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中的问题与决策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突显和简政放权的实施,我国巨大经济潜力进一步得到释放。然而,经济的腾飞也会加速资产的贬值。本文从企业资产减值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介绍,总结了各类资产减值的处理方法,并指出了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其次,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内容的分析,发现企业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决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盈余管理

随着“互联网+”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进步迅猛,企业产品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导致企业的资产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甚至毁损,这大大缩减了资产的价值,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不准确。同时,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对象。为了能够如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发现目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企业中的资产减值会计信息做出研究。

一、我国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的现行规定

我国会计准则中有明确单独的一项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但其中只规范了一些不允许转回的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等,而其他的资产则分别在各自相关的准则中规范,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范了存货的跌价核算,第22号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规范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工具减值的计量等。

由于适用的准则不同,各类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也复杂多样。因此,笔者将主要的几类资产减值处理方法进行了汇总,见表1。

然而,尽管在国际趋同的大方向下,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仍存在着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是否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36)、《英国会计准则第11号——固定资产和商誉的减值》(FRS11)均认为资产减值可以转回(除商誉外),因为资产可以体现为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应该随着未来经济利益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号——长期资产减值与处置会计》(FAS)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CAS8)都认为规定的资产在计提减值后不应转回,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防止企业盈余管理。

二、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内容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主体借由财务报告或其附注等各种形式,向利益相关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的信息,指导报表预期使用者做出决策。资产减值会计信息属于会计信息且内容广泛,笔者根据影响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因素,将其内容分为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两大类。

(一)非财务信息

1.资产减值的迹象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关于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从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信息来源两个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外部客观环境主要侧重于宏观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如,资产价格非正常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方面的不利导致资产陈旧过时的信息;利率变更对资产的现值计算的影响等。内部信息来源则主要侧重于资产本身未来产生现金流入的能力,比如资产是否被长期闲置、被毁损或者其产生的现金流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低于企业预期的报酬等。

2.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目标

一是发行股票和上市动机。上市公司要想首次发行股票并获得上市资格,经营业绩必须要达到一定指标,其盈利水平、发行公司的规模和持续经营时间等都要满足限制性规定。二是利润平滑动机。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属于财务管理中一种传递信号的作用,实现的经营利润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较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1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