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稼雨索引与故事类型研究文献搜集

摘 要:故事类型研究需要“竭泽而渔”的文献搜集力度,其文献搜集渠道也需要多样和充分。在电子数据检索被广泛接纳的当下,纸本文献索引使用仍有其必要性。以类书文献索引、史传文献索引、集部文献索引和研究论著索引等对故事类型研究文献搜集的作用和方法为例,亦可说明文史研究领域纸本文献及其含索引在内的检索方式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关键词:索引;故事类型;文献搜集

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5––

引言:故事类型暨一般文史研究是否需要纸本文献索引?

故事类型研究需要“竭泽而渔”的文献搜集力度,其文献搜集渠道也需要多样和充分。“索引”也是其中重要一个方面。“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索引在中国古代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等,最先出现于明代,但使用范围有限。国内大规模使用索引主要是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而引进的。“索引”专指将古籍原文通过信息提取排列供检索使用的查询方法。20世纪初,在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想方法影响下,很多学者有感于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中检索方法落后于历史文化主体研究的状况,不断提出和倡导加强索引编制研究工作的呼吁。年,燕京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组建哈佛燕京学社,嗣后成立引得编纂处,编纂过一大批历代经史子集重要典籍的“引得”。这批引得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索引工具书,直到今天还在发挥其作用。从那时开始,索引(引得)成为中国大型出版物,尤其是古籍文献重新整理出版时(如《十三经注疏》,标点本二十四史等),索引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对于索引的功能认识和使用开发也突飞猛进,大量古籍文献被数字化处理后可以进行任意字检索。这对传统纸本文献包括索引在内的各种检索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人认为纸质版索引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有些年轻学者和学生为图方便省事,也往往把电子数据检索作为唯一灵丹妙药,很少光顾纸质版古籍文献和相关索引检索方式了。

笔者本人对先进科学技术在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方面在作用从来持积极态度,但同时也反对把电子数据检索绝对化、唯一化的态度和做法。在我看来,至少在短时期内,文史研究领域纸本文献及其含索引在内的检索方式还不会被电子文献数据检索所取代。理由如下:

其一,可供检索的数据化电子文本数量有限。文史研究对于古籍文本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凡是世上出现过的文献,对于研究者来说都是多多益善。但现有已经被数据化可供检索的古籍文本显然远远满足不了这个需求。无论是几个在线检索的大型网站,还是《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国学宝典》等电脑安装版检索软件,收书数量都比较有限。仅仅靠从这些网站和软件上检索出来的文献材料结果就要来做高水平的文史研究,我是不能认同的。大量尚未经过电子数据化处理的古籍文献,仍然还需要用传统检索方式,主要是索引的渠道来解决;

其二,电子文献数据错误难免。纸本古籍文献内容变为数据化电子文献,一般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完全人工录入为可编辑文本,二是经过专用软件扫描识别,经过人工校对,转化为可供编辑文本。这两种方式都很难避免输入和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错讹问题。要想发现和解决这些错讹问题,也必须回到纸本文献原件来核查校对。

其三,一般情况下,电子古籍文献文本不能作为学术论文和著作的文献版本依据。所以,即便用数据化电子古籍文献检索到原文,在正式学术论著使用时一般还是需要采用该文本相关纸本文献版本作为文献依据。这样,在电子文献解决文献文字所在位置的基础上,还是需要索引检索方式,查找到该文字在相应原始纸本文献中的位置进行阅读使用。

以上三点是就文史研究一般情况而言,作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门研究视角的故事类型研究,在文献材料搜集时,索引还有其一些从一般到特殊的检索手段作用。为方便说明问题,现将与故事类型研究相关(旁及一般文史研究)所需索引做一般性梳理介绍。

一、文史研究索引概况

在使用各种索引工具书之前,应该对索引的类型,及其编制方式和检索方式等做一些基本了解。

(一)关于索引的类型

纸质版古籍文献和相关研究型工具书的索引,按内容性质,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类书文献索引。2.经史文献索引。.集部文献索引。4.子书文献索引。5.论文索引(学术期刊数字化之前的论文编索引,是必要的。)

(二)索引的编制和查找方式

索引的编制方式大约有4种:

