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写论文,文末的参考文献不写得高大上都不好意思发出去。
导师告诉我们:你的论文可以短,但是你的参考文献一定要长!
而且必须要官方权威发布的那种,
让人一看就有那种,我的天,真是高端高级高深莫测我信了的感觉!
这不,最近就有某微博网友“嘲讽”某篇论文的参考文献:
这篇论文的标题是《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发表在《应用数学和力学》年05期。
这个微博截图一出,很多网友顿时不淡定了,
纷纷表示我国学术堪忧进而嘲讽谩骂,
然而,其实这并不是截图者的本意,微博作者其实是在说反话,
因为,这篇论文的作者其实是——我国大物理学家钱伟长。
钱老的个人履历是这样的:
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之一,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共发表论文余篇,他被称为是“万能的科学家”。
在海外留学时,钱老与导师仅用50天就共同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当时这个文集里被一起收录的文章作者还有爱因斯坦、冯·诺依曼、铁木辛柯、科朗等,年仅29岁的钱伟长是唯一的中国学子。
年,钱伟长
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
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
18岁那年
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
考进了清华大学
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
钱伟长在一夜之间
做了一个决定:
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飞机大炮。”
钱伟长属于严重的“偏科生”
在之前的录取考试中
物理只考了5分
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
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
全部时间和精力
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
四年后
他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
并且成绩优异
“那时候跟我一样拼命的有华罗庚。我是很用功的,每天早晨5点到科学馆去背书,可是华罗庚已经背完了。”
之后
钱伟长有机会去加拿大学习
拿到博士学位后
他又去美国做博士后
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
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
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
此时他选择了回国
回国
一个勇敢而危险的决定
他多次提出要回国
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
年5月6日
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
和几本必要的书籍
从洛杉矶乘船回国
当时他34岁
“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
他的研究项目五花八门
他推导过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
还研究过汉字计算机编码
发明了获奖的“钱码”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
钱伟长最关心的是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他为建立上海大学倾尽心血
但他没有领过校长的工资
也没有享受过校长的福利
年7月30日6时20分,钱伟长病逝于上海,享年98岁。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这样形容他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
顺逆交替,委屈不曲
荣辱数变,老而弥坚
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
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再来看看钱老的这篇论文: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本人未见过甬江大桥的设计,但曾到现场参观过”
“未曾听见有关技术人员具体解说过.....只是目测估计...”
是不是感觉,大师就是大师,随便写写也很厉害的样子?
没错,看多了正规规范的文献引用,猛然间看到这种不是那么精准甚至有点“搞笑“的文献时,确实会有一种错乱的感觉。
真的可以这样吗?那我们可以模仿吗?
那慧慧告诉你,你怕是在做梦。
实际上,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参考文献还是有很多的:
比如这篇表示,参考文献来自于"私下交谈“。。。
这篇论文表示,参考文献来自于——C盘。。。
在学术研究中观点很重要,如果你引用了没有文字记录或未公开记录,就可以标注为PrivateCommunication。
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如果你是个牛人,那么你说的某句话可能都能成为参考文献,
但是,如果你只是个普通人,
那还是洗洗睡吧!
最后,慧慧劝大家:
踏踏实实做实验,老老实实写论文,规规矩矩写参考文献!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