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磨难张元栋创办邳州电大纪实之一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改革开放起始年代,正是张元栋而立之年的青丝时代。

风华正茂,挥斥方道,大有气吞万里如虎之气概。

在这个黄金时段,张元栋在四无(无教室、无老师、无资金、无职权)的条件下,开创了邳州高等学府先河。省委宣传部长叶绪泰在常委会上宣读张元栋在年第6期《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大学通向农村的重要途径》。接着。张元栋又撰写了《远距离教育学》一书,填补了我国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空白,发表论文余篇。他先后三次出席国际远距离教育学术研讨会,被吸收为中国国家教育家协会常务委员会理事。他开启了电大伸向农村的先例,跨入了全国百强基层电大之列,举办了全国基层电大教育研讨会,荣获了省教委先进工作者奖励,有幸领取了参观中南海门票,欣羡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办公地和藏书室。鼓舞了士气,增强了意志,在未启用政府拨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组建了3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楼、宿舍楼和大礼堂。培养了本科、大专、中专毕业生1万余名(其中县处级干部和高级职称以上者50余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社会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是,荣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与磨难相向而行。正如诗人王国维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愁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第三境也。

不过,张元栋受的磨难就像大运河之水,浪花一朵

远古呼唤

年春夏之际,张元栋在总工会举办的职工中级业余文化班,(语文、数学、机械制图、日语)四个班即将结业。这时,学员中突然发出呼喊:“我们结业了。还能有求学的机会吗”?这突如其来的呼声,张元栋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事后,他找工会领导汇报,领导说,工会只能提供中等文化补习,高一等的教育就无权办了。张元栋回到宿舍,两种声音在耳边回旋,彻夜难眠,夜不能寐,想着,想着,教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张元栋顿感脸上发烫,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惑,这是不称职的教师。

国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

国家需要人才,改革开放更需要人才。张元栋思来想去,写了一封咨询信,寄给了《光明日报》。

时隔数日,咨询信转到了江苏电大,此后复函给张元栋。复函中说,办电大要同地方教育局联系。张元栋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拿着复函去找教育局。一位肥头大耳的局长板着脸说:“中小学还未办好,哪有闲事办大学?”。顿一顿又说:“办大学谈何容易啊!”吃了闭门羹的张元栋接着请示了工会主席。工会主席请示徐州地区主席,不同意办电大。张元栋心想,天门已经打开,路口已经找到。怎么走?要看有没有胆量往前走。于是,张元栋鼓足勇气,查询有关资料,向县委、县政府写办电大报告。同时,向四套班子领导送报告,阐述办电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时间不久,四套班子领导办公桌上、餐桌上堆满了报告,可是没有一个表态的。当时社会上疯传吃螃蟹的故事。有一天上班时间,张元栋壮了壮胆,冲进县委大院的门。找到县委副书记李清溪办公室,当面向他递交了报告。李书记看后,提笔在报告上签字,“办大学是好事,一定要办好,希望县工会、教育局给予支持。”接着,他讲述他办大学的故事,年他任县长期间。经教育厅批准,在运河师范学校办了一个大专班,当时教室、老师等一切具备,正当兴师动众布置招生时,省教育厅来函,大专班停办。李书记办大学的美梦破灭了。因此,他在张元栋走出办公室时再三嘱托:“一定要把大学办好啊!”这是他的梦想啊!

年,李书记提升到徐州地区任副专员。他在临调走之前,亲自到邳城农场,要求农场负责人李艾民送1万棵雪松苗给电大,三年后,卖树苗的资金能解决电大部分资金困难。

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张元栋捧着李书记的批示,找教育局和县工会,两个部门仍不接受。省电大下发了招生通知,招生工作迫在眉睫。张元栋无奈之下去县委办公室请示,在办公室陈汉生主任主持下,召开了“三方四脑”协调会,即徐州电大特派员、教育局代表、县工会代表和张元栋。当开会电话传到工会办公室时,办公室主任拍着腚说:“这下漏洞叫张元栋捅大了!”在场的几位工作人员也跟着起轰:“你看他能的。整天上窜下跳,不捅漏洞才怪哩!。”

在陈主任的协调下,形成了电大招生意见。即工会提供教室,教育局提供教师,张元栋承担办学业务。由此,电大的种子在邳州大地播下了。微妙中,张元栋好像看到了高等学府的门槛向他敞开、招手。

县委的支持、学生的期待,给张元栋增添了力量,从教室、教具、教师聘请到招生、报名、考试安置,他夜以继日筹划着,奔跑着,他受过挫折、坐过冷板凳、听过冷嘲热讽、碰过壁……

“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张元栋想着学生的呼唤,想着李清溪书记的嘱托,坚定把电大办好的信念。困难面前不气馁,冷嘲热讽面前不退却。他仍然抱着招生简章满街张贴,走街串巷,一个一个单位摸排,一家一家劝说,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因此,“南大、北大不如电大”的口头禅传满大街小巷。

年春,招生工作基本就绪,全国成人高考的日子一天天逼近。然而,阳春三月对于张元栋并不明媚,原地区总工会主席来邳县检查指导工作,以“工会不能办学历教育”为由。强求张元栋取消电大招生考试。张元栋捧出《官湖调查报告》给她看。她说:“下面的情况我了解”。张元栋接着读给她听:“全镇11个乡镇企业,职工人,没有一个中专以上的技术人才,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缺乏竞争。如有40多年历史的铸造厂,60年代生产的“官湖镰刀”销往国内外,现在全厂60名职工,没有一名技术员,产品质量逐年下降,产品销不出去。官湖酒厂历来味正醇香著称的“官湖白酒”。在国内畅销,80年因技术员调走,无法培养出好的菌曲,致使酒的质量下降,销不出去……

地区工会主席说:“需要人才,那是正规大学的事。”

“王主席啊,”张元栋解释说:“早在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要施以教育。正规大学那是少数人才能读的呀,现在电大是送到家门口的大学,不读就可惜了”。

王主席拍着桌子说:“不管怎么样,你要坚持办下去,先停发工资,再调出去。”

张元栋本想用远古的呼唤说服王主席,谁料想她那倔强的脾气给顶回来了。县工会的同志只好照办。

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需待七年期。张元栋只好忍耐和等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gs/20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