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科研小白期,文献应该这样读

西安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801/7349173.html
“文献解读”再改进之云端初体验文献阅读是科研工作的基本功之一,但是文献阅读的那些“坑”,你遇到过吗?该怎么解决?

都说读文献是科研的基础,但是如果不会选择合适的文献,也很难收获学术成长。毕竟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比如:

很多老师刚入门,就读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这类型文章读起来太难了,根本不适合刚入门的老师;

有些老师勇气可嘉,一入门就挑硬骨头,一口气就想把统计学通通吃透,一头扎进统计学分析,结果被虐得不轻,还偏离初心;

还有些老师很认真,每天读文献,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但这类笔记费时费力且难以被总结归类,想用的时候也很难被调取。

明明每天都在看文献,却像是看了个寂寞!

以上是大家在读文献中存在的误区,这样的努力,收获是非常小的,还特别打击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如何让大家选对文献,做对笔记,爱上阅读,快速开启护理科研之门呢?我们梳理了读文献中的常见“三坑”,以及“避坑”指南。首先来看一下文献路上的”三坑”:

第一坑,一看文献就想打磕睡,看也看不进,好没趣。

有人形容看文献是最好的催眠药,那为什么会如此呢?归根到底就是没兴趣,所以提不起劲,究竟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献,增加读文献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件事。

第二坑,一看就忘,根本记不住,看了等于白看,什么都没留下。这是不会记录惹的祸。

第三坑,一看就懵,根本看不懂,太难了!挫败感十足。

避坑指南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阻碍我们高效阅读文献的障碍是什么了,那就一一来找解药。

问题一:如何增加读文章的趣味性,让看文献和刷某音和逛某宝一样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呢?

方法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看啥都有意思。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意见了,问题就是没有感兴趣的方向怎么办?有些老师因为不会挑选文章,索性就随大流凑热闹式地读些文献,这样其实会收获很小。

你根本不是该专业领域的,文献理解起来会生涩难懂,也让你增长不了专业能力。该阶段的你,科研基本功尚未建立,更看不懂其中的研究设计,很难让人获得科研上的成长。

因此,正确阅读文献的姿势,应该从本专业、感兴趣的文章读起。正因为是自己的专科领域,总有几分相似感、熟悉感,阅读起来没那么费劲,当科室里出现这类型患者或这类型问题时,这篇文章能又一次在你脑海重现,被你理解。

这可能会激发你的新思路,甚至当科里一群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你能脱口而出:“我在文献上看到有过这样的报道,是不是我们可以来参考一下?”我相信这时的你是自信且骄傲的。这样一来,你能感受到读文章是有用的。

一旦你觉得读的文章是有用的,你会迷恋上这种被人羡慕和赞许的感觉,读文献也会慢慢有趣并且上瘾起来。

总之,在科研入门初期,从自己所在的专业方向去发掘兴趣,在能够接触到的范围,结合临床经验去阅读文献,能够为我们增趣不少。

方法二:发掘临床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文献。

好奇心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在临床工作中要善于去收集问题,带着问题去检索文献,去思考解决问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个过程让我们的思维得到锻炼。

自此,读文献不再是一项讨厌的任务。不过,这里需要具有一定的检索能力。检索强,也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方法多了,问题就小了!

方法三:选择文献的普适性原则

小白阶段,没有研究方向时,可以从个案读起。与其说是读个案,不如说是“刷故事会”的过程。

因为读个案,你不会觉得特别难。它基于日常工作,有点类似于护理记录和护理常规,读个案会有亲切感和熟悉感。不过,要让读到的个案有价值,还需将读到的护理经验渗透到常规护理中,在文献中体会更科学的护理流程,这是一个不断打磨和提炼的过程。

读个案也会让自己在工作中更细致,这样能让读文献和工作有机结合,让科研为临床服务。

熟手阶段,已经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可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同类型、同方向的垂直阅读。也就是要慢慢上手读研究设计类文章,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19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