1.书名和篇名索引(集部、类书),此类索引以书名或具体篇名为检索主题词进行编制,可以查询具体的书名和篇名。如《四库全书总目》书后所附《书名索引》可以书名为检索主题词查询该书所收所有具体书名提要内容;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中的篇名目录索引能够检索到具体作家名下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具体篇名位置(如郭璞名下能检索到《巫咸山赋》等8篇散文作品篇名所在页码)。

2.人名索引:此类索引主要用来检索人名,包括三种人名索引,一是史传人物人名索引,用来检索历史人物传记文献情况,如《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能检索唐五代时期人物在两《唐书》及其他若干种野史杂传中传记资料文献,《二十四史人名索引》可以检索到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传主纪传和非传主所有出现文献材料;二是作者人名索引,用来检索历史上各类文献作者名下作品情况。如《四库全书总目》书后所附《作者索引》可以检索到《四库全书总目》每位作者名下所有作品位置线索。三是作品中出现人名索引。如《太平广记索引·人名索引》可以检索出《太平广记》作品内容中出现所有人名文献材料,《唐五代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人名索引》则能检索出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中出现人名事迹材料。

.主题词索引:主要是部分类书对书中单位文字内容的主题词索引,如《初学记索引》中的《事对索引》,《山海经索引》中的山川名、神怪名、植物名等等,均属此类。这类索引数量不多,但用处较大。对于故事类型研究按故事主题搜集文献材料的需求来说,尤为重要。

4.全文索引:指对被索引文献全部文字的检索索引,信息量最大,可以逐字索引。从技术角度看,目前已经被数字化处理可供检索的电子古籍文献已经具备全文检索功能。但同样从技术角度看,数字化处理的电子文献仍有失真的可能,用纸本全文索引作为补充手段,也十分必要。不过因全文索引编制工作量巨大,产量有限。目前比较通行的全文检索索引主要有叶绍钧编《十三经索引》、李庆编《文选索引》、日本高桥清编《世说新语索引》等。

(三)检索方式

索引的检索方式主要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燕京引得处”所编诸多引得均采用洪业所创“中国字庋撷”检字法。现当代文献书籍则多用音序、笔画检索方式。

二、关于类书索引及其使用(一)类书综合介绍

类书是文学成熟的产物,最早的[W用1]《皇览》的出现大体伴随着文学的独立而出现。六朝文学以前,实用性文学与纯文学界限不清,骈文、赋出现后要大量使用典故,类书则应运而生,便于写文章作诗时查找各种资料。类书对于故事类型和相关文史研究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类书编排体例自身优势所具有的资源集中,便于使用的特点。类书的编排体例一般是按“以类相从”方式,即从宇宙之日月星辰,到人间之万物品类,再到社会之组织制度、人物事迹和文化艺术等。这种编排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把前人文献中同类文字内容汇编在一起,内容集中。这能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方便,节省翻检之劳。对于以故事类型为研究对象的材料搜集来说,这种文献编排方式就显得更有实际用处。在同类内容中往往能一下子解决很多相关文献资源。

其次,类书的辑佚功能有助于故事类型研究和相关文史研究发现亡佚或罕见材料。类书的材料来源为前代各种文献,其中很多文献已经亡佚,赖类书的收存而能得以保留原书一鳞半爪。所以,利用类书材料进行文献辑佚是古籍整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这其中也就自然包括故事类型可能亡佚的珍贵材料。有些古籍原书不存,但类书却有可能为故事类型文献搜集提供有价值资源。

以上两种作用如能相互交替使用,则效果应该更佳。

(二)常用类书与索引

在掌握使用类书索引进行故事类型和相关文史研究材料搜集工作之前,最好能对类书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这些相关著作主要有:《类书简说》,刘叶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著,中华书局,年;《类书流别》,张涤华,商务印书馆,年;《中国类书》,赵含坤编著,河北人民出版社,年;《中国类书总目初稿:书名著者索引篇》,庄芳荣编,台湾学生书局,年。

(三)唐代类书及其索引唐代是中国古代类书第一个高潮繁荣期,出现很多重要类书。这些类书在中国古籍文献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号称“四大类书”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则是重中之重。

