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PE模型在二胡大班化教学中的育人实

CEAPE模型在二胡大班化教学中的育人实践研究

金教院附中舒蔓

简历:舒蔓,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就职于上海市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担任学校团队干部、艺术总辅导员。金山区骨干教师。多次荣获上海市艺术教育优秀指导教师奖,金山区首届“金穗杯”中青年教学三等奖,金山区第八届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上海市艺术德育教育实训基地成员。多次指导学生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

摘要: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接触到二胡,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办二胡大课教学。针对二胡这一器乐的特性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每个年级中接触过民族器乐或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部分学生进行统计分析。笔者积极探索了CEAPE二胡大班化教学模式,挑选具有器乐基础和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将其重点培养成为“小圆心”,而其他学生在“小圆心”的指导下,能解决基础学习难点,掌握了二胡基本演奏技法,提升了整体音乐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1、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教育之基础就是以美化人

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教育之基础就是以美化人,学生在懂得美、了解美、欣赏美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美的事情,有美育的坚硬基石才能搭建起学生核心素养的巨峰。学校根据这一要求开设了丰富的群育课程,二胡演奏课便是其中之一。而如何有效解决师生比例失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课程等,是任课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

2、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之创新就是知行合一

二胡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民族拉弦乐器,需要控制音准,左手按弦、右手拉弓,有8种指法、9种弓法。经过最初阶段的学习,左手手指的差异性可能会导致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二胡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降低对二胡的学习兴趣。这些学生因无法适应练习进度,遭遇二胡学习中的鸿沟。这一阶段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叫做“临界值”阶段,与著名二胡教育家刘长福先生指出的二胡演奏中的“高原现象”不尽相同。“高原现象”一词源自心理学,指在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的过程中出现的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心理学“学习曲线”中所谓的“高原”表现为曲线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不上升,或甚至有些下降。这种“高原现象”在学习二胡演奏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高原现象,是本人在教学的实践中一直探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CEAPE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实施

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借用西方社会较为流行的“同伴教育”理念,通过“小圆心”来以点带面,利用学生之间年龄相仿、学习背景及沟通方式相近等特性,构建CEAPE二胡演奏课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小圆心”能锻炼二胡演奏能力和学习毅力,培养艺术修养,提升联想力,还能发展沟通交流能力、客观分析能力、合作力及表现力等。而接受“小圆心”指导的学生也能提升二胡演奏水平、音乐素养和其他综合能力。

图1CEAPE

第一阶段:创新力(Creativity)

首先,由二胡专业教师在全年级96名接触过音乐训练的学生中挑选出20名“圆心”,平均分配到各个班级。在各班中,以“小圆心”为中心,自行挑选同伴组成一个圆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在第一堂课上,老师组织“小圆心”与他们自选的伙伴开展座谈会,一是促进整个小圆周的沟通交流,二是让“小圆心”充分了解组员们现有的二胡水平,找到伙伴的薄弱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逐一攻破。如伙伴A的二胡音准好,但识谱慢,可以通过自创的记忆方法来提升识谱速度;伙伴B的拉弓、推弓姿势不正确,可以经由某种练习方式加以改善等等。此外,这种模式一改器乐课的授课传统,从由一名教师在台上带领全班学生练习,转变为以一名“小圆心”带动身边一整个圆周的创新形式(见图2),既解决了目前学校里“学生多、老师少”的难题,又充分开发了优秀学生的综合能力。

图2传统课堂模式与“小圆心”授课模式对比

第二阶段:活动实践(Experience)

1、初步尝试

每个小圆周内的小伙伴在“小圆心”的带领下,进行指法弓法练习、识谱练习,学习相关乐理知识,并演奏教材上的曲目。“小圆心”可以根据伙伴们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布置任务,让大家练习不同的曲目。如此因材施教,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其他学生攻克难点、弱点,而非像传统课堂上的齐奏练习。伙伴们围坐在“小圆心”身边,还能近距离地观察正确的二胡演奏姿势,随时随地向“小圆心”请教演奏技巧。比起教师,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为有效,且“小圆心”有许多小窍门(见图3),学生们更容易接受这些同龄人总结出的学习心得。

图3小圆心设计的符合同伴记忆的方法

为了帮助小伙伴更好地演奏曲子,“小圆心”会监督伙伴们进行晨练,并利用午休时间共同练习演奏曲目。“小圆心”会对组员的每日练习进行打卡(见表1)

