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的号角因果识别内生性固定效应那些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

本文作者:妙自居士,某高校经管专业博士,系『经管定量笔记』资深粉丝;本文撰写于年3月21日星期日。在这里,十分感谢“妙自居士”博士的赐稿,感谢他说真话并分享心得体会,因为他所探讨的问题,的确是当前学术界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另有一篇推文导读:近几年,身边的学术圈出现了几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不知道从何时起,发现圈子的有一部分年轻人“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一星点沙子”,我不晓得是人改变学术环境,还是学术环境改变了人,还是自身完美主义的追求,又或者是受到他人的影响。扪心自问,日常三省吾身,是不是自己变得很mean了???茶余饭后之余和小伙伴们聊天,当然也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哈,权作饭后谈资。有小伙伴说,“听人说,有人看见文章没有控制个体固定效应的,一律封杀,直接拒稿”,听得本人小心心大吃一惊,这样太容易不分青红皂白就一棒子把人乱棍打死,当然了,小伙伴也有说,这么做确实也不妥。不过说实话,对小伙伴的吐槽没太上心,因为此刻我在想深层次的原因,现在年轻人到底怎么了,何以至此呢?首先必须承认,本人不是科班出身,没有资格对这个严谨的学术话题进行精准的研判评价和对问题进行识别修正。只是个人感悟的一些直觉,权当一笑而过。其次,必须明确,控制个体固定效应确实是严谨学术研究首要考虑的事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追求和喜欢学术的人大部分都是完美主义者,尽善尽美是第一要务。但是仅凭一篇文章没有考虑个体固定效应就大开杀戒,一棒子下去,必料亡魂无数。下面本人就谈谈为什么“没有个体固定效应直接拒人于千里之外”是一种偏激极端的方式,是特别需要值得商榷、值得审稿人仔细推敲琢磨掂量、值得整个圈子重视的事情。挥棒拿刀容易,再收回已是另一番光景,还望棒下留情、刀下留人,慎之又慎。以下仅是个人拙见,不喜勿喷,仅供参考。因为经济管理领域分门别类研究繁多,隔行如隔山,不是自己主攻的领域真的不易评判。本人是专攻微观企业行为的,数据也多采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数据,或许在西方学科分类应归为公司金融(公司财务)吧。“须弥芥子自相洽”,在这个领域,又是一片大天地。纵览这个领域的期刊文献,控制行业固定效应+年度固定效应,即所谓行业年度双重固定效应也可以,原因之一是样本量足够大。因为样本量越大,数据就越可能逼近正态分布,不同模型间的结果就越趋向一致(只是个人理解,若有误,还望见谅)。庆幸的是,无论是国内工企数据库还是上市公司数据库,涉及微观企业研究的数据量一般都比较大。就本人观点来看,控制个体年度固定效应当然是最理想最佳的,是需要优先考虑的。但是,生活不一定是完美的,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倘若作者绞尽脑汁想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选题(他自己必会谢天谢地,把自己感动得涕泪交流,做学术真不容易),一跑回归,个体年度双重固定效应没星星了,然后可能真的眼冒金星,双目无神了,不得不吐槽,做科研的苦。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可以退而求其次,考虑行业年度固定效应,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定要记住,样本量要足够大,至少公司金融或者财务会计领域认可这种做法,也有先例可遵循。去年学界王教授和聂教授等一大群青年学者曾经发起一个“如何审稿”的倡议或者说是问句式命题。本人将主要内容摘录下来,此处仅供参考和细品,若有侵权必删。

复旦王教授(-6-:11):作为审稿人,你是去帮助编辑发现有意义的研究,还是做一个identificationpolice,为了拒稿而拒稿(这样做太容易和cheap了)?这是一个品德问题。Choosetodogood.

包教授(-6-:35):是的,作为审稿人,对于有价值的题目,我从不会因为作者不用很大力气就能改好的技术问题或本来就没有绝对对错高下之分的观点和方法论分歧拒稿。可惜,我遇到的审稿人很多都不是这样。

镜湖南岸(-6-:11):这两年能看到的审稿意见,大多火力十足!

聂教授(-6-:36):我多次跟编辑部说:文章好不好,先看主题;如果选题足够好,技术问题是次要的。但是很多年轻审稿人就喜欢找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内生性、指标不合理,理论模型假设不合理。这些问题,我培训一个三岁小孩都可以提。这就是为什么论文”精致地平庸“(PS:此处笔者删了几个字)。希望学术界有所改变。

fyzssci(-6-:16):内生性等技术细节可以为主题让步

………(一大波青年学者参与)

言归正传,其实核心问题,问题故事重要还是因果识别重要,当然,都很重要了,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本人认为,问题和故事更重要,适当的因果识别是辅助。必须承认,“个体固定效应确实可以缓解一部分内生性问题”,但是公司金融或财务会计领域,乃至整个微观经济数据领域,经济变量万千联系,内生性问题,不可避免,只能尽可能缓解,而不能彻底消除。其实关于内生性问题,一直喋喋不休,争议不断。当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确实是要考虑它,尽可能地用研究设计缓解它。关于内生性问题,也有学者分享一些观点(版权属分享心得学者所有)。赵教授_公司金融(-8-:49):一些年轻的公司金融学者常常夸大了内生性的重要性。内生性固然重要,但是金融学不是计量或统计,否则就是弃本逐末。过于强调内生性则导致研究问题的狭窄化,琐碎化。确实,当审稿人在挑你的论文的内生性问题的时候,可能其实只是对你论文其他更重要的方面(story,研究问题,贡献)不满意。期刊主编伦敦商学院的Edmans在这篇论文O网页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1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