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论文致谢黄国平回母校,真的小镇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魏英杰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生黄国平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这句话曾被许多人转发。近日,他回到本科就读的母校西南大学演讲,又引起不少讨论。

说真的,看到致谢第一部分,眼睛就湿润了。12岁时母亲离家,17岁时父亲和奶奶辞世,靠着钓鱼、抓泥鳅、养小猪勉强度日,才坚持着把书读下去。这是一个乡村少年与命运抗争,一路走出小山坳的故事,这个故事背后,也浓缩了许许多多农村孩子的人生经历。黄国平一开始的努力,说实话只是为了获得与平常人一样的机会,但到后来,他逐渐地走向更高、更精彩的人生舞台,实现了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梦想。

用网上流行的话来讲,黄国平就是一个“小镇做题家”。但他又不是时人所说的那种依赖“做题”取得优异成绩,却又心态失衡、对人生充满抱怨的青年。他这一路走来确实非常艰难,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怜自艾,更没有心怀怨怼。

在这次演讲中,他强调一个人要有忠恕之道和感恩之心。所谓忠恕之道,就是“忠于自己内心,宽恕世界的不如意”。这其实是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放下心灵上的重担。感恩之心,则是追求回报社会、帮助他人。就像他的博士论文中所写的,“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这句话很朴实,却又令人感动。

在网上的语境中,“小镇做题家”更多是一个贬义词,是对农村考出来的孩子的一种嘲讽。过去一段时间来,这种论调喧嚣网上。出生于农村的学子,除了努力学习(做题),确实上升渠道逼仄,但“小镇做题家”这个词语,完全不足以概括农村学子的人生,更不是这个群体的精神写照。

在这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概括中,人们不仅漠视了农村孩子的真实处境,忽视了他们的努力与奋斗,更是贬低了他们中很多人的精神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个人经历过坎坷,往往更懂得珍惜生活,感恩社会。而那些嘲笑农村孩子只会死读书、“做题”的人,说到底无非是源于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而缺乏对他人生活的理解与共情。

每年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不知凡几,他们在不同领域和行业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是活出了人生的精彩。黄国平的论文“致谢”之所以感动人,就在于他以自己的经历,正面回应了那种充满嘲笑与歧视的眼光,告诉这个世界:无论一个人出身如何,只要活出自我精彩,常怀感恩之心,都是一个有尊严的、值得敬重的个体。

这才是多数“小镇做题家”的真实写照。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gs/2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