论文研究问题与写作内容间的关系
研究变化是因为问题而发生的,例如在心理学领域,许多核心问题是由学习的基础心理学过程确定的,如记忆、迁移、问题解决等。当前,教育研究的问题开始延伸到教育实践议题,扩展到教育政策议题。因此有关教育研究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它是关于什么的?它问了什么问题?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中,首先要表述的是“问题的提出”,也就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德里达在谈到“本体论”问题时,认为本体论始于“这是什么”这种方式的提问,但他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方法,但反对的策略则是“回溯到源头去”,他主张的追溯就是“提问”,“提问看上去只是疑问而无所肯定,其实,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在提问中,所要问的问题的方向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就有着yes”。因此在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肯定,提问者只是对它进行论证而已。
这就涉及到常规科学研究,包括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都需要在P-Q模式下开展,但在撰写研究项目开题报告或研究报告时候,我们需要区分“问题提出”和“研究问题”。“问题提出”是在研究项目开题报告撰写中的第一步,通常在序言或前言中,它包括P和Q,而“研究问题”是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后确定的“研究问题”,即Q,它既是“问题提出”中的Q的延续,又是其深化或细化。
(三)论文的研究问题和写作的逻辑关系
学位论文写作具有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可以提出“基于不同研究方法的学位论文写作”的命题,此命题表明,学位论文写作依赖于研究方法的使用而呈现出学位论文结构、逻辑和形态的不同,但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是紧密联系的,解决不同的研究问题,其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决定了学位论文写作的逻辑。当然研究问题也直接决定学位论文的逻辑结构,以“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三个研究问题作为学位论文写作的逻辑建构,那么可以表述为“内涵”、“价值”、“功能”三部分。对于学位论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紧紧围绕研究问题来写作是一种基本的学术写作思维。
二、论文写作“提出问题”的常见问题
正文写作遵循“三段论”逻辑,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作为第一层逻辑,在写作中至关重要,其写作关系到文章立题是否成立。然而在实际的写作中经常出现提出问题逻辑失败、未写或是写得不是提出问题等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基本与没有真正了解提出问题该写什么有关。下面我们就对“提出问题”写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提出问题与前言“研究问题”混淆
正文提出问题即将研究问题是什么写清楚,这里经常有人与前言“研究问题”相混淆,两部分内容思路相同或是只写一部分。也经常有作者感觉到写作内容重复了,但仍然不知道怎么去修改。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说明没有真正了解二者的区别。前言中的“研究问题”是未列在五个主要写作要素(研究主题、研究背景、文献梳理、文献批评、研究框架)中的,没有写进五要素并不代表其不重要,而是,无论写与不写,研究问题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这就与前言写作逻辑相关,无论我们写几个要素,最终目的都是推导出研究问题,如果不是这样,读者或编辑无法从前言中了解这篇文章要研究什么,那么前言的写作便是失败的。
前言研究问题主要是通过梳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献梳理),并找出其研究不足(文献批评),进而推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也即写完文献综述,便要推导出研究问题是什么。这里往往只需要用简短的话语明确本文要研究什么。而正文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是要具体介绍问题是什么,是在前言推导出的问题的基础上,详细写问题是什么。这部分的写作是证明前言提出问题所言非虚,证明研究问题真实存在。而写作篇幅上便不再是三言两语概括出,而要与后面要写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均衡,要清晰条理的写出问题的具体表现。
(二)提出问题缺失或没有单独写
提出问题缺失是指有些文章正文中没有进一步交代前言推导出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里,而直接开始介绍研究内容,导致文章分析问题或是解决问题时看不出是对什么问题的分析。这类写作经常是将研究内容分别写成几部分,比如写“某一主题的政策、实践、前景”,如果正文就直接将这三方面各自写成一部分,看似与题目紧扣,实则写这些内容的前因后果均没有介绍,导致文章没头没尾,而只有内容,这类文章即缺少了正文三段论中的“提出问题”这一要素,使文章立题难以成立。
还有一种情况是第一部分内容虽然写的是“提出问题”,但是内容上既有问题也有分析,将两方面内容同时在写。常见的情况就是“问题”和“问题的原因”混杂在一起,导致模糊主次,结构不清晰,给读者或编辑造成文章作者写作思路不清晰的感觉。
三、提出问题的四种方式
无论是没有“提出问题”还是有“提出问题”但是与其他内容掺杂在一起,均会对文章的立题及后续的分析论证产生影响,因此,要想写好“提出问题”,就需明确“提出问题”到底该怎么写,掌握“提出问题”的方式,才能力争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有四种写作方式,一是直接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提出问题或是研究假设;二是从历史维度,梳理研究问题的历史发展史;三是从现实维度,梳理研究问题的现状、问题;四是从理论维度,梳理研究问题的理论、概念、学术史等。
(一)以文献综述提出问题或研究假设
直接写文献综述一般是量化论文的常见写法,即通过文献综述提出问题或是研究假设,这基本是量化文章的固定写法。这需要将与研究主题乃至研究问题相关的已有文献梳理出来,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找出其研究不足,常见的是梳理出已有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的不足,然后推导出本文将用什么方法/理论视角研究什么问题,或是推导出本文的研究假设。这基本与前言文献综述写作思路一致,也因此,如果文章中单独在第一部分写文献综述,那么前言中便可以将文献综述这个要素去掉,而只写其他要素。定性或思辨论文不提倡这样写,更建议前言要素齐全,而正文提出问题参考下面三种写作方式。
(二)从历史维度提出问题
按照时间顺序将研究问题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发展演变梳理出来,由古至今的发展情况呈现出来,便能证明研究问题确实存在。比如,《“现代化”:历史演进、概念体系与语义用法——以党的文献为中心的文本分析》,这篇文章是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梳理“现代化”的兴起、初步形成、不断发展等,将“现代化”由古至今的演进梳理清晰。表明“现代化”由来已久,接下来便可以进一步分析其概念体系及语义用法。
(三)从现实维度提出问题
从现实维度提出研究问题,即写出研究问题在现实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常见的就是“问题型”论文中,首先就要写出“问题”表现在哪里,如,研究“农村贫困治理问题及对策”,那么提出问题时,就要先写现实中“农村贫困治理”问题有哪些,然后才能对问题展开分析。再比如,研究国外某一问题对国内的启示,提出问题时要写的便是国内目前存在什么问题,而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将这些问题分条呈现出来,再去写国外优于国内的这些经验。比如《课堂研究的理论进路与行动策略:一种中层的视角》,这篇文章认为课堂研究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均存在不足,故分两条将理论与实践逻辑的不足写出来,这便是现实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从中层理论去研究。
(四)从理论维度提出问题
从理论维度提出问题可以将研究问题所涉及到的理论、概念、学术史发展等梳理出来,通过理论介绍,写清楚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对研究问题的适用性等,通过概念介绍直接将研究问题是什么介绍清楚,通过不同学者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研究提出问题。比如《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影响》,这篇文章是量化文章,正文第一部分不是写“研究综述”,而是写“理论基础”,因为这篇文章研究的是“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非经济因素”可以算作本文的研究视角,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的正是从“非经济因素”角度去研究要用到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证明了“非经济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