1.《北堂书钞》为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所谓北堂,指隋秘书省的后堂。全书分为帝王、后妃、等19部,部下分类。有人批评该书“立类略显芜杂”,指部下分类太多。但从故事类型研究角度看,小类名称恰好可与主题类型的主题词相联系,进行比对参照,所以“芜杂”正是其优势所在。该书类下摘引字句作标题,标题之下征引古籍。《北堂书钞》编纂时间早于《艺文类聚》《初学记》,相比之下,该书体例没有“事”与“文”的区分,而是混排。虽然体例上显得粗率,但对故事类型文献搜集无甚大碍。该书有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9年北京中国书店据光绪南海孔氏刊本影印本,均精装一册。日本学者山田孝雄编有《北堂书钞引书索引》,年名古屋采华书林出版,5年台北文海出版社重印。因该索引只有引书索引,缺少内容索引,而该书所分类,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

2.《艺文类聚》由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欧阳询主编,唐武德七年(年)编成。全书共一百卷,约一百万余字。全书分天、岁时等四十六部,部下分目,共七百二十七子目。每目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关诗赋赞表。该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也均注明时代、作者和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该书在编排方式上开创了“事”与“文”合编共类的体制。从故事类型文献搜集角度看,“事”的内容与散文笔法记录的故事相关,而“文”的内容则是对“事”的故事描写所作诗赋类文学描写,二者可以相得益彰。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汪绍楹校《艺文类聚》,附有《艺文类聚索引》。该索引含《人名索引》和《书名篇名索引》。其中《人名索引》可以故事人名和作者人名为单位进行检索,《书名篇名索引》可以书名和具体诗文篇名进行检索,也是故事类型文献搜集的有用途径。该索引年曾由台北大化书局单独出版。

.《初学记》,唐徐坚等编,中华书局,年排印本。该书编于唐玄宗时为便于玄宗诸皇子作诗文时检查事类而作,故名《初学记》。全书共分二十三部,三百一十三个子目,每个子目下分“叙事”“事对”“诗文”(含“赋”“诗”“颂”“讃”“箴”“铭”“论”“书”“祭文”等各体诗文)三个部分。其中“叙事”汇集各种资料说明子目标题,提供有关知识;“事对”列出对偶式典故,下注出处,供作诗为文时采择;“诗文”精选关于本题的诗文佳作,供作楷模和借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此书对唐代历史、文化乃至文学研究者都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对于故事类型研究来说,如果该类书子目与故事类型中主题词相合,那么该子目下能提供较为完整的各类文献材料。该书中华书局排印本有许逸民先生编《初学记索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事对”索引,第二部分是引书索引,可为相关检索提供很大方便。其中“事对”索引既不是子目名称,也不是人名,与其他诸类书索引检索设置均有不同,对故事类型材料搜集尤为有用。

4.《白氏六帖》,唐白居易编,原名《白氏六帖事类集》或《白氏六帖类聚》,简称“白帖”,又名《经史事类》、[W用2]《事类集要》。该书0卷,分门。除每卷之前详列本卷的门数、门目外,书前有总目一叶。总目或抽举该卷重要类目(如卷第1),或概括为类目(如卷第21)。各类目下或采择成语典故,或摘句,或提要,体例与《北堂书钞》略同,但更加零散琐碎。其排列顺序随意,且很少注明出处。为弥补白书疏简之憾,北宋孔传在白书0卷基础上增补到门,体例与《白氏六帖》相同。后来有人为方便使用,将二者合并为《白孔六帖》,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白孔六帖》影印四库全书本。对于故事类型文献搜集来说,本书遗憾在于各本皆未编索引。聊可弥补的是该书分类较细,其类目名称可用作主题词检索。

(四)宋代类书与索引

宋代朝廷尚文,类书编纂较前代更加兴盛,其主要特点是:规模更趋庞大,体例更趋细腻,同时类书内容和编纂目的也开始原有为辞赋提供资源的基础上走向多元化。同时,这些类书的索引编制也相应完备。这些变化客观上有利于故事类型研究的文献材料搜集。

