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一年一度的两会时刻,往年不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学者提案,代表学术圈发声。今年代表们都提了啥?跟着小编一起来听听全国“两会”科教声音吧。
圈内热点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让知网免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景倪闽表示,由于行业垄断的原因,作者想下载自己的文章,都需要付费,“不敢去找知网”。此外,知网对学校的报价不断上涨,“高校也很被动”。
在今年递交的提案中,提到了关于让中国知网向国内民众免费开放的建议:“在暂时不能免费的情况下,建议中国知网应该不断降低使用费用,而且相关资源要设定一个知识使用期,超过一定期限,比如3年就应该全免费;对青少年学生群体开设“绿色通道”,让他们免费获取专业文献;
同时知网及其他占据垄断地位的互联网渠道商应该成本透明化,逐渐降低知识获得成本而不是增加价格。”
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
提高博士研究生资助和津贴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表示,“目前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许多问题依然突出:分类目标不明确,研究生资源分配、培养管理制度需改善,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科研的氛围和条件有待提高。”
据此,他向大会正式提议,希望将学术型硕士培养定位为博士研究生的预科,构建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科研骨干一体化的连续培养体系,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向性更强,缩短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
同时,他还认为,研究生津贴和资助较低,建议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
建议不要压缩重点高校科研经费
5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表示,国家经济遇到困难,高校也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但正值科技攻关的关键时期,高校又是国家的科研主力,建议不要压缩重点高校的科研经费。
教研改革
中科院院士沈岩:
建议取消各类职称评审,弱化院士社会影响力
5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岩建议教育部将博士学位管理下放到大学,取消大部分科技成果评比,取消各类职称评审,弱化院士社会影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
人文社科期刊要多支持青年学者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带来了“人文社科期刊要多支持青年学者”的案,提出“由于杂志的相关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对青年学者发表论文存在明显歧视,亟须从改进期刊管理机制入手,树立关心青年学者的刊物导向,对青年学者独立的论文发表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宁夏政协副主席马秀珍:
“唯论文”导向致大量科研经费流失,需破除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政协副主席、宁夏卫健委主任马秀珍今年向大会提交了《改进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引导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相关提案。
针对现今国内“唯论文”现象,她认为“唯论文”导向不仅导致大量科研精力偏离,还导致了大量科研经费流失,我们必须重视起来,要坚决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学术期刊,改进完善学术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等。
医院院长葛均波:
让“板凳甘坐十年冷”得到更多褒奖
5月24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委员进行大会发言。全国政协委员、医院院长葛均波表示,科技领域作风和学风建设任重道远。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社会需求、紧跟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和伟大斗争中。
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形成踏实苦干、勇攀高峰的氛围。
致公党北京市副主委顾行发:
建议科技人员延迟退休支援乡村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副主委,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顾行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今年他的提案之一是延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支援乡村中小学教育。他建议,将一部分科技人员的退休年龄延迟到63-65岁,让他们下乡支援乡村教育。
“如果3到5年内有这么一批人来为乡村的教育服务,我们的教育科技力量将发展得无与伦比”。但他也强调,这个政策应该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匹配,千万不能有强制性,更不能变成乡村的一种负担。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建议:
改革“一刀切”大学评价体系减少排名性评价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优化评价体系引导大学高质量内涵特色发展的提案》,建议对当下“一刀切”的大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应建立并健全分类别分领域分学科的评价机制,减少综合性、排名性评价。针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不同维度建立分类别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特点构建差异化评价模式,探索交叉学科专项评估,引导高校准确认知自身改革发展的成效和不足。
在优化完善评价体系过程中,充分发挥一级学会、学科评议组等咨询、协调作用。同时兼顾社会声誉等因素,引导高校倾听学界、业界、媒体、大众等不同群体的意见,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口碑。”
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
对办学质量不高、保障不力的高校,
可探索退出机制
5月26日,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高等教育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的建议》。其中提及,对办学质量不高、条件保障不力的高校,可探索通过多种方式退出,推动高等教育健康、高质量发展。
比如创新高校招生计划管理模式,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对高等教育规模和招生总量作出规定;建立高校招生计划弹性管理机制,实行高校招生计划指标核定与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状况、高校经费保障水平等挂钩。
扩招生源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
现在硕士招过多,博士太少,应扩招博士生
刘昌俊说,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中博士生招生占比小、硕士生招生数过多,已经很不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科建设、基础研究的需求。
尤其在一些亟需突破的关键学科领域,博生不足已经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刘昌俊表示,将在会上提出关于优化研究生结构、提高博士生招生比例、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
建议新一轮新增硕士指标向湖北倾斜
在打赢疫情防控的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之后,湖北迅速转向打赢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要想打赢这些战役,显然需要依靠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建议新一轮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向高教大省湖北以及湖北民办高校倾斜。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
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招生计划给河南倾斜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介绍,今年他有两份提案涉及河南研究生教育。
“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但是教育规模与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严重不匹配。”因此,他在提案中建议,一是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上给予更多倾斜。二是在研究生招生计划上给予更多倾斜。
研究生培养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
建议对研究生毕业生进行分级评价!
将硕士学位分等级!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表示,当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认定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英国一直使用等级制对研究生毕业生进行分级评价,同样的硕士文凭会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不同,颁发不同等级的硕士学位。大部分分为通过、优和卓越3个等级。
他建议,尽快出台研究生毕业生等级划分细则及评价办法。对研究生毕业生进行等级评定,明确是几等学位,使国内的研究生毕业评价更加公平全面,为毕业学生以及企业提供更加合理的选择参考。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建议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出台相关标准
5月23日,澎湃新闻从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处获悉,其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坚持“以体育人”切实加强改进大学体育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素质的提案》。
其中建议,将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出台研究生体质测试标准,鼓励高校通过建立体质健康档案、在评奖评优中设置体质健康线、为毕业生颁发体质健康证书等措施,增强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探索将研究生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纳入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施一公院士:
一流高校应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两会,施一公院士表示科技与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仍是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