日期

时间

练习内容情况

晨练

7:30-7:55

空弦、音阶练习良好

午练

12:30-12:55

《茉莉花》

社团

15:40-16:40

G调音阶

表1每日练习进行打卡

并用每日作业进步卡(见表2)记录小伙伴的点滴进步。教师作为“小圆心”的指导者与支持者,在社团活动课上对他们开展进一步的训练,强化巩固已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更高级别的演奏技巧。当“小圆心”们对教学有困惑的时候,也能向老师求助,一起研究如何提升组员的二胡演奏水平。圆心与圆心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交流,分享教学心得,碰到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老师则引导“小圆心”归纳总结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利用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圆心式教学的优点。

日期

等级

每日评价作业

节拍击奏

A

节奏较稳。练习曲二、三拍击节奏

识谱视唱

B

音准较弱。

练习曲二、三视唱

基础演奏

C

基本完成,连贯性不够。继续练习。

表2每日作业进步卡

第三阶段:成就达成(Achievement)

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来展现。学生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有较强的表达欲,此时要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机会,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阶段,“小圆心”带领小伙伴们一起演奏展示,合奏模式有助于缓解组员的焦虑心情,给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提供展示机会。双方各取所需,小伙伴可以借此挑战自己一人无法顺利完成的曲目,利用阶段实训(见表3)提升演奏水平;而“小圆心”则可以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演奏曲目的理解。对于那些进步较快、信心足够的组员,则可以安排他们独奏展示,有时还可以邀请老师共同参与以示鼓励,作为他们努力练习的奖励。

阶段

曲目

目标达成

第一阶段

《我爱北京天安门》

熟悉D调第一把位弓指法

第二阶段

《田园春色》

能够将附点音符以及前、后十六分音符拉准确

第三阶段

《茉莉花》

能够控制G调二把位音准

表3阶段实训曲目

第四阶段:学业表现(Performance)

这部分包括评价与考核两方面内容。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基于演奏结果,更注重过程,还要仔细比对每一位同学开始与结果之间的差异,包括识谱视唱、音准把握、基本演奏、技巧掌握等各方面内容。同时,评价人员从教师评价扩大到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每位学生都要对自己的个人表现和组员的表现进行打分(见表4(a)),而教师则对“小圆心”及其伙伴的各项知识技能进行考评(见表4(b))。这些评价分散到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与“小圆心”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明确组员们需要进一步练习的内容。

_

个人表现

小组中表现

乐队中表现

自己

良好

有时缺乏耐心

演奏流畅

伙伴

优秀

完成演奏、帮助同伴

背诵演奏

自己

良好

完成演奏、自主练习

识谱演奏

伙伴

尚可

需进一步练习

未参与演奏

表4(a)个人表现和组员表现评价表

日期

技能

技巧

乐理知识

音乐感染力

圆心

G调二把位流畅

换把流畅

完全掌握

有一定的乐曲完成度

伙伴A

G调一把位在学

D调二把位音准

基本完全掌握

熟悉乐谱

伙伴B

D调二把位在学

D调一把位音准

基本掌握

看谱演奏

伙伴C

D调一把位在学

两手配合

勉强掌握

有待加强

表4(b)“小圆周”评价表

第五阶段:品德修养(Ethics)

“小圆心”与组员在每节课堂、每次展示中的表现能够反映他们的音乐素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音乐更是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课程。在小圆周中学习二胡演奏,组员之间需要充分沟通、友好合作。长期的互帮互助能增进感情,深厚的友谊又能反过来促进学习。如此,每一位组员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乐器之美,磨炼自己的耐心,并习得一定的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艺术感知创意表达

审美情趣文化理解

图4品德修养、审美能力

如图4所示,教师带领学生入门,欣赏音乐之美,以美导德;学生们有机会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用自己的方式诠释音乐,以美辅德;在练习过程中了解不同曲子背后的故事,对比中外音乐文化,以美载德;学生通过整个课程提升审美情趣,学会感受美、鉴赏美,以美促德。所有的一切都围绕“德”,将学科知识技能与德育融合在一起,渗透进每一次活动。

三、成效与反思

以“小圆心”为抓手的二胡大班化教学是经过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将困难的二胡演奏巧妙的化解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媒介式的教学方式,解决了大班课时不够,教师一对40+的失效讲解,为了考虑教学进程而没有把重心放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1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