1.《太平御览》原名《太平总类》,因宋太宗一年读完而赐名《太平御览》。该书《御览》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典出《周易·系辞》“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意谓内容包罗万象。在在五十五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类。这个数字比唐代类书最多的《白氏六帖》几乎翻了两番,可为故事类型文献搜集提供较多参考名目。作为综合类类书,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引书繁富,据统计约有种。其中十之八九已经亡佚。则引文更具辑佚价值。该书类目下不再以“事”“文”相分,一如《北堂书钞》《白氏六帖》之旧,不会影响故事类型文献搜集。三十年代燕京引得处编有《太平御览引得、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其中《太平御览引得》,包括《篇目引得》和《引书引得》。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重印,使用比较方便。

2.《太平广记》,北宋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年),次年(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太平广记》。该书共卷,目录10卷,采集宋前小说典籍,分类编纂,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是古代文言小说的专门性类书,是宋代类书内容走向多样化的重要开始。不仅是宋代之前小说研究的第一重镇,而且也是故事类型文献搜集的第一渊薮。三十年代燕京引得处编有《太平御览引得、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年中华书局出版汪绍楹校点排印本《太平广记》后,由王秀梅、王泓冰编有《太平广记索引》,包括篇名索引和引书索引,与原编引得体例一致,内容更精确。年该索引再版,增加了人名索引,使用更加方便。另外,为弥补汪绍楹校本在版本方面的缺失,今人张国风教授广搜多种版本,苦攻十年,完成《太平广记会校》及该版本索引,是《太平广记》版本及其索引工作的最新成果。

.《事类赋注》,北宋吴淑编,全书0卷,分天部、岁时部等14门,下分部。该书最大特色亮点是,作者首次将古今事类联而为赋(故名《事类赋》),各门下子目内容均各成赋一篇,且随文作注,精审谨严。此体是对唐代《艺文类聚》等类书裒辑诗文体例的继承,但子目通篇为赋则为该书首创。今有9年中华书局冀勤等人《事类赋注》校注本,后附校点者编《事类赋注引书索引》,内含书名和篇名两部分。该书以赋类事体例虽与故事类型文献搜集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内容偏重天地岁时,可供相关需求的故事类型采撷文献材料。

4.《海录碎事》,宋叶廷珪编纂。该书今本22卷,分16部,75门。各门下直接引述古籍原文,不分事文。该书尽管部头不大,但特色明显。编者自称:“虽摘裂章句,破碎大道,要之多新奇事,未经前人文字中用,实可以为文章佽助,岂小补哉!”可知新奇罕见为其遴选标准。因此其书内容不无独到特有之处。如卷四“风俗”、卷五“衣冠”等均有罕见历史风俗材料,对故事类型文献搜集不无小补。该书有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影印本,书后附《海录碎事词目索引》,原书所列所有词目均可检索,对故事类型材料搜集很有用处。

此外,宋代还有若干相当规模类书,其内容偏于知识百科,尤重民俗风情。表现出类书编纂从诗赋写作阅读需求向社会市井生活需求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于唐宋以后故事类型文献多样化,然而检索不易的情况,是解决难题的渠道之一。这些类书有《锦绣万花谷》《事林广记》《记纂渊海》等,其中大多缺少索引,使用续用慢工翻检。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胪列。

(五)明清类书与索引

明清类书有两大走势:一是规模更加巨大,二是更加世俗化。这两方面对故事类型文献搜集均有重要积极作用。

1.《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全书卷(目录60卷),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但《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卷。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与唐宋类书相比,《永乐大典》的突出特点是大量收录通俗小说、戏曲资料。其中《朴通事谚解》提及唐僧取经故事,有助于了解《西游记》流传阶段、版本情况。另外,很多古人文集已失传,均从《永乐》辑录。故事类型文献所需叙事文学及其相关诗文史传文献,《永乐大典》都是重要渊薮。但该书的编排体例比较特殊,它未采用传统类书全书“以类相从”编排方式,而是采用全书先按字韵排列,子韵下再分类的编排方法。此法被认为更接近西方百科全书体例。因而无论是对于一般使用者,还是故事类型研究的文献搜集,在没有篇目人名索引的情况下,都需要对搜索对象的内容和字韵比较熟悉才能最大效能发现所需文献。但因《永乐大典》收书以书为单位,或以某书某卷全部内容为单位,从文献完整程度上说,又为其他任何类书所不及。今本《永乐大典》尚无篇名和人名索引。今人栾贵明编有《永乐大典引书索引》,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此索引仍不失为对已知书名文献进行材料检索的重要手段。

