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师兄帮帮忙
MBA论文写作-人力资源与战略管理方向
Loading……
ON
2
TWO
0
ZERO
2
TWO
1
ONE
9/
NINE
15
FIFTEEN
?
back
□
play
?
forward
○
off
start
#
off
小伙伴们又见面啦~
9月15日晚MBA学术部“师兄帮帮忙”第二期线上分享活动如期上线,此次我们特邀请18级张华师兄为我们进行了人力资源与战略管理方向的分享。
#让我们一起看看分享中的精彩回顾#
师兄介绍ZhangHua
???
张华
苏州大学MBA18级毕业生。
在校时,年参加案例赛省赛、全国赛,年奔赴腾格里,参加亚沙。
离校后,作为一名芯片行业的老兵,做了16年的芯片产品研发,从IC开始做到各种微传感器,再到微执行器,先后负责开发过10多种芯片产品,现任上海傲睿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目前致力于将微流体科技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分享内容毕业论文的诞生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理论上论文准备宜早不宜迟,但是也没必要第一年就开始准备。第一、二年还是建议大家认认真真上课,把学分修满。可以参加一些活动与比赛,比如创业赛、案例赛、太野赛、亚沙赛等,能够认识许多优秀的学姐、学长。同时也可以思考、酝酿自己的工作中有哪些问题是值得去解决的,从而作为我们论文的开题方向…
为此苏大MBA学术部请到了18级张华师兄,从以下这六个方面给各位同学进行分享与答疑。
1
论文选题的分享???
论文的选题要多花些心思去做提炼,最好不要是大众化的题目,如果切入点能让导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会是件很提分的事情;其次,理论范围切忌太宽泛,问问自己到底想要写什么,学会聚焦,抓住某个点,深入剖析。比如我初期的选题是关于公司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研究,经过多次修改、提炼,最终迭代为从职业生涯规划(员工端)、职业生涯管理(企业端)着手研究。
2
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充知识储备???
如何快速了解一个新领域,给大家介绍一个叫“问人事网书”的模型。“问”就是从自己方向出发,自己到底想问什么;“人”就是跟资深的人去学习,比如专家、教练、导师、业内人、学友等,请别人分享一些经验给我们;“事”就是自己的体验,实践出真知,任何外界的知识都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网”即网络,比如知网、维普等,找对关键词,网络搜索可以解决90%的问题;最后的“书”就是书籍,看书的目的是系统的学习。学会看书的目录和作者,书的目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知识框架,作者的经历会让我们体会这个知识框架是怎么来的。将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进入这个领域。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在前期学习、阅读时,尽量去读一些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他们的规范性更强,同时建议引用一些高质量期刊,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商业研究》《企业研究》《中外管理》等。
3
论文从中期审核到查重外审的迭代过程???
到了中期阶段,基本论文初稿已经完成,此时我们需要上网提交中期考核的内容,一般两周左右可以收到老师的反馈:会告诉你综合评价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里可能否定的东西会比较多,此时需要我们正视自己,积极对待,虚心接受,再去做针对性修改,毕竟在这个领域老师要比我们专业许多。
中期结束之后,代表论文内容基本通过了,此时可以着手准备预答辩,所谓预答辩,就是将自己的论文内容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老师在现场也会翻看我们的论文,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它跟答辩的主要区别在于,预答辩的老师正常都是我们自己学校的,而负责答辩的主席是外校的。
预答辩通过之后,就要进入查重,学校会先组织一次集中的查重,查重率低于15%是OK的,大于15%,是不能进入外审环节的。所以建议大家可以自己先做一次查重(维普网、知网等都可以做)。这里提醒大家,也不要过分追求查重率,个人不太建议查重率为0,最好还是要引用一些文献,但是不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我们可以把引用的部分标注出来,多读几遍,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见解。
查重通过之后,就会进入外审阶段,外审是一个等待时间点比较长的过程,总共会有三份评阅书,也就是三位外审老师给的意见。一般只要都是合格以上,基本上就代表外审通过了。但是外审通过了,并不表示皆大欢喜,评阅书里面的“论文不足之处和建议”是需要我们逐一回复的,并且要将回复体现在论文的修改里,所以外审评阅后的工作量还是挺大的。
4
答辩ppt的准备???
外审完成之后,就会进入最终的论文答辩环节。由于预答辩之后,我们的论文又经历了好几轮的迭代、扩充,所以需要把更新的地方补充到预答辩的PPT上。我答辩PPT的框架与论文一致,分为绪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现况分析与存在问题、问题对策与保障措施以及总结五个部分。PPT上不需要特别多的文字,只需要把我们论文的主干部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答辩的PPT也要有逻辑上的闭环,比如,你前面提出了几个问题,那后面就要有针对这几个问题的对策,对策是要与问题匹配的;其次,我们可以自主增加个第六章,就是针对前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保障措施。答辩与预答辩,大同小异,现场也会有老师做针对性的提问,我们需要把问题记下来。关于答辩部分的意见,现场需要答复,而论文部分的修改,后面会再给时间完成。
5
关关难过关关过,论文从诞生到上传的完整历程???
