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伤阳气。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推动之力,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则阳虚阴寒之病生。
古代由此诞生了阴疽之病名。
所谓阴疽,阴是指寒湿、痰淤。疽,是指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阴疽,即是由“寒湿”和“痰瘀”侵附于肌肉、筋骨、血脉之中,以致寒凝痰滞,腠理闭塞,经脉被阻,血瘀毒聚而成的疮肿、毒疮等。
分为流注、鹤膝、乳岩、瘰疬、瘿瘤等多种病型。
1、肿而不坚,痛而难忍的,是流注。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其特点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之象。
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
病由正气不足,邪气壅堵阻滞,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导致。
2、肿而坚硬微痛的,是鹤膝风等症型。
膝关节肿大,象仙鹤的膝部。故名鹤膝风。以膝关节肿大疼痛,而大腿和小腿的肌肉消瘦为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关节内各种原因引起的滑膜发炎、也就是骨膜炎,以及其他以关节肿大、积水、变形为特征的关节疾病。
病由肾阴亏损,寒湿侵于下肢、流注关节所致。
3、坚硬如核、初起不痛的,是乳岩,是瘰疬。
乳岩即现代乳腺岩。瘰疬又称老鼠疮,是主要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颈部皮肉间可摸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现代称淋巴结核等。
4、不痛而坚、形大如拳的,名恶核、失荣。
恶核是指核生于肉中,形如豆或梅李,推之可动,患处疼痛,发热恶寒。
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淋巴转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及鼻咽癌、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腮腺癌等。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病因为脾失运化,水湿内停,聚而为痰;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所致。
5、不痛不坚,软而渐大者,瘿瘤也。
瘿瘤又称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瘤是常见的头颈外科疾病。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高2~4倍。甲状腺肿物良性者多见,恶性者少见。
发于肌肤而坚硬如石者,为石疽。
多为生于颈项、腰胯或腿股间之肿块。其形如桃李或鸡卵,皮色如常,由小渐大,难消难溃,一溃烂便难好。
此症多因寒凝气滞所致。若向内溃烂,多成危证。亦有化脓而转为阳证的,较易痊愈。
上面这些症候,往往伴有全身虚寒症状,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体倦乏力等。以舌苔淡白,脉沉细或迟细为辨证。
如患处表现为疼痛还好,易消散,如果重按它都没有反应,没有痛感,而且很坚固的,便是毒根已深,要想消除它已经很不容易了,治疗上刻不容缓。
《黄帝内经》曰:“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
故治阴疽大法,无外温补和阳,散寒通滞。或化痰祛湿,祛瘀通络,使阳回阴消,或阴证转阳。
阳和汤,出自清代医家王德维所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治阴疽之祖方,世有“阴疽活命丹”之称。
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以阴寒散、阳气和之效,故名阳和。犹如自然界阳光普照,寒凝顿消,阴霾四散,万物茂盛,使阴疽速愈。
因其组方严谨,配方精当,受到医家们的重视,沿用于治疗一切阴证外科疾患。
阳和汤组成:
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黄1.5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1.5g,生甘草3g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
一为补血与温阳药物合用,形气均补。
二为辛散温通与味厚滋腻之品相配,起到补中寓散、寓通,而无壅滞滋腻之弊的作用。
故而药物基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温补营血药,即熟地、鹿角胶。
第二类是辛散温行药,即肉桂、姜炭、麻黄、白芥子。
方中重用熟地味厚滋腻,以温补营血,配伍血肉有情之鹿角胶,以生精补髓、养血壮阳、强壮筋骨。
两药合用,“补之以味”,既养血,又补阳,以治其本。
姜炭为苦温之品,入血分,温经散寒,肉桂乃辛甘大热之品,功擅补火助阳散寒;两药合用,温通经脉,破阴回阳,“温之以气”。
麻黄散寒宣通,发越阳气,开腠祛邪,白芥子辛温气锐,性善走散,搜剔皮里膜外以消痰散结。二药可助姜、桂以散寒凝。
麻、芥、姜、桂诸温药合用,又可制熟地、鹿角胶之滋腻,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加生甘草则解毒和药。
全方共成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剂。
两则阳和汤验案:
1、治疗“乳房纤维瘤”、“乳腺增生病”等
一患者,30多岁,生育后4年患疾。
双乳肿块,始左后右,先后不差半年。初按各约柿饼大,隐隐作痛,当时正值经前,用揉按热敷的方法,待经水过后能自行消散。
经后肿块反渐增大,疼痛加剧,医者拟疏肝理气、化痰消结施治,方用逍遥散加减,经治1个月,痛略减轻,而肿块坚硬不软。
后又四处求医,用药百余剂,症多无减。视其人,面白无泽,形体消减,双乳高大,形如覆碗,皮色不变,质地坚实,触之拒按,胀痛缠绵,心悸肢冷,脉沉弦滑,舌淡苔白而腻。
据其见症,乃属血虚寒凝、气滞痰结,法当温经通络、化痰消结。方用阳和汤加三棱、莪术、夏枯草、香附等。投药6剂,嘱其舒畅情志,忌生冷发物。
6剂药后,患者疼痛大减,肿块可近,但质地仍坚,未见缩小,此乃寒痰初化,经络略通,故治则同前,倍用白芥子,重用三棱、莪术、鹿角胶,以助温阳补血、行气化痰之功。
15剂后,患者疼痛消失,肿块消散大半,推之移动,质地变软,继用前方,两乳痊愈。
本病常见是肝郁气滞所致,故在发病初期,拟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法,可取功效。但病久肝郁及脾,痰气互结所致坚实的肿块,并非疏肝所能散。
故采用温经通脉、破瘀散滞而消痰结之法。
阳化汤使癖块温化凝解,加三棱、莪术、香附、夏枯草,行气破血化痰软坚,取效更速,犹如离照当空,寒冰解冻,肿块速见消散。
2、治风湿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
男性张某,系新疆农场浇水职工。以腰脊冷痛、牵及左腿麻木酸痛三年,到处求医。医院确诊为风湿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用理疗、封闭、针灸等医治罔效。
因长年腰痛,活动不便,步履艰难,稍遇风寒,即痛而汗出,呻吟不已。患者曾服活血通络药加乌头、马钱子之属,虽痛减一时,但一经停药或天气转阴则痛复作。
年10月邀我诊,诊得患者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畏寒怯冷,腰痛如被杖,触之愈甚,舌质黯淡,脉沉细无力。
证属虚寒性痹痛,给予阳和汤加
黄芪、当归,一个补血,一个补血。
山甲(可用薯蓣的根茎代替)舒筋活血,祛风消肿。
地龙治关节痹痛,肢体麻木。
加白酒50毫升水煎。
连服十剂,患者腰痛显著减轻。又投十剂,已能俯仰。唯左腿仍麻木酸胀,于前方加
木瓜舒筋、牛膝活血强筋走下。
再进十剂。此时患者面色略转红润,自感周身发热,诸证减其七、八。
后嘱以阳和汤合八珍汤加蜂蜜收膏,徐徐治疗,连服半载,随访两年,已告痊愈。
除了以上,近代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将阳和汤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及其他如肿瘤、慢性溃疡、骨髓炎、窦道瘘管、甲状腺结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许多难治性疑难杂症。只要辨证得当,往往收到奇效。
以上部分摘自
《难病奇方系列丛书:阳和汤》,于华芸,徐日强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年1月。
《北方医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袁今奇。
提醒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