2.《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订。有中华书局、巴蜀书社年影印本。该书采集广博,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共分为册,1.6亿字。分历象、方舆、明伦、傅物、理学、经济六编,下分乾象、岁功、历法以至祥刑、考工等2典,部。每部先列汇考,次列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目。因《永乐大典》原本不明,故该书为现存规模最大类书。体例上也完成承袭《艺文类聚》以来“以类相从”传统,并将“事”“文”分列体例扩充得更加完善。这个规模和体例对于后人各方面都更加具有使用价值。该书不仅有台湾编电子版,可以逐字检索,而且纸本索引也有不少。先是日本学者泷泽俊亮编《古今图书集成分类索引》(大连市右文阁,19年版),后有牟润孙等编《古今图书集成中明人传记索引》(香港明代传记编纂委员会年版),又有台北文星书店编《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台北市文星书店4年版),还有日本学者枑尾武编《古今图书集成引用书目稿(历象汇编干象典)(樱美林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2年—7年版),以及杨家骆主编、孙先助总整理《古今图书集成各部列传综合索引》(台北市鼎文书局8年版)。

.《渊鉴类函》,清张英,王土禛等编纂,有中国书店年据康熙四十九年扬州诗局刊影印本。该书为清代官修大型类书,共计卷,45个部类,以《唐类函》为蓝本,收唐至明代类书、总集及子史稗编,分天、岁时、地、帝王、文学、人、政术、仪饰、器物、木、鸟、兽、鳞介、虫豸等四十五个部类。部以下再分子目,共计子目。每部下分为条目若干,每条条目分为释名总论,典故,对偶,摘句,诗文五部分。五部俱广征诸类古籍以为释。而在所选古籍诗文的排序上则遵循,释名总论部分以《说文》,《尔雅》,经,史,子,集为序。典故部分则是以朝代为次序。对偶,摘句,诗文三部则不按次序排列只选取华丽有文采的诗文。《渊鉴类函》卷数不及《太平御览》二分之一,但由于每卷篇幅大增,实际字数则远胜之。从规模上看,该书也远远不及《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但从选材之精,体例之严谨,则后来居上。惜此书尚无相关索引,使用需根据主题需要与其种子目比对遴选。

三、史传人物传记索引

对于一般文史工作者来说,通过工具书渠道解决陌生人名事迹和书名信息是必备基本功。其中解决陌生书名问题已在目录学部分谈过,这里主要就故事类型文献搜集人物传记资料搜集介绍一些基本渠道。与故事类型文献搜集相关的人物传记资料查找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与故事类型各种文献材料相关作家生平事迹,二是作品中人物(如果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的事迹材料。解决这两方面人物传记资料渠道包括:正史史传、其他杂传、碑志、方志、年谱(含家谱)等。下面分别简要胪列介绍:

(一)正史史传人名索引

正史人物传记是历史人物传记材料查找的主渠道。主要是人物传记资料的索引,分两部分:一是正史的人物传记索引,二是正史之外的人物传记资料索引。

1.正史人物传记索引。目前正史人物传记索引有两种:一种是进入“二十四史”纪传传主的索引。有张忱石、吴树平编《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中华书局年版。该索引依据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可查有本纪、传的人物。另一种是所有在“二十四史”中留下名字的人名索引,有张忱石、吴树平编《二十四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年缩印本,可检索所有正史中出现人名事迹。该索引系将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各断代史所附人名索引汇集而成,仍按断代顺序排列。都可查到,每种史书单排,注意一些跨越朝代的人物要多查几本索引,本朝代和其他朝代相关的也要注意。作为正史人物传记索引补充者,还有两种有关清史的人物传记索引。一是7年中华书局排印本《清史列传》书后所附人名索引(纪传人名)。二是年中华书局出版何英芳编《〈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

(二)非正史人物传记索引

对于故事类型文献搜集来说,无论是相关作家,还是作品中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能够入正史者毕竟还是有限。正史之外的人物应该更多。所以正史之外人物传记资料一直是学界有识之士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1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