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金庸先生曾被武侠迷们誉为武侠小说“一代宗师”,他曾经说过一段话,真的值得中国学生深刻反思:
“有一些外国教授和我聊天,说中国的很多留学生,第一年成绩很好,第二年成绩就变得差了一点,第三年则更差,直到毕业的时候变得最差。
原因就在于中国学生不懂得创新,只知道死背书本知识,这个是没有实际用处的。有些知识你用电脑就能够查到,到去图书馆一找就能找到了,根本就用不着你们去死记硬背。”
众所周知,创新可以说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灵魂和核心。但是,对大多数研究生来说,创新是一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无比艰难的事情。
然而,为了能够正常毕业,早日拿到学位寻找心谊的工作,众多研究生们则只能被动去“创新”。
所谓被动“创新”,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写出许多看似立意新颖、方法独特、高大上的论文,其实根本就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的应用价值,由此还会带来学科的“内卷化”怪圈。
对于学术创新,我的博士导师曾经有过三点相当精辟的总结:
一是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老的问题;
二是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
三是用老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
不管采用的方法和需解决问题的老与旧,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
那我们口中的学术创新能力到底是指什么呢?
我认为,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对学术前沿的敏感与判断能力;
二是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是收集与整理参考文献的能力;
四是提出学术命题与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
然而,在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下,高等学历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过于专注学术运用,而不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悉心培养。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只重视产出,但轻视投入”,或者说是“只注重结果,而不在意过程”。
所以,为了改变上述问题,着力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必须要增加课程设置、文献阅读、课终考核和学位论文撰写四个方面的投入,这才是关键和正道。
01为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难题,合理设置课程
我们知道,课程学习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高,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知识结构不合理,这又是由于课程设置的不科学造成的。
同时,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性,还有的照搬本科教育的套路,导致课程信息量少、层次低偏、启发性弱。
所以,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对于“教什么”,要坚持“围绕学科方向、突出动态理论、鼓励横跨学科、注重教学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要加大课程中学科前沿知识的分量。
作为一名研究生,必须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知道本领域已经研究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不然,很可能导致自己以后重复前人完成的工作,白白浪费了大把时间和精力,成果更谈不上学术创新。
因此,研究生要从课堂上了解本领域和学科的前沿动态,并学会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提升思考问题的层次。
二是开设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课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研究生懂得学术研究的方法,掌握论文写作技巧,这是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的基本之路,然而,这个环节也恰恰是我们当前所欠缺的。
我们可以看看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研究生课题设置值得我们去借鉴。比如:在美国文科硕士生要修的12门课程中,有1门是社科研究方法论,2门是数理统计方法,3门是科学研究方法论,研究方法课程占了总课程的50%。
三是适当开设跨学科课程。
交叉学科的融合是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模式,它已经成为研究生学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适当开设交叉学科课程成为必然趋势。
“怎么教”则应帮助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教学重难点和热点问题确定研讨题目,引导研究生带着问题去自我学习、自我研究。
02为解决“读什么”与“怎么读”的难题,狠抓文献阅读
学术创新的基础是理论素养,而理论素养的提高来源于阅读和思考大量文献资料。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曾说过:“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
作为前人对学术问题的总结和概括,文献能使研究生获得知识,影响思维方式。
实践证明,一个研究生文献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往往决定了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
牛顿所说的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们能够看得更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文献书目既不仅限于本学科领域,也不能依个人或导师喜好,而应做到“经典理论不可少、前沿理论不能缺、涉及范围尽量广、相关方向力求深”。
阅读文献则要养成“读有所问、读有所写、读有所思、读有所辩”的好习惯。
同时,研究生还要培养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找到相关文献资料,这是学术创新的基本前提之一。
03为解决“考什么”与“怎么考”的难题,规范课程考核
研究生课程考试应突出研究性,而不应照搬本科生教育的考试模式。
对于“考什么”,不一定要做硬性要求,研究生可以根据本身对课程的理解程度,灵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至于“如何考”,可以采用撰写课终论文的形式开展。同时,为了避免有些研究生对课终论文敷衍了事,根据发表刊物的层次来评定成绩: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为“优秀”,发表于普通期刊的为“良好”,未能发表的,则根据文章质量判为“及格”或“不及格”。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可以取得“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一方面,研究生撰写课终论文可以反映其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探寻学术点,锻炼学术研究能力。
另一方面,给研究生施加一定的压力,能够及早完成毕业时规定的论文发表数量,减轻撰写学位论文时的后期压力。
04为解决“研什么”与“怎么研”的难题,重视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学位论文到底需要“研什么”哪?
主要包括科学的研究命题、合理的过程设计、恰当的研究方法,这也是保证产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基础。
对于“怎么研”,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事实证明,学术造诣较高的人之所能成果丰硕,往往都是在把握本领域学术发展趋势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进而对涉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导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汉代著名学者杨雄曾说过:“务学不如务求师”,意思是说:努力求学不如努力寻求一个老师。
研究生导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以适应研究领域,并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研究兴趣和学术能力,来找到最适合研究生的论文题目。
三是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作为做学术研究的核心要素,其优劣直接决定研究成果质量的高低甚至是成败。
正如我导师总结的那样:“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老的问题;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用老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研究方法不论新旧,只要能够解决学术问题就是一种好方法。
其实,这与“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论断有异曲同工之妙。
欢迎