在论文编写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时间规划。按照我个人的schedule,基本春节左右可以开始着手准备,国庆节前后论文初稿差不多已经出来了。像现在是中秋节,就要尽快去图书馆把该借的书都借出来,我那时候去的是独墅湖图书馆,借了有八十几本,并不是每一本都细读了,但确实每一本都翻了,从找出与自己论文相关的内容,做上标记,将几本书进行对照,然后自己再做提炼,为文献综述那一块做准备。其实整个过程下来,对我论文起大的作用的,也就七八本。上面大致分享了论文从选题到答辩的整个过程,在最终按照答辩意见修改完之后,会形成一个PDF档,图书馆上有专门的链接,需要我们把论文上传上去,代表我们的论文就公开了,至此,整个论文的生命周期就告一段落。
6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如何在企业开展实践-找个部门做试验田???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我是做芯片行业的,为什么会做这个选题,这其实跟我的工作环境相关。大家都知道,芯片行业竞争是比较激烈的,限制条件也多,双创的背景下,创业企业面临创业风险高,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对于芯片产业动辄十年的精耕细作来讲,人员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所以我就做了关于公司员工绩效管理的选题,但最终迭代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单纯从论文角度来看的话,到最终答辩完成后基本算是结束了,但是在我的现实工作中,并没有说做到这一步就完了,在整个过程中,我是把我自己的部门作为试验田的,我会把相关的措施落实在工作中,再根据收到的反馈,作进一步的迭代、更新。其实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看起来是一篇论文的诞生过程,其实也是跟我们工作密切相关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问答环节Thequestion???
1
参考文献是都看了的吗?
张师兄Q&A
我参考文献总共列了72篇,前面36篇是都看了的,在论文里面都有一些标注;后面的读了,有一些启发,但不是特别多,只是跟当时论文写作时有一些相关性,所以还是列在了里面。所以,至少80%我都是看了的。
Thequestion???
2
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有拟定对策,是所有的论文都要写对策实施之后的效果吗?
张师兄Q&A
因为我们的论文都被定义为应用文,应用文就是有一定的理论,然后通过理论指导你的实践,再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得采集数据来证实原来是什么样子,经过这些改善之后,有一些效果,我们还得采集数据,来验证它。说白了就是,如果没有这些数据支持的话,论文就会看起来比较空洞,没那么有说服力。
Thequestion???
3
历年的MBA论文在哪里可以查到?
张师兄Q&A
题目的话,18级的我这里有excel可以参考;如果是论文全文的话,学校图书馆网站上有,在家可以用VPN登录。
Thequestion???
4
开题报告前,需要看多少参考资料呢?
张师兄Q&A
这个可以说是相当多,而且我开题还走了许多冤枉路,所以说开题一定要慎重。我文稿迭代比较多的地方,一个就是开题,第二个是中期。开题的时候基本就是方向没定,所以要看资料,看得非常非常多,而且很广,看到这个想要,看到那个也想要,这个时期属于收集情报阶段,那时候导师包括学校也有要求,要求至少读篇以上的参考文献,我那会下载了很多,基本上就是每天看。还有就是,如果中途方向变了,记得还要补看一些相关性的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的话,不要光看杂志,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可以看。看论文的目的是培训我们的写作思路,知道原来论文要这么写,先形成一个框架,然后再通过看文献,将内容填充进去。
Thequestion???
5
论文里面需要尽量标注参考文献的内容吗?
张师兄Q&A
这个还是有要求的,因为每次答辩,我们坐在现场听,老师经常提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个怎么脚注都没有”,会给人一种不认真的感觉。所以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这个标注做好,肯定是最好的。我当时也是,一开始洋洋洒洒写了好多,回过来大概是国庆假期的时候,突然发现脚注都忘了,所以又把书重新翻开,回去再找。如果当初在书里面就插上标记的话,将来往回填的时候也会容易一些。
所以,这个肯定是要标的,否则会被老师从预答辩开始,一直念叨到答辩结束(笑..)。
Thequestion???
6
刚离开工作岗位,短期内不入职,开题后没办法实施,也没有数据佐证实施效果,有什么建议吗?
张师兄Q&A
这个我有个建议,尽量总结前一份工作的内容,因为当时我们小组中就有位学姐就是论文写到一半的时候换工作了,但是她总结的数据都是前一份工作的内容,所以完全没有问题,老师评价也都挺高的。所以,如果你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看看自己在研几,如果刚刚研一,那还有时间;如果已经开始写论文了,那建议赶紧将之前的工作内容整理整理,自己再作个提炼、汇总,最好要有数据型的内容,因为没有数据支撑的话,到时候论文会很麻烦。
录屏链接
LIANJIE
百度网盘录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