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速读技术的阅读教学

来自百度免费图片

年10月,笔者到上海参加过一个关于“电影课”的国际研讨会。“电影课”现在早已退出了大部分学校,但当时的造势不小,出版了整套教材,为中小学配置了放映设备和大量影片录相带。那时,课题组有一个口号:“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要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全国各地中小学都有试点区,因为它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是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影课实证研究》总课题组主持的一个大项目。很有趣的是,日本也在搞“映画课”(即电影课),在这次国际研讨会上,日本教师的教学报告让中国同行们耳目一新。

对比一下中日两国的教学成果:中国展示的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写的“影评”,而日本展示的都是在教师指导下拍摄的纪录片和课本剧。这就是说,中国的电影课教学仅仅是正确引导学生看什么样的电影,侧重于电影内容方面,而日本的电影课教学则是教授学生拍摄电影的技术,侧重于如何向优秀电影学习高超的技术。

究其实质,中国的电影课只是中国式阅读教学的一个延伸,只不过是将阅读材料由文字替换成影片而已,影评(其实就是“观后感”)也只不过写作(“读后感”)的一个延伸罢了,连“意识流”“蒙太奇”“广角镜头”之类的最基本的电影术语都根本无知,遑论能从艺术层面来赏析了——这使我联想到并反思过中国的阅读教学。我们经受的教育使我们知道,中国的阅读教学基本上只是对文章内容的教学,认字、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精耕细作,如此而已,而对“速读技术”的教学,连起码的概念、意识都不曾有过,完全是一个空白。我们的阅读教学并没有将文章当作训练“速读技术”的材料,而仅仅是当作承载某种情感、知识、思想等等的文字,正如电影课教学那样:只有分析其故事,没有学习其技术。

来自百度免费图片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这个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各种读物浩如烟海,而人们能利用的知识仅占全部知识的2﹪,且这2﹪的知识也在更新。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对此大为感慨:“我当研究生时,搞超音速空气动力学,那时敢说全世界的有关论文我都看过了,因为一共也没有多少。而现在,有关的论文我搬都搬不动,更别说看了。”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只将重点放在内容的理解或解读上,恐怕早已不合时宜,甚至是落后且可笑的,其结果也将是得不偿失。试看各类教材常常被更新,这就说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过时(比较10年前至50年前的语文教材就一目了然),淘汰出局了。一个物理学的本科生,毕业之后如果不学习的话,他的专业知识将有80﹪以上过时。也就是说,从一定意义上看,当初费时费力理解的内容早已失去了应用价值。

但是,如果当初的阅读教学兼顾到“速读技术”的教学,那么“速读技术”将会帮助成年后的学生迅速地接受新理念新思想。比方说,某部经典影片消失了,但只要拍摄技术还在,就可以拍出新的经典;反过来说,如果拍摄技术失传了,那么就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传承和创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终身局长保罗·朗格郎在《学会生存》一书警示人们:“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阅读能力不强的人越来越难以赶上时代的潮流。

据日本专家研究,科技人员完成一个项目所花的时间,阅读资料占50.9﹪,计划思考占5.7﹪,实验研究占32.1﹪,撰写报告点9.3﹪,其它占2﹪。也就是说,一半多的时间用于阅读,但是如果没有学会速读技术,那么就不可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正如德国未来学家哈根·拜因豪所揭示的:“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读本专业全部出版物的5﹪。”如此看来,要想为今天的中小学生奠定未来成功的基础,这就必须实现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书本和其它信息来源中迅速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

来自百度免费图片

法国医生布洛卡对人脑的研究发现,80﹪的大脑皮层还没有明确的分工,人类只用了大脑皮层的20﹪。阅读专家的研究也表明,人的阅读能力一般只用了20﹪,还有80﹪的能力有待开发。当代结构语言学家研究表明,科技性材料的水分很多,有时竟达75﹪,而只有25﹪的材料对读者有用。速读技术能够大大减少处理无关信息材料的时间,更有效地阅读有用的部分,并集中精力加以吸收。每个人只要经过科学的速读训练,培养出良好的速读习惯,是完全能够速读到为我所用的精粹内容的。

那么,怎样的年龄或学历才最适合学习速读技术呢?

从儿童心理发展和知识基础来看,小学一至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培养朗读技能为主。从二、三年级开始,则应该加强默朗读、默读的训练。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少儿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内部言语逐渐发育,词汇量也逐渐增大,如果教师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默读和速读的训练,将会改善并塑造他们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终生受益。法国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还认为,成人学习速读比青少年困难得多,因为前者的思维方式基本固化,而后者的可塑性强。越来越多的速读研究成果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必须开始学习速读。

法国圣德尼斯市的阿兰·德法尔克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发现:“11岁的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差距很大。掌握快速阅读技术的孩子每分钟能读个字,而没有受训的同学,每分钟只能读91个字。这两种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明显的差距。”台北市师专附小校长谭达士通过速读技术的教学,仅仅经过短期培训,小学低年级学生每分钟可读—字,中年级学生每分钟可读字左右,高年级学生每分钟可读—0字,最快的每分钟可读—字。

英国速读专家帕尔顿在调查了大学各系的40个班级的学习成绩之后,早在年就在《英国教育心理学杂谈》的学术刊物上公布其结论:“根据所有调查单位的数据来看,在正常情况下,平均阅读速度开始是每分钟—个单词,结业时可达到每分钟—个单词,阅读速度提高了40﹪—﹪。”

来自百度免费图片

欧洲、美国、日本从小学到大学大都早已开设了速读课程,而中国在速读课程建设方面(台湾除外)至今仍是一片空白。现在真的到了应该填补课程空白的时候了,到了应该改变我们阅读教学理念的时候了。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表明,具有速读能力的学生比慢读学生的成绩优良,因为速读有助于提高人的思维过程和合理组织学习的进程。美、英、法、俄。奥地利等国的速读研究也表明,阅读不单是视觉和感知活动,还伴随着理解、想像、记忆等思维活动。速读不是被动吸收,而是主动探寻,是再创造,是不断地介入评价、怀疑、预测的过程,是将新信息同以前的储存结合,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寻找出某种联系,产生信息组合,由此得到启示、顿悟、发现的过程,是创造出新思想新知识的重要技能。速读是开拓型人才的必备基本功,是大脑智能升级的助推器。

个人若想成才,必须学会速读;国家若想崛起,更需国民速读。英国心理学家查德·林恩对6—16岁日本人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智商测验中,日本人比同龄美国人的表现要好得多。为什么?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有那么多的国民如饥似渴地自愿承受既没完没了又五花八门的“信息轰炸”。为了应付“信息轰炸”,就必须快速阅读和处理信息,这就势必促进大脑机制作出迅捷的反应。这种自我调节的过程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事实上,越是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就越难得到,而拥有速读技术的日本人却能探囊取物。这位心理学家明确指出:这就是日本崛起的根源。

众所周知,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究其根本就是教育上的差距。毋庸置疑,速读教学的空白即为造成差距的因素之一。填补空白,迫在眉睫。不能抓住当下的学生,恐将失去国家